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08-13张亮
张亮
[摘 要] 目前,高職院校越来越重视职业素质教育,特别是农业类的高职院校。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一些农业职业院校的教学课程仍然缺乏整体规划设计,教学内容缺乏专业的农业职业教育特点,教育手段也不符合农业职业院校的教育要求,教师缺乏职业教育素质等问题。对农业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提出提高农业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有效对策。
[关 键 词] 农业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4-0114-01
一、农业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实际状况
(一)农业职业院校的课程缺乏整体规划设计
在农业类的高职教育中,容易对专业性的农业教育的理解出现偏差,片面强调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导致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刻意减少社会能力培养的课程,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全面职业素质教育较少,职业素质教育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不高。
(二)农业职业教育的内容缺乏专业性
由于农业高职院校不能够正确认识全面素质教育,和其他普通高校相比缺乏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特色,同时农业类院校缺乏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比如说实际下田种植,培养室观察室培育新品种幼苗等,都缺乏有效的设施和条件。学生的课堂活动和业余活动也和普通学校相似,缺乏职业性,农业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也逐渐消失。
(三)农业职业素质教育手段不符合职业教育的诉求
农业类的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的教育差别不大,也缺少职业化的氛围,没有供学生实际试验种植的土地,职业素质教育仍然较为重视课堂而非实践,注重知识的学习而非实践能力的提高,注重理论教学而非实际教学,注重大众化教学而不是针对性教学。
二、农业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对于职业教育观缺乏正确的认知
自古以来,我国都较为推崇人文教育,尽管人文教育在我国的教育历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过于片面的重视科学教育也使教育失去了其本身的特点,在科学主义教育观的影响下,职业教育以及为培养专业化人才以及职业技能人员的教育受到冷落。
(二)功利主义导致农业高职院校忽视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目前在办学理念以及价值取向方面更加倾向于功利,片面强调以就业为指导,过分强调专业性,特别是对于农业职业院校而言,很多学生不愿意从事本专业学习的内容,还有一定的偏见,认为学农业就是要和土地打交道,要一辈子种地,这种认知是不正确的,学校也没能及时地更正学生的学习观。功利主义把这种专业性的教育看成学生的一种谋生手段,忽视了教育人为主的功能,只考虑岗位需求,缺乏必要的职业教育以及实际操作能力,导致农业高职教育偏离实践教育目的。
(三)职业院校缺乏有效的素质教育机制
大多数高职院校对职业教育的理解不够正确,导致学生的职业培养缺乏合理的保障机制,农业类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培养也缺少针对性,仅仅依靠一些社团活动以及实践活动难以实现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
三、相关解决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职业教学观
农业类的高职院校必须全面认识到高职院校的学生所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以及人品素质,同时需要全面认识到学生所需要学习的职业素质内容,加强对与职业道德的建设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树立起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念。
(二)为农业职业院校的学生制订可行的培养方案
在课程设置方面以及学生的培养计划方面,需要制定出专门的适用的方案,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有效地接受职业教育,同时应当把农业所需的职业素质加入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以及完善自身,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平台,提高学生的素质
首先需要构建思想道德建设的活动平台,为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教育理念提供理论基础,同时构建出职业素质教育的活动平台,帮助学生实现农业类专业教育的职业素质的培养,从而为日后踏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四)努力完善教师职业素养,保障学生的职业素质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品质的规范,同时还需要加强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应当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者专业技术人员兼职教师,确保能够指导学生实践操作。
参考文献:
[1]王华云,张怀春.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低效的社会学分析[J].新课程(教育學术),2011(1).
[2]方燕.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链构建的相关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