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评价语言的情感性和艺术性研究
2016-08-13朱勤
朱勤
[摘 要] 评价语言的有效使用对课堂教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增强课堂评价语言的有效性,教师可以通过倾注情感色彩,使评价语言具有艺术性的方式来实现。主要从三个方面具体探讨了课堂评价语言的情感性和藝术性。
[关 键 词] 课堂评价;评价语言;情感性;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4-0084-01
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课堂评价语言更是这门艺术中的精髓。课堂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做出即时性、即地性的有效语言评价。重在“即”,也就直接反映教师的语言素养。在课堂评价过程中讲究语言科学性,也注重情感性和艺术性,掌握评价语言的精髓,就要表意流畅,情感丰富,语言委婉、含蓄、丰富、诙谐。评价语言以口头评价语言为主,如组织课堂教学的评价语言、启发式评价语言、激励式评价语言等,同时辅之以体态语,如手势、眼神、微笑、点头等。本文重点分析教师的口头评价语言。
一、融入情感,焕发评价语言饱满亲和之情
情动于衷而溢于言表,特级教师于漪提出:“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深情,教学语言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熠放光彩,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因此,要焕发课堂评价语言的情感性色彩,首先,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深厚的感情贯穿于任教学科及教学对象上,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素养和专业热情,也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主动向学生传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色彩,使学生产生共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感情是有温度的,教师要用饱满亲和的评价语言点燃学生内心的情感。“教师时时有温度,堂堂见温度,才能让孩子有温度。”窦桂梅老师的这句话足以证明具有感情色彩的评价语言对于调动课堂气氛,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如,教师在表达同意、赞扬时,可以评价:“某某同学,你真棒,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老师非常喜欢你的回答!”教师遇到学生表述不完整时,可以评价:“老师相信你可以补充完整,给自己的回答加分!”其中,老师在评价时所用的“老师非常喜欢”“老师相信你”,这些具有情感特色的词反馈给学生时,就仿佛是一种优质的润滑剂,使整个课堂充满浓浓的人情味,教学效果倍增。
二、反对深奥,凸显评价语言生动形象之美
形象的语言可以将抽象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理论通俗化,也必定是生動的语言。教师要想让评价语言成为有生命的灵物,要少用学生难以理解的孤僻深奥的语句,善于进行形象的总结性描述或活用一些修辞手法,使句子生动起来,让学生脑海中形成准确而形象的认知,这是一种美的熏陶和美的享受。加里宁也说:“教师应当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相反,枯燥乏味的评价语言则会导致学生听觉感受性的减弱和学习效率的降低。高明的教师常常会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课堂评价,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上学时,地理老师常会灵活运用一些形象的比喻解释深奥的地理理论知识。班里大部分学生对“冷气团、暖气团”的知识点掌握薄弱。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给出的评价语:“同学们对该知识点有了初步理解,但好像对这两帮人马的熟悉度还不够。我们何不把暖气团和冷气团比作两支强大的军队呢?如果说这两支大军在本校上空交战,两军对垒必然会引起风雨,如果冷锋胜利了,本校必然将处于冷锋控制之下,出现气压升高、气温降低、天气转好的现象。”教师画龙点睛的评价让学生豁然开朗。这样的表达方式既达到教学目标,又为课堂注入新活力,受到大家的喜爱。因此,形象生动的评价语言所展现的魅力不仅使句子本身有了生命力,更能让学生把握好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抑扬有序,绽放评价语言优美动听之声
优美动听的语言也是语言艺术性的表现之一。语言像音乐一样讲究和谐美。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追求音量、语速、音调的和谐。如果教师的评价语言过于高亢急促,学生的神经系统容易紧张,持久力不够;若绵弱低缓,学生的感官刺激太弱,进入抑制状态,导致精神不集中,难与教师产生共鸣;如果教师的评价语言舒缓宽厚,抑扬有序,音量适中,娓娓道来,使学生产生一种悦耳感,则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情绪感受、心境状态和激情程度决定一个人在学习中的状态。课堂教学中应该保持学生高度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因此课堂评价语言的情感性和艺术性不容忽视。
走进不同的课堂,会神奇地发现:在一位优秀老师的引领下,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会变得生机盎然;原本昏昏欲睡的学生,会变得精神抖擞。简洁、生动、幽默且富有情感的评价语言会让课堂增色不少,也会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老师的意见。课堂评价语言时时处处不在,它的艺术性和情感性探求是永无止境且意义深远的。
参考文献:
[1]张虹.提高课堂评价语言有效性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于漪.特级教师笔记[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