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文学本质的再认识
2016-08-15陈冬芳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100
⊙陈冬芳[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0]
关于儿童文学本质的再认识
⊙陈冬芳[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0]
随着社会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发展,儿童从成人社会长期的压制之下渐渐“被发现”,儿童文学也随之出现。作为历史概念,儿童文学是由文化所建构的。在儿童被发现并重视的当下,对儿童文学的关注也成了热点所在。当今文坛和学术界,“儿童文学的本质”这一问题更是引起了诸多学者的争议与探讨。本文将从儿童和儿童文学这两个基本点出发,融合经典作品作注解,对儿童文学的本质进行再认识,并结合当今学术界的热点关注,力求将“儿童文学的本质”的研究进行到底。
儿童 儿童文学 儿童本位 儿童文学的本质
一、儿童与儿童文学的正名
瑞典妇女运动活动家爱伦·凯曾说:“18世纪是人的世纪,19世纪是妇女的世纪。”陈伯吹在为《世界儿童文学史》作序时,引用了这句话并增添了“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作为补充。周作人也曾指出“女人与小儿的发见,却迟至十九世纪,才有萌芽。”①再综合历史情形以及儿童文学的发展史不难看出,儿童在很长的一个时期一直是扮演着受蒙蔽的角色,一直亟待“被发现”。随着当下儿童身份的被确认,正如朱自强所言,儿童作为一个两重性的概念出现了——指向普遍假设、成人主观意识中的“儿童”和现实生活中个性化实存的儿童。有儿童出现,便有儿童观念的产生。儿童观由历史上清教徒压抑殖民儿童的原罪儿童观到18世纪末英国浪漫派诗人所推崇的尊重儿童、顺应儿童成长发展的儿童观,不断发展进步着,儿童文学也渐渐由教育、教训儿童转变成了娱乐、解放儿童。
在我国,为儿童正名,提倡儿童文学的理论奠基人当推周作人。他的《儿童的文学》《儿童的世界》等文章中都着重讲到了儿童身份的发现,提倡“儿童本位的儿童观”。他的儿童本位理论明确指出:“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②随后,他又指出:“我以为顺应自然生活的各期,生长,成熟,老死,都是真正的生活。”③所以如“不承认儿童的独立生活”,即否定了这段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就儿童文学讲,“应当依他内外两面的生活需要,恰如其分地供给他,使他的生活满足丰富”④。这是在确认儿童区别于成人的身份特征,并将儿童小野蛮的心性考虑其中,为儿童和儿童文学说出心声的真话语。
二、儿童文学是什么
周作人指出:“我们承认儿童有独立的生活,就是说他们内面的生活与大人不同,我们应当客观地理解他们,并加以相当的尊重。”⑤因儿童与成人的不同,所以给儿童的文学定义也有着不同的价值标准与选择。
长期以来,成人“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结果只能使他们之间的误解越积越多”,正是长期以来习惯了对儿童世界操控话语霸权的专制地位,“成人把自己看作是儿童的造物主,他们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判断儿童行为的正确与否”⑥。在“儿童本位的儿童观”未被意识到以前,话语权的掌控者是成人,印刷术的适应对象也是成人。一大群张扬理性的成人曾美其名曰地在给儿童的文学中渗入寓教于乐的思想,但教育很快就把扼杀娱乐变成了自己的义务,在早期充斥着道德训诫的儿童书写中,儿童的想象力和敏感心灵一直得不到释放。更有贝尔甘等人,主张在理性上添以感性,对儿童实行温柔的压迫,宣扬“人有各种限制要比自由自在好”。于是,在那样一个时期,在儿童文学中,“你既找不到珍珠也看不见琥珀,有的只是空空的贝壳”⑦,直到格林兄弟与安徒生为儿童的世界吹来了想象的清风。
当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各样应接不暇的童书时,儿童所做的选择也对儿童文学的界定有了“自然的迪斯尼乐园路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为儿童创作并被儿童所喜爱的作品,另一类则是成人文学中儿童感兴趣的、挑选出来的乐在其间的作品。俄国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面对创作谈感想时,曾说是“为了我心中的艺术,而不是为了艺术中的我”。艾伦·亚历山大·米恩在回忆自己童年岁月时,也坦承令他感兴趣的并不是年幼的自己,而是关于童年本身。一流的儿童文学作家正是在无目的的合目的的驱使下,创作出了一部又一部令儿童欢呼的作品。
有了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儿童的成长才会得到好的滋养。儿童是年幼的灵魂,但同时又是最擅长捕捉对自身有益事物的一个群体。作为有着客观心灵的小儿,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存在而不仅是肉体上的存在,儿童给人类的发展提供着强大动力。优秀的儿童文学给以儿童以滋养,“一个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若有想要讲述的内容,他会尽可能用最好的方法来讲述,并充分相信儿童的理解能力”⑧,儿童用敏感的心灵感知着优秀作品带来的感动,同时优秀的儿童文学也不断反哺着儿童的精神需求。
