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级精神引领下的班集体建设
2016-08-13金晓洁
金晓洁
[摘 要] 班级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载体和平台,在班级诸多建设因素中,良好的班级精神可提升班级的班风、学风、学生的道德水平,并形成学生的优良素质,甚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 键 词] 班级精神;班集体;精神状态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4-0091-01
作為职业学校的一名教师,从教这些年来,带过许多学生,到过许多班级:有的班积极乐观;有的班散漫凌乱;有的班生机盎然;有的班死气沉沉;有的班透出一股活力;有的班显出一股拼劲……虽然这些都是老师的自我感觉,但却可以通过班级的环境、班级学生的言行和精神面貌这些表象的东西展现出来,是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精神的体现,那就是班级精神。
所谓的班级精神,一是指班级所形成的價值观、道德观、行为方式、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以及各种认同意识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二是指班主任的人格力量、工作风貌等精神状态在班级学生身上展现出的状态。
一、班级精神的提出
(一)全面了解学生
本人工作以来连续担任了三届三年制中专班的班主任,而且都是机电专业,以男生为主的班集体。中专生是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正处于由少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处于活跃而丰富多彩的青年期。学生入学后,教师通过一个月的观察、了解,发现他们呈现出来的特征和问题比想象中要多很多,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善于交往,勇于表现自我;(2)学习习惯与方法欠佳,有厌学心理;(3)严重的自卑感与强烈的自尊心交织;(4)情感的丰富与心态的浮躁并存;(5)青春期的迷茫导致交往偏差。
(二)根据班情,提出班级精神
教师面对这样的一个群体,经过与学生讨论,共同明确了班级口号:“我自信,我努力,我成功,我快乐!”这不是简简单单贴在教室中的几个大字,而是要在以后的几年中通过这些口号来制约和影响大家的学习和生活。与此同时,教师可经常利用班会课等各种教育机会向大家进一步诠释这几个字的深层内涵,引导学生开始思考在中专学习的过程中如何为实现自己的定位和人生规划而努力。
二、班级精神的塑造
(一)多鼓励、多表扬、找自信
记得在第一学期开学后不久,学校组织“校园十佳歌手”比赛,一开始没有学生主动参加,后来,我得知班上一位平时言语不多的男生唱歌很好,经过一番鼓励后,该男生答应去试试,可到了比赛那天,该学生羞涩得想打退堂鼓,我于是又很耐心地开导、鼓励他,并亲自把他送到赛场,为了不给他增加压力,快轮到他唱歌时我悄悄地离开了,而当天比赛结果是,他顺利进入下一轮,于是我抓住机会在班上好好地表扬了他。接下来的比赛中,这位学生“过五关,斩六将”一路杀到了决赛,最终顺利被评为“校园十佳歌手”。这个例子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我也借此东风鼓励大家充分相信自己,多给自己一个展现的舞台,在接下来的各种活动中大家也有了良好的信心,班级电脑小班获得全校二等奖,班上同学代表学校参加市级的硬笔书法比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暗示、熏陶和感染,呈现出了良好的班级风貌。
(二)扬长避短,和谐共进
在班级建设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发挥班级精神的榜样作用。在班级精神的塑造中,教师必须依托这一部分学生,利用他们把全班同学团结在班主任周围,形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但这样的中专班总存在着一部分学生,他们在班上的威信不可小视,如何转化这部分学生或者使其为我所用,对培养班级精神是十分重要的。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这“补短”一点比前面“扬长”更为重要。正因为教育对象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才需要接受教育。所以班主任也应当具备这个师父的心态,正视学生的不足,帮助学生和谐进步。
三、班级精神的践行
(一)班级管理,与时俱进
在二年级初,随着学生对学校等环境的熟悉,以及受到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班上的纪律开始涣散,各方面表现都在下滑。为此,我在班上狠狠地批评了大家,比较尖锐地指出了班上出现的各种不良倾向,并拿他们的行为与一开始提出的班级口号作比较,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言行不一致所产生的心理约束力。让同学之间的影响力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学生达成一种共识,自信、努力、成功、快乐无形中发展成为班级价值观,从而为班级精神的巩固提供了很好的价值支撑。
(二)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班主任的精神状态、人格也左右着班级精神。在炎热的夏季,也想在办公室里多休息一会儿,可是不行,要按时去班级进行午检;在大雪纷飞的寒冬,也想每天晚到学校一会,可是也不行,学校要求班主任七点半之前必须到校;每天学生放学以后,我本来就可以下班回家了,但我不放心,总是在走之前还要到教室看看再走……当我做所有这一切的时候,我知道我在用自己的行为为学生树立榜样,它的作用胜过千言万语。
总之,只有班主任对班级建设的认识到位了,在心理上重视了,在方法途径上恰当了,才能使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不断地增强,才能形成优良的班风、学风,才能让学生在严谨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中茁壮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吴安春.回归道德智慧:转型期的道德教育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2-33.
[2]王宝祥.班级常规管理与教育[M].知识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