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教体系“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教育研究
2016-08-13龚肖新
龚肖新
[摘 要] 建立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职业教育学制体系,是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基于江苏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中高职衔接“3+3”、专本衔接“3+2”分段培养,围绕专业市场调研、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开发、培养模式研究、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学资源建设等关键环节进行探析。
[关 键 词] 现代职教体系;中高职衔接教育;专本衔接教育;分段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4-0040-02
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自2012年起,江苏职业教育率先从学制改革入手,探索建立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职业教育学制体系,大力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作为首批立项建设试点之一,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先后对接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和本科“机械电子专业”实施中高职衔接“3+3”、专本衔接“3+2”分段培养。试点项目实施五年以来,项目组在专业市场调研、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开发、培养模式研究、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本文围绕项目实施的关键环节进行总结与
分析。
一、灵活开展“动态化”专业调研活动
现代职教体系中高职衔接、专本衔接分段培养项目涉及中职、高职、本科三个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为了顺应企业和社会快速发展对机电复合型人才的新要求,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有必要建立动态化专业调研机制。参与项目的中职、高职、本科院校联合组织开展各种规模的调研活动,调研内容包括企业调研、毕业生调研、在校生调研、同类院校调研等。通过专业调研,可以全方位了解企业转型升级现状及其对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化,全面掌握中职、高职、本科院校办学条件及学生就业发展状况,调研结果可以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研制与修订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准确定位“递进式”分段培养目标
“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教育的关键在于准确定位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相递进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企业调研中,项目组着重对从事机电产品和机电设备的设计、操作、装配、调试、检测、维护维修、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工作的相关企业进行调查研究,结合中高职院校的就业反馈统计情况,归纳机电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依据“各有侧重、有效衔接、梯次进阶”原则,制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教育阶段性培养目标,如表1所示。
三、合理构建“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教育的核心是构建“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与普通的中职、高职、本科教育不同,中高职衔接、专本衔接项目具有学时长、专业提升空间大的特点,结合中职、高职、本科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基于机电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及工作任务分析,确定主干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技能要求,如表2所示。
“一体化”专业课程衔接的关键在于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和递进性。主干专业课程的设置应突出中职阶段的基础性、高职阶段的综合性、本科阶段的应用性,在核心课程安排上应重点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譬如,中、高职阶段分别安排了可编程控制器技术A和B,在本科阶段安排了PLC课程设计,其目的是便于中高职衔接班的学生能适应西门子、OMRON、三菱等多样化可编程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专本衔接班的学生能实现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积极探索“双主体”校企合作模式
“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教育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一种新模式,项目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企业的“动力源泉”,必须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模式。项目组根据企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由职教专家组织企业技术骨干召开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会,校企合作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实施。学生入校后即成立“苏净班”“百得班”等企业“冠名班”,校企共同进行班级教室企业背景墙的布置,召开“师徒”见面会,聘请企业工程师开设讲座,开展校企文体联赛活动,使学生自入学起就能感受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推行“三室”(一体化教室、实训室、创新工作室)与“三岗”(识岗、习岗、顶岗)相协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由校企“双师”组成,教材开发、课程建设和实训资源建设均有校企双方共同参与。
五、严格执行“制度化”教育教学管理
“中職—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教育必须严格执行“制度化”管理。参与项目的合作学校之间建立“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管理系统”,实行教学实施协同管理运行机制,并制定专项教学管理制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对照双方学校联合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转段考核方案,前段学校重在内涵建设和教学全过程管理,包括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任教师担任专业教学工作,组织开展专业研讨及教学改革交流等活动,后段学校重在外部监测和进行阶段性教学评估工作,定期开展教学视导工作,深入课堂听课、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检查课程教学资料,并及时反馈意见和建议。在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方面,首先应重视新生入学工作,通过专业介绍、跨校参观等生动、直观的专业教育,帮助新生明确专业学习目标。另外,通过学生座谈会和学生家长会,及時解决升学转段考核和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以便学校和家长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确保试点项目顺利进行。
六、协同开发“共享型”优质教学资源
“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教育的优势在于合作院校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跨校联合培养中高职衔接班、专本衔接班学生,在实训基地建设、专业课程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双师”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可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软硬件优势条件,共同开发和建设优质教学资源,促进中高职衔接教育和专本衔接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技能训练、考核评价、师资培养、校企合作等领域有机衔接,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系统性。
总之,构建“中高职贯通、专本科衔接”人才培养立交桥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刚性需求,也是职业院校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教育作为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只有积极探索与实践,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实际问题,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产业需求、学生专业成长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黎荷芳,查吉德.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三要素[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9).
[2]鄂甜.中职、专科高职和应用技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分层解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5(1).
[3]施俊,袁德正.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衔接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4(32).
[4]周灌中,宋士福.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探析[J].职教论坛,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