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体能训练的重要性与实施策略研究
2016-08-13刘雪莲
刘雪莲
[摘 要]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健康问题新闻事件的出现,高校在读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现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随着社会对文化知识教育的重视,几乎所有的学生家长都对学生有着很多的关爱和很高的期望。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书桌前,体育锻炼长期匮乏,导致高校大学生的体质普遍较差。如何通过高校体育教学增强高校在读大学生的体能训练,成为改善高校在读大学生健康状况的主要问题。
[关 键 词] 高校大学生;体能训练;健康状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4-0068-02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能性人才。“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生身体素质的优劣决定了学生的身体机能,这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础。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刚刚脱离了高中阶段,大学是发展的阶段,应加强体能训练,拥有最好的身体素质。完善高校体能训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强健体魄,提高身体素质,同时也是向社会输送全面发展优秀人才的要求。
根据我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对于体育的工作的明确要求,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体育教育应当注重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同时,由于高校学生在之前的教育阶段有着沉重的课业负担,缺乏丰富的体育活动,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普遍较差。因此,要改善高校大学生运动量不足、身体素质基础普遍较差的现状,必须要加强高校体育课程中的体能训练。
一、高校大学生体能素质较差的主要原因
(一)对体能素质的重要性有错误的认识
在多年的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并发现许多高校在读大学生对于体能素质的重要性有着错误的认识。不少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并非专业运动员,所以无需在体能上对自己有过多的要求,只要身体没有疾病就代表自身很健康。然而在随后的体能测试中可以看出,至少有四分之三的学生无法完成大学生体能测试的全过程,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体能难以达到合格要求。这证明,目前学生的体能素质是相当严峻的,但是学生本人往往没有重视起来。
(二)高中阶段学习压力过大,学生缺乏锻炼的环境及条件
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实施多年,但是由于高考压力过大,学生进入高校的竞争压力也巨大,因此学生不得不在高中阶段尽可能地投入文化知识的学习中去。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进入高校前的高中阶段几乎没有条件和时间进行体能锻炼,在校的体育课时间也被严重挤压。繁重的课业压力和巨大的升学压力也使学生无法提起对体育锻炼的兴趣,造成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越来越薄弱。
(三)学生家长对学生過分溺爱传递了错误的健康观念
目前高校在读大学生中的年龄构成均为“90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都比较温和,学生在生活中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父母也尽可能地给孩子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这造成了不少高校在读大学生有着懒惰的通病。家长的过分溺爱向学生传递了错误的健康观念,学生从小就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再加上父母对体育锻炼的忽视,造成学生体能的薄弱。
二、加强高校大学生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一)优质的体能使学生头脑清醒、思维敏捷,有助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通过科学研究證实,适当的体育活动能够促使中枢神经系统及主导部分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从而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大脑分析综合能力。学生进入高校阶段后,学习知识的知识面拓宽,学习知识的难度也相应增大,这使学生对大脑灵活度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尤其是课业灵活性的增大,使学生必须具备更多的自主分析与鉴别能力,才能自如应对课业中遇到的问题。优秀的综合分析能力可以使学生更加游刃有余地面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锻造敏捷的思维反应,而这一切需要通过适当的体能锻炼才可以得到。长期的静坐学习使学生的血液循环变慢,大脑和思维反应迟钝,这不利于学生学习本专业的课业,同时也会全面影响学生今后的工作与生活。因此,加强体能锻炼符合学生进入高校进一步提升个人素质的需要,也能够为社会输送更加理智、精干的优秀人才。
(二)适度的体能训练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提高学生应对压力的能力
众所周知,进行体育活动能够加速血液的循环,以适应身体肌肉活动的需要,以此从根本上改善心血管系统。定期的体能锻炼能够使心脏的心肌增厚,血容量增大,这将大大减少心脏的负担。近年来,高校在读大学生猝死的事件屡屡发生。不少大学生难以适应较大强度的活动,对体育运动极为疏远。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生活的节奏日益加快,随之而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90后”的高校大学生走出校门后将面临十分紧张的生活及工作节奏,这也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体能素质,应对课业及工作生活压力。适度的体能训练将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心脏功能,增强心脏的抗压能力,能够更好地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学生的学习及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身体基础。
(三)定期的体能训练能够调节学生心理,使学生摆脱懒惰,充满活力
