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笈多马图拉湿衣佛像与长安北周五佛比较

2016-08-13王文嘉

关键词:袈裟佛像佛教

王文嘉,高 明

(陕西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笈多马图拉湿衣佛像与长安北周五佛比较

王文嘉,高明

(陕西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笈多时期是印度佛教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佛像对中国佛像的艺术设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北周五佛的出土对认识北周佛像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尤其是一尊印有“大象二年”的佛像已成为北周佛像的断代标准。一些学者分析、推断出笈多马图拉湿衣佛像与北周五佛存在一定关系。从直观的方式看,这两个时期的佛像在发髻、面相、身材、服饰衣纹以及手势上具有的相似之处。种种证据表明北周五佛的艺术形式中借鉴了笈多马图拉湿衣佛像的艺术手法。

笈多马图拉;北周五佛;佛教造像

一、笈多马图拉湿衣佛像

贵霜王朝统治北印度达300多年,到4世纪左右,崛起于恒河中部的摩揭陀国消灭了北方的贵霜王朝,而后重新统一印度,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封建帝国——笈多王朝(319年—600年)[1]。该王朝以其第一代君主旃陀罗笈多命名。由于当时笈多王朝国力强盛、思想文化先进,从而迎来了印度史上的鼎盛时期,佛教艺术也随之进入了黄金时代。笈多时代的佛教造像,不仅遵循了印度古典主义的审美,还继承了贵霜时代的犍陀罗、马图拉和阿拉瓦蒂佛教造像的艺术形式,创造了具有印度风格的笈多式佛像[2]。笈多式佛像在肉体塑造中注入了沉思冥想的宁静精神,肉体美体现出精神美,成为精神美的直接表现,达到了高度和谐、统一的境界,成为印度古典主义艺术的最高成就[3]。笈多时代有马图拉和萨尔纳特两大造像中心,分别创造了笈多式佛像的马图拉样式(即湿衣佛像)和萨尔纳特样式[4]。马图拉又称秣菟罗,曾是贵霜时代佛像的雕刻中心,而笈多时期马图拉佛像雕刻是建立在贵霜时期马图拉佛像雕刻的基础上,同时吸收了犍陀罗佛像的优点。

笈多马图拉佛像的艺术特征大致分为五点:(1)头部:印度人椭圆的脸型,头顶有密集的右旋螺发且整齐排列,肉髻明显突出[5]。(2)五官:额头饱满圆润,无白毫相。眉毛细长,呈倒八字形向上挑起[6]。眼帘低垂呈冥想状,希腊式高隆笔直的鼻子,嘴唇宽厚,下唇尤为明显,下巴圆润丰满,耳垂拉长呈矩形。(3)身材:颀长而匀称的身材,各部位比例适中,完全遵循了造像量度的规定,衣服单薄贴体,隐约体现出身体的轮廓及起伏变化[7]。(4)服饰衣纹:身着通肩式的僧衣,衣纹通常是比较密集的U字型细线,线条如流水般富有韵律。衣服薄而紧贴身体,犹如被水浸湿了一样呈半透明状,由此被称为“湿衣佛像”或“湿佛”[8]。(5)头光:头后有一个大而精美的光环,呈圆形。一圈一圈的纹饰精美华丽且各纹饰之间疏密有致,雕刻精细[9]。以上佛像特征反映出了笈多王朝在艺术文化上的特点。笈多时期马图拉地区出土的一尊佛立像是笈多马图拉样式的代表作,雕于5世纪左右,高183厘米,现藏新德里博物馆。可以看出这尊佛像较犍陀罗佛像更加具有印度文化特征,比贵霜马图拉佛像更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头顶上的肉髻不是犍陀罗佛像的波浪式卷发,也不是贵霜马图拉佛像那种类似一个卷贝形或蜗牛形发髻,而是排列整齐的螺旋状发髻。面相圆润,眼睛半闭,带有沉思冥想的神情。身着通肩袈裟,袈裟紧贴身体,有一种半透明的感觉。如现藏马图拉政府博物馆的佛陀立像和佛陀头像也存在这些特征。笈多马图拉佛像以立像居多,冥想的表情、整齐的螺发、精美的头光、半透明湿衣的效果都是马图拉样式的特征,以此可以分辨笈多马图拉样式的佛像。

二、长安北周五佛

北周(557年—581年)是一个短暂的时代,它为结束中国几百年的分裂奠定了政治基础,也为隋唐两朝的艺术文化奠定了基础。佛教自汉传入中国,兴盛于南北朝及隋唐,虽然经历了北魏太武帝与北周武帝的两次灭佛运动,但这并没有阻碍佛教发展。北魏统治者与北周统治者都信奉佛教,武帝是北周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其倾向于道教,但最初并不排斥佛教,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天和六年(571年)之前权臣宇文护一直执掌北周大权,而宇文护本人是信奉佛教的。在他的支持下译经文,兴佛教,使北周佛教及其艺术得到较好的发展环境。但由于隋文帝灭佛、迁都等,长安北周造像遗留较少。

图1图2图3图4*(图片由白文教授提供,特在此感谢。)

