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背景下汽修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6-08-13张冉赵玉梅温云芳
张冉 赵玉梅 温云芳
[摘 要] 介绍了基于校企合作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阐述了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具体措施,简述了专业与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汽修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4-0034-02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开设于2005年,2007年成为河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2016年被确定为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6-2018)骨干建設专业建设项目,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实践,以汽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契机、以汽车企业关键岗位需求为导向改革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校企合作建设真实化实习实训环境,以特色品牌专业建设为目标创新运行机制,通过中高职衔接的办学优势增强办学活力,以社会服务和技术研发为平台服务地方经济,实现了专业建设与服务行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专业积极探索实践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双证融通”,学生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得到提升,实现了学生由“新手”到“准员工”的转变。
一、校企共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始终坚持校企深度合作,为了更准确地把握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的规格,坚持做好专业人才调研工作,先后对唐山周边经济区域庞大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唐山上汽客车有限公司等20多家唐山及周边经济区域的知名规模汽车企业进行了调研,采用企业参观、问卷调查、毕业生走(信)访、会议座谈交流等调研方法,搜集了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就业岗位、能力要求等方面的切实信息,实施毕业生跟踪调查。通过广泛调研,进一步明确专业的定位、培养方向和人才规格,确定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从事汽车维修及相关行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汽车结构、原理以及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等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使用智能化仪器、设备对汽车进行性能检测和故障诊断与排除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校企共建专业课程体系
为发挥学院地处科学发展示范区的地域优势,打造与唐山汽车产业企业相对接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将之打造成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品牌专业,充分发挥学院为国家优秀骨干高职院校以及集团化办学优势,提升专业的内涵和实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专业围绕地方主导产业设置专业方向,根据企业技术发展设置课程。根据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核心能力必须分级递进培养的特点,结合国家汽车维修职业标准和汽修行业企业标准,构建“工学结合、能力递进”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组建由汽车企业实践专家、专任教师、课程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共同调研汽车制造企业、汽车维修服务企业、4S店等基层一线,从事汽车维修、汽车前台接待、汽车销售顾问、车辆事故估损、汽车鉴定评估等专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校企工作共建了以汽修为主、汽服为辅,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校企合作共同育人
(一)发挥以企业实践专业为主体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职能
作用
在河北曹妃甸工业职教集团理事会下设的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指导下,与唐山汽车维修服务行业企业合作,组建以知名规模企业实践专家为主体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聘请在汽修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专家为主任,制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章程》等运行体制机制文件,每年至少召开2次全体委员会议。根据工作需要,有时适当扩大参加会议人员的范围。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专业建设、改革和发展的研究,提出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调整的建议、意见和发展规划;指导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指导专业教学标准的实施、专业实训和顶岗实习的安排;指导实践教学,指导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审议校本教材建设计划,指导校本教材的编写;开展畢业生跟踪调查,分析、评价毕业生质量;为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提供条件,加强校企合作;指导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研讨专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新动向、新内容,使专业建设更加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
(二)聘请“企业+学术”双外考官,加强专业运行监控与管理
成立由“企业+学校”双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业教师和每年级至少1名学生组建的专业教学运行管理委员会,负责专业教学的运行、监测、专业发展,搭建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平台。聘请1名汽修企业知名实践专家为业界外考官、1名国内高职院校汽修专业领军人物为学术外考官进行“第三方”诊断。外考官主要负责审定评价方法、评价标准,测试试卷等,抽查教师评判后的试卷和学生的作业、报告、项目工单等。依据汽修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和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以“凝练亮点、改进问题”为原则系统设计特色化诊断项目,通过反馈监测诊断报告和提出改进建议等方式,反映对专业教学质量的认可程度,促使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深入开展。
(三)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依托专业建设委员会,聘请汽修企业技术能手、能工巧匠、杰出实践人才代表为企业兼职教师,构建专业企业兼职教师库,采用双师授课形式,共同开发课程,组织课程教学和实施多元评价,企业兼职教师言传身教地向学生展示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汽修行业企业的标准和规范,将汽修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融入课程教学中,通过教中学、做中教,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创新校企合作运行体制机制建设,通过搭建“互利互惠、双方共赢”平台,建立校企互派制度,企业兼职教师全程参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师资培训等途径提升教学能力。专任教师到汽车企业挂职锻炼,以企业员工的身份直接参与企业生产和技术研发,通过利用自身优势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点,参与社会服务项目、技术创新项目、技术技能积累项目等提升自身实践能力。
(四)联手知名企业,打造校内外实训基地
专业与世界五百强汽车企业庞大集团汽贸股份有限公司、德国IB集团合作建设的汽车综合实训基地,是全国农民工培训基地、河北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基地科学整合实训场地、设备资源,根据生产与教学的特点进行装修和布置,建有1个4S店职场课堂、汽车电气一体化专业教室、汽车发动机一体化专业教室和5个实训区,实训区总面积4685平方米,实训设备668台套,工位108个,设备总值832万元,可进行汽车综合故障诊断、汽车拆装与调整等方面的实训实习,满足专业教学、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需要,同时面向社会开展各种形式的职工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依托河北曹妃甸工业职教集团,发挥学院校企合作办学优势,同庞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城股份有限公司、上汽客车有限公司、荣川集团、天津华泰汽车车身制造有限公司等12个大型汽车企业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作为校外实训基地供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课程实践、教师挂职锻炼等。
加强校内生产性基地内涵建设,提升育人功能。引进汽车企业先进文化和现场管理制度,加强实训基地文化建设和职业氛围营造,制定全面、科学、规范的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和學生实训实习管理制度,规范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监控管理。校企合作开发实训项目、制定操作规程和实训流程,参照汽车企业文化标准,悬挂、张贴企业管理规程、操作规范、职业行为规范,利用图片、标语营造浓厚的职业氛围,通过实施“8S”实训管理模式,使学生亲身体验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一言一行受到生产制度的约束,思维、行为受到企业环境的影响,感受浓郁职业环境的熏陶,达到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同步培养的目的。
(五)探索实践汽修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进一步创新与庞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模式,校企签署“联合人才培养基地”“汽修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两个协议,发挥双主体育人优势,学校和企业优质资源双重注入,实施工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学生以学徒和学生两种身份在企业和学校两个环境中工学交替,通过企业师傅和校内教师的双重指导,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双重熏陶,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与职业精神迅速提升,通过三年的培养快速成长为具有庞大汽修特色的合格员工。汽修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激发了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了合作育人、合作发展。
四、思考
依托曹妃甸职业教育集团办学优势,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坚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引导和鼓励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投入保障机制,实现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发展与岗位任职要求相对接、专业教学内容更新与企业技术革新相对接、专业教学环境与企业现场环境相对接、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相对接、毕业生就业与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相对接,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专业建设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和突破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席东梅.校企合作机制下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职教论坛,2014(32).
[2]赵玉梅,张冉.基于校企合作的汽修专业“职场课堂”建设的探讨[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6(1).
[3]林立春.现代学徒制在高職院校人才培养中的研究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5(2).
[4]钟文浩,黄伟明.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汽车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汽车维护与修理,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