随着电子时代、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几乎所有的高校学生对于网络都有着一定的沉迷。大学中学生逃课沉迷游戏的情况十分常见。另外,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使本身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更加拒绝走到户外参与运动,这对学生健康的影响十分巨大。良好的体能训练会对学生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影响,应引导学生走到户外,参与互动,使学生具有更加良好的心理状态,摆脱懒惰,以更好的心态应对高校中的机遇与挑战。
三、加强高校大学生体能训练的策略探究
(一)重新认识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体能锻炼的目的是强健学生的体魄,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促使高校大学生走到户外参与体能训练必须有学校的支持和家长的鼓励,同时也需要学生本人具备一定的自律精神。对于学校而言,应当设置丰富多彩的体育课程,在满足学生的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体能训练。同时,家长应当摒弃娇生惯养的思想,充分认识到高校学生已经是成年人,需要一定的锻炼达到性格上的坚韧。从学生个人而言,高校学生应当杜绝对网络的沉迷,加强对体育训练的关注和热情,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从而丰富自己的生活,使高校生活充满阳光,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程。
(二)开发高校大学生的运动意识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当通过充分的理论知识和先进的训练方式开发学生对于体能训练的兴趣。高校大学体育教育应当让高校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能训练对于学习和人身发展的长远价值,从而提高高校大学生对体能训练的参与意识。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体能训练往往比较枯燥,会使学生对体育训练产生抵觸心理。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同时注意改变课程固定的训练模式,在保证体能训练要求的基础上增加体能训练课程的趣味性,优化体能训练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在大学篮球的教学中,对学生完成日常课程安排之余,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开展比赛活动,将学生分为两组进行对决,由教师作为裁判。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完成了体能训练的目标,也可以使学生对于大学体育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体能训练的参与程度。
(三)创立科学的高校体能训练模式
高校体育教学者应当充分认识体能训练的目的是鍛炼学生的身体,提高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在高校的体能训练中必须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达到体能训练的目的。高校大学生由于其身心发展已经相对成熟,学生自身往往有着很强的接受能力。高校体育教师应当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逐步了解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发展潜力,从而制定相应的、科学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案。同时,在体能训练中遵循适度的原则,体能训练强度过高和过低都不能很好地达到高校体能训练的目的。科学的高校体能训练要求循序渐进,从学生的基础做起。不少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较弱,在高校的体能训练中应当逐步提高训练的难度和强度,使学生对于体能训练易于接受。
(四)树立高校学生对体能训练的自信心
由于高校学生个体的差异,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和对体能训练的接受程度都不同,这要求高校体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情感因素对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能训练效果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应当在体能训练的过程善于发现学生的困难和挫折,及时对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帮助其克服体能训练中遇到的诸多困难。例如,大多数女生的体能弱于男生,这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课程设置中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针对女生和男生分别设置不同的教育课程。此外,在发现个别学生在体能训练中有任何困难,及时进行单独指导,以增强学生对于体能训练的信心。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有助于帮助学生克服以后人生中的各种困难。
(五)构建科学的高校体能训练评价机制
教学考评在所有学科的教育中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任何课程在学期的最后都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系统的评价。在高校体育教学测评中,教师应当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这种测评方法更加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实时动态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例如,在每节课后对学生,尤其是体能训练表现较差的学生给予建议、帮助及肯定,把评价作为建议,以此督促学生开展下一步的体能训练计划。在这个评价考核机制中,教师评价的作用被真正地发挥出来,学生在内心不受挫折的情况下对自己的体能训练情况有了客观全面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达到体能训练的目标。
综上所述,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身体素质是高校大学生一生受用的资本。加强高校大学生的体能训练,对于面对未来无限挑战的大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体育教师应当本着对高校学生负责任的心态,创新教学方法,改善体能训练课程的结构,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能训练的兴趣,达到增强高校大学生体能训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文义.现代汉语新词典[M].北京:屮国妇女出版社,1992.
[2]王冬月.我国优秀花样游泳运动员专项体能特征及若干训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