这五尊佛像虽然具有共同的特点,但它们也存在不同,尤以佛衣样式最为明显。佛衣样式大体分为两种:一是通肩式,二是露胸通肩式[10]。通肩式佛衣是上衣从身体后面通覆两肩,右衣角绕过脖子搭于左肩,此类佛衣又略有不同:一种是衣服以腹部为界上下排列,胸腹部及腿部衣纹呈曲线状[11](见图4b);另一种是衣纹通体排列,颈下衣纹从左至右出曲线,另一侧有对应曲线[12](见图1)。露胸通肩式佛衣较通肩式佛衣不同的是颈下衣领呈“U”字形垂至胸部,此佛衣也有不同之处:一种是衣服以腹部为界上下排列,胸腹部及腿部衣纹呈曲线状或“U”字形,佛衣底端较宽,整体呈“A”字形[13](见图2);另一种是衣纹通体排列,领下衣纹从左至右出曲线,另一侧有对应曲线,腰束带且于中间打结,结带为双层[14](见图3)。

北周五佛于2004年5月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湾子村出土,后由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在这五尊佛像中,特别难得的是有一尊佛像的底座上刻有“大象二年”的明确纪年,这尊佛像也成为北周佛像断代的标准造型之一。这五尊佛像的基本特点为:肉髻低平,螺发,面部丰腴方圆,面带微笑,眉细长似弯月,下巴圆润丰满,部分佛像脖子处有蚕节纹。形体健壮饱满,腹部微鼓,姿态直立庄重,佛像的头与身体的比例较短,约1:5左右,头和手偏大。五尊佛像着通肩式大衣,领口呈不规则“U”字型,袈裟紧贴身体,突出躯干。均为左手提袈裟一角,右手施无畏印。佛座为覆莲式或仰覆莲,基座为长方体,并且部分刻有花纹或文字。

三、马图拉湿衣佛像与北周五佛的联系

笈多王朝时期(319年—600年),中国正处于东晋南朝(317年—589年)与十六国北朝(304年—581年),也是中国佛教艺术逐渐兴盛的时期。笈多王朝借助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强大实力,其佛教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在西域和中原都发现了笈多样式的佛像。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可知笈多艺术进入陕西的时间应是六世纪以前,基本是沿丝绸之路传入,中间或有经南方传入的因素,这期间大概有半个多世纪,即从文成帝以后,丝绸之路处于停顿状态[15],这可能对南方传入域外因素起到了促进作用。6世纪中期开始,南方的笈多艺术对陕西佛教造像的影响很大。北魏孝文帝改制后,“秀骨清相”式的佛像大规模的出现,形成了一次造像艺术民族化的高潮。从北方丝绸之路看,六世纪初中期又有复苏的迹象,西魏、北周、北齐与柔然、突厥等部落关系的友好,促进了北方丝绸之路的重新开通,也为笈多艺术由北方丝绸之路传入北周创造了条件。张同标认为:“中国从东晋南朝—北朝—北魏—初唐时期的佛教艺术,大致处于本土艺术与外来影响交汇的时期。尽管外来影响与本土因素孰轻孰重,还有很大的讨论余地,而笈多佛教造像的影响力却是毋庸置疑的。”[16]黄春和在其书中写道:“南北朝时期佛像艺术一方面继续吸收和模仿印度犍陀罗和马图拉艺术风格和手法,又不断融入本土审美情趣和雕刻手法。”[17]李晓云在其文章中提到:“笈多式佛像经由南海诸国频繁的传入中国南朝。”[18]王景荃在其书中提到:“这种佛融入了印度笈多王朝(320年—450年左右)马图拉地区的佛像因素。”[19]“这种佛”指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样式或多或少的借鉴了笈多马图拉湿衣佛像的样式。以青州龙兴寺为例,他们肉髻都为螺发[20];佛像端庄,眼帘低垂,眉间无白毫;佛像大多为站姿,左手结与愿印或手持衣角,右手施无畏印;衣纹上青州佛教造像有条状衣纹、无衣纹和多褶衣纹,而条状衣纹与马图拉样式很相像[21]。从以上特点分析,笔者认为南北朝佛教造像与笈多时期佛教造像存在继承关系。通过前文所述北周五佛造像特点可以看出,它在肉髻、脸型、衣纹、手印等方面与中国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有很多相似之处。并有学者认为北周佛像继承了南北朝佛像的特点,如王敏庆认为:“北周造像风格渊源主要来自北魏与南朝,是融合北魏旧样与南朝新风、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22]黄春和先生认为:“北周造像基本承袭西魏晚期模式,但更强调体态之丰厚,风格之粗狂。”[23]赵力光先生认为:“北周佛教造像曾受到南朝佛教造像的影响。”[24]马咏钟认为:“北周即继承北魏中、晚期拓跋宏太和十九年—北魏灭亡即公元(495年—550年)佛教造像变化的部分特征,又开隋唐佛教造像造型之圆润丰满,雕刻技法精致细腻之先河。”[25]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认为北周佛像继承了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的特征。

综上所述,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继承了笈多马图拉湿衣佛像的特征,北周佛教造像又借鉴了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的特征。由此我们可以做推断:笈多马图拉湿衣佛像与北周五佛在艺术设计上有一定联系。

