浅议短篇童话《去年的树》对儿童文学本质之体现
2016-08-15孙颖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100
⊙孙颖[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0]
浅议短篇童话《去年的树》对儿童文学本质之体现
⊙孙颖[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0]
儿童文学的本质,正如许多事物的本质一样,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并非一个实体,而是在历史发展变化中生成和建构出来,供研究者将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做出区分,更好地“发现”儿童,认识儿童文学。本文试图通过对新美南吉的童话作品《去年的树》进行分析,探寻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本质的不同,以及儿童文学本质在作品中的体现。
儿童文学本质 友谊 死亡 清浅与深刻 尊重儿童
如果将反本质论主义者关于“事物是否有本质”这一问题先行搁置,只是探讨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相比而具有的特殊性,我们会发现有很多特点都可以让我们从众多文学作品中将儿童文学作品识别出来。
当然,很多时候,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作品的边界并不是那么清晰。有些作家并不以“为儿童写作”为创作意图,他们的作品亦能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如《格列佛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而有些作家尝试为儿童写出的作品,可能成人读者更能读出它的韵味(如《鱼幻》)。
不过,对于大多数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而言,作家在创作之初就已经考虑到儿童的接受水平、阅读能力,并且在作品中有意识地揭示真实的生活,用真实体验和真情实感创作作品。笔者认为,儿童文学作品与一般文学作品相比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儿童文学需要深入表现儿童的心灵,并对儿童的生命形态给予高度的尊重。如果说这些特点让我们识别出儿童文学作品,那么它们就能够称得上是体现了儿童文学的本质。然而儿童文学的本质是不断丰富发展着的,我们无法一次性认清它的全貌,只能在面对具体文本时体会它的存在。因此本文以《去年的树》为例,选取几个方面来分析儿童文学本质在具体作品中的体现。
一、友谊的真诚和单纯
新美南吉的童话作品《去年的树》讲述了一只鸟寻找它的大树朋友的故事。
有一棵树,它和一只小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寒冷的冬天已经临近,小鸟不得不与树分别了……春天回来了……小鸟又飞回到它的好朋友——去年的那棵树身边来了。可是,去年的树不见了,只有树桩留在那里。①小鸟从此开始了寻找它的朋友的历程,它去了山谷、工厂、村子,直到发现燃烧着的油灯,才知道树做成的火柴已经燃尽。面对不再是原样的昔日朋友,小鸟为火苗唱起了去年的歌,然后飞走了。
小鸟对大树的友谊在它不辞辛苦寻找大树的过程中展现出来,大树对小鸟的珍惜也在火苗微微的摇晃中不经意泄露。它们之间的情谊没有用很多言语来表达,只是通过简单而真诚的行为透露出对朋友的珍视。
而相比于成人的友谊,《去年的树》中表达友爱的方式在儿童的世界中更为常见。孩子们会将一块橡皮、一张卡片当作友谊的象征而倍加珍惜,朋友之间的一份简单的承诺也值得用全部力量去践行……他们的友谊在成人眼里实在过于稚拙和简单,然而以真诚的心坚守友谊正是儿童心灵的可贵。新美南吉的过人之处在于,作为成人作家的他以孩童般的心审视和发现儿童世界里珍贵的友谊。
儿童(或者回忆儿童的成人)都可以在《去年的树》找到他们最为熟悉的、与曾经的朋友相处的影子。随着岁月的流逝,也许忘记了朋友的样子、声音,甚至名字,但友谊带给心灵的感动和滋养不但不会被忘却,还会一直给心灵注入爱的力量。
假若作者不是拥有和孩子心灵相通的敏感和对于童年经验的谙熟,很难想象他可以对儿童的情感这般洞若观火、了如指掌。也正因有了作者真情实感的注入,《去年的树》才得以成为适合儿童阅读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它不仅表现儿童生活和心理,也能够理解、尊重儿童生命,其中体现着作家对儿童的关爱,也体现着儿童文学本质的特点。
二、对死亡的诗意表达
除却对儿童之间友谊的关注,表现生命的逝去也是《去年的树》的一个重要主题,如何表现“死亡”也是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相区别的一个要素。在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借由作者对“死”的“诗意化”描写,对儿童文学的本质窥见一二。