三、儿童文学的本质
儿童文学是适合儿童年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需求,并被儿童喜爱的文学。陈伯吹曾说:“‘儿童文学’从广义方面来说,它是一个独立的文学部门,是对两者间有差别的‘成人文学’而言的。”儿童文学正是在与成人文学的区别中得以建立,又因文学总是伴随着相对性和不确定性,儿童文学属于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和开放的系统。要认识儿童文学的本质,必须从整体上来把握。
在新时期,王泉根提出了将儿童文学三分天下的主张。而朱自强认为:“就儿童文学的本质研究而言,还是有必要将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三分合一。儿童文学的本质论应该是一种整体观,应该对各个年龄层次的儿童文学具有整体的涵盖力和统摄性。”⑨在我看来,坚守儿童文学的整体意识对儿童文学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儿童文学是观念的建构物,儿童观始终对儿童文学的发展有着奠基作用。而儿童文学的本质,需要由作品中最优秀的部分来凸显。儿童文学的生成中,渗透着创作主体对儿童生命的真挚关爱与心灵倾听。成人作家作为成熟的儿童,从儿童生命心性出发,与其结成共案“团伙”,用健康的价值观引领着儿童的发展,与儿童共进步。儿童用简单、真挚的心去领会成人作家的真趣味,去诠释、改造着成人所写的内容。儿童文学,使儿童与成人得以精神上的交流。“审美比思想更有力量”,儿童文学正是使成人作家与儿童读者间审美意识得相互渗透,从而实现作家与儿童的共同升华。
新时期以来,儿童文学不断以创作实绩刷新着儿童文学的本质,更给其带来深刻的审美认同。之所以本质要由最优秀的作品来凸显,正是因为“任何一种特定事物的定义也就是那一类中的好事物的定义”,朱自强的儿童文学本质论正是建立在对好作品的体验之上的,他指出儿童文学有六大特质:现代性、故事性、幻想性、成长性、趣味性、朴素性。结合优秀作品来对照,不难发现很多经典正呼应着这六大特质。新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的绘本《烟》就是一部把中国古典元素和蕴含生活启示的故事相结合的佳作。《团圆》也是一部将中国传统节日与家庭伦理亲情杂糅的优秀作品。这两册绘本都较好地体现了现代性和朴素性。而在《我的妈妈是精灵》与《彼得潘》这类的幻想小说中,既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叙述,又有着直面成长的人生必经磨砺,这其间彰显的是故事性、幻想性和成长性。而无论是上述的绘本还是幻想小说,儿童文学在预设儿童成长困境的同时,又结合趣味语言予以描摹,不断地在对儿童文学的本质做出深化的审美关照。
儿童文学是儿童的文学,儿童是有健全的审美能力的接受者,但尽管如此,对儿童的研究,对儿童文学本质问题的回答,需要成人做出解答。面对后现代“没有本质存在,一切都是碎片”的言论质疑,刘绪源提出“只有谦虚地承认既有的‘本质’,充分尊重人性的和文学的传统,在本质论的基础上尝试新的建构,我想,我们才有可能达到新的境界”⑩。作为现代文学一种的儿童文学,关于“现代”的理论话语(含现代性理论和后现代理论)是儿童文学研究最为重要的语境和解决方法。新时期以来,儿童文学始终张扬儿童性与文学性,始终坚持着儿童本位的儿童观,用作品契合儿童的心灵、诠释儿童的成长。儿童文学的本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不断生发新质、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质,被不断建构。儿童文学在成长,儿童文学的本质也被历史不断地赋予新的话语含义,顺应儿童心性呵护儿童成长的优秀作品会不断地丰富儿童文学的本质内涵。正因如此,无论是建构主义的本质论还是本质论与建构论结合的主张,都应成为我们当下思量儿童文学的重要的理论参考。在质疑声中,优秀作品终将儿童文学的本质进行到底,为儿童呈现出一片广袤的绿洲。
①②③④⑤周作人:《人的文学》,见刘绪源:《周作人论儿童文学》,海豚出版社2012年版。
⑥[意]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刘惠芝译,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14页。
⑦[法]波尔·阿扎尔:《书·儿童·成人》,梅思繁译,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年版,第51页。
⑧[加拿大]李利安·史密斯:《欢欣岁月》,梅思繁译,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年版,第5页。
⑨朱自强:《儿童文学本质论的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⑩刘绪源:《中国儿童文学史略(1916—1977)》,少年儿童出版社2013年版,第227页。
作者:陈冬芳,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