我们将笈多马图拉湿衣佛像与北周五佛做一个直观的比较,来分析二者之间是否存在联系。

(1)头部:印度笈多马图拉湿衣佛像肉髻突出,北周五佛肉髻有一种较为突出,另一种比较低平,而肉髻突出者与笈多马图拉佛像肉髻相像。二者头顶均有整齐排列的右旋螺发。笈多马图拉湿衣佛像与北周五佛均眉毛细长,二者眼睛形态不是很相似,但都是半睁状。眉间无白毫,耳垂较长,颈部有不同数量的蚕节纹。

(2)身材:自6世纪以来,由于受到笈多艺术的影响,中国佛教造像的身体不同程度的从衣服下浮现出来,但在体型上却有所不同。如青州佛像圆润匀称,而北周五佛则健硕敦实,前者可能通过海路直接从笈多马图拉湿衣佛像中吸取设计灵感,而后者可能受南北朝造像影响更大,但也并不排除间接的借鉴了笈多马图拉湿衣佛像特征。笈多马图拉湿衣佛像多为立像,北周五佛也为立像,二者站姿直立稳定。

(3)服饰衣纹:二者袈裟都为通肩式,笈多马图拉湿衣佛像衣服轻薄且紧贴身体,身体轮廓明显;北周五佛虽然袈裟较厚,但衣服贴体,也显现出身体的轮廓。可能受南北朝佛教造像影响,虽然领口大小不同,但都呈不规则“U”字型。笈多马图拉湿衣佛像衣纹通体从右向左呈不规则“U”字形衣纹;北周五佛衣纹变化相对较多,但从中还是能够发现相似之处,例如,衣纹从领口下方从左向右呈曲线状分布,有些是连起来的一条线,有些是断开并左右交替出现的曲线。身体与胳膊的衣纹衔接自然与笈多马图拉湿衣佛像相似。我们可从笈多马图拉湿衣佛像与北周五佛小腿处衣服看出,都是里边的衣服长于外边的衣服,里边的衣服从腿向外有衣褶。袈裟在身体两侧凹陷且双腿处的袈裟离腿部较远,有一种披着斗篷的感觉,只不过北周五佛衣服较厚,身体结构不是很突出。北周五佛右腿外侧袈裟凹陷的边缘呈一道立面,可看出前后袈裟在右臂下一点就紧贴在一起(见图4)。

(4)手势:北周五佛的手势均为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然后回握袈裟一角,这也是笈多马图拉湿衣佛像最常见的手势。只不过笈多马图拉湿衣佛像与北周五佛由于身体各部分比例存在差别使得笈多马图拉湿衣佛像手臂较长并且笈多马图拉佛教造像左臂垂下略带弯曲。而北周五佛左臂抬起接近于90度,由此造成笈多马图拉湿衣佛像左臂明显低于北周五佛。在笈多艺术传入中国的时候,出现了一些薄衣贴体的佛像,但手势类似于犍陀罗风格,即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持袈裟一角并手背向外。

通过对部分学者观点的考证及对佛像特征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北周五佛是笈多马图拉湿衣佛像与中国南北朝佛像艺术手法相结合的产物。它们在发髻、衣纹、手势等特点上与笈多马图拉湿衣佛像非常相似,但二者并非完全一样,也存在些许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也体现了北周五佛的本土化特征。

[1][16]张同标.中印佛教造像探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9-10,12.

[2]刘慧.笈多造像艺术风格研究[J].艺术教育,2012,(03).

[3][4]王镛.印度美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63,164,164.

[5][6][7][8][9]黄春和.佛教造像艺术[M].河北:河北省佛学院,2001.21.

[10][11][12][13][14]陈悦新.5—8世纪汉地佛像着衣法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89,289,291,293,295.

[15]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M].北京:中华书局,1983.66.

[17]黄春和.佛教造像艺术[M].河北:河北省佛学院,2001.87.

[18]李晓云.论笈多美术对南北朝后期与隋代佛教造像的影响[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9]王景荃.天国的灵光:佛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41.

[20][21]中国历史博物馆.山东青州龙兴寺出土佛教石刻造像精品[M].青州:山东青州市博物馆,1999.24.

[22]王敏庆.北周长安佛教造像风格渊源[J].中华文化画报,2011,(10).

[23]黄春和.佛教造像艺术[M].河北:河北省佛学院,2001.98.

[24]赵力光,裴建平.西安市东郊出土北周佛立像[J].文物,2005,(9).

[25]马咏钟.西安北郊出土北周造像[J].文博,1999,(01).

(责任编辑杨士宏责任校对戴正)

1001-5140(2016)03-0181-05

2016-02-11

王文嘉(1991—),女(藏族),甘肃卓尼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艺术史论研究;高明(1971—),男,陕西西安人,教授,主要从事美术史论研究及美术教育理论的研究。

J32

A

猜你喜欢

袈裟佛像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佛像面前的 菩萨
刘红卫
尼玛泽仁佛像画欣赏
记 得 朦胧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佛像面前的菩萨
八戒的悲催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