在死亡这一文学母题之下,从来都不乏优秀的作品。但在儿童文学中,由于作品的隐含读者是未成年的儿童,作家不得不对死亡主题作一些艺术上的处理(甚至有些学者反对在儿童文学作品中表现死亡),以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一般而言,童话并不对死亡进行直接的描写,如《小红帽》写到猎人剖开狼腹也没有任何流血的场面,甚至写狼死去时也只是以“狼醒来了,它想跳起来跑掉,但石块太沉重,他轰然倒地死去”②,一笔带过。而《去年的树》则较为细致地表现了“死去”这个概念,使得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对于死亡的描写有了可比较的基础。
正如我们感受到的,这篇童话讲述着一个令人悲伤的故事,不过作者还是用心良苦地选择表现它的方式,这也是儿童文学之所以为儿童文学的善意和柔软,作家在创作时悉心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在揭示生活的真相时不要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
作者在表现大树的死亡时采取的是诗化的方式,如果说树被砍倒、送进工厂、制成火柴都是它生命的不同存在形式的话,那么最后油灯里火苗必然会熄灭已然暗示了它的死亡,只是作者让鸟儿在火苗熄灭之前就飞走了。也许这表现了作者和读者共同的愿望——希望油灯作为大树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的最后的证据,永远不要熄灭。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预见油灯最后的命运,也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苍凉悲伤。与一般文学作品相比,这篇童话保留了死亡带来的宁静的哀伤,却过滤掉了生命走到尽头的残酷。
这种对死亡的诗意化的表现与作者新美南吉自身的经历不无关系。在不到三十年的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他经历了幼年丧母、被寄养和疾病的折磨。死亡的阴影一直笼罩着这个年轻的生命,可能这样的经历让他忧惧生命的脆弱和生计的艰难,也没有谁比他更为留恋世间的呼吸和真挚的情感。新美南吉对于死亡的体验是深刻而真实的,因此他不愿将这重大的事实隐瞒与孩童,然而他对于儿童的尊重和爱护让他不忍暴露死亡的悲恸,因此字斟句酌,终于将自己对于生命的渴望,甚至直面死亡的勇气都诉诸笔端,留下让世人动容的心灵的诗篇。
孩子的心总是向善的,他们总是希望一切都是美好的,尽管现实会慢慢地为他们揭示出生活无奈的一面。新美南吉在这篇童话里表现的“逝去”也许还不能被年幼的孩子理解,但一篇优秀的作品带给人的审美体验会长久地留存在记忆里,直到有一天长大了的孩子明白了有些事物终将逝去的必然,也就会回忆起曾经有一个故事,将生命不可逆转的无奈,温柔地讲述给他们。
三、极清浅而极深刻
《去年的树》是浅显的,它所讲述的故事让人一望即知;同时它又是深刻的,几百字中蕴含着对生命真谛的感悟。借用刘绪源先生在《儿童文学思辨录》中的说法,它是“极清浅而极深刻”的。将深刻融入浅显之中又是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不同的一个方面。深刻的成人文学作品很多,像鲁迅先生对人性弱点的批判至今读来仍然仿佛“芒刺在背”。当然也不乏为了深刻而深刻的“故作深沉”,故意板起面孔把话说得不像话的作品。然而儿童文学作品不能这样写,如鲁迅先生般深刻,儿童不能很好地理解;装作深刻,更是得不到读者的青睐。于是有些作家尝试把作品写“浅”,有意识地采用儿童的语调和用词写作,刻意地迎合儿童,即所谓的“蹲下身来和儿童说话”。但这样的作品却又有欺骗愚弄儿童之嫌,不能算是优秀的作品。
可见不论过于艰深还是故意浅显,都不符合儿童文学的追求。儿童文学不是成人用来哄骗儿童的工具,而是儿童与成人之间互相交流的桥梁,成人应该在写作或者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中完成向儿童的“叛逃”,与儿童的心灵缔结深厚的友谊,而不是将儿童的思想成人化。
所以“极清浅而极深刻”应当是儿童文学区别与成人文学的特征,反映着儿童文学的本质。从这个角度来说,儿童文学的写作有着更高的难度,不仅需要作家将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看作是平等的,表现出对儿童生命形态的尊重,更需要作家拥有对于儿童生活和心理的深刻理解。
本文通过对童话作品《去年的树》的简要探讨,分析了儿童文学具有的采用儿童视角、根据儿童心理意识写作,对死亡的诗意化描写,以及浅显之中见深刻等特点。并经由与成人文学作品相对比发现这是儿童文学区别于成人文学的特质,能够反映出儿童文学的本质特点,同时也反映了作家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儿童观,以及对于儿童生命及童年经验的真挚情感。
①朱自强:《儿童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21页。
②布鲁诺·贝特尔海姆:《童话的魅力:童话的心理意义与价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268页。
[1]朱自强.儿童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朱自强.经典这样告诉我们[M].济南.明天出版社,2010.
[3]刘绪源.儿童文学思辨录[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
作者:孙颖,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