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磨”出预设“裸”出生成

2016-08-11李萍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试教特级教师公开课

李萍

公开课反复试教、磨课,大家似乎习以为常。因为公开课在很大程度上展示的已经远远不是一个教师的水平了,而是背负了一所学校、一个地区的荣誉。

一番番推倒重来,耗时几个月甚至近一年的公开课终于亮相,观课者恍若观赏一场艺术表演,目不暇接。

这样的“精品”,其研讨的价值在哪里?对日常教学又有多少指导意义?

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提出:公开课,要向律师开庭学习——不预演、不雕琢,真实地呈现过程。这样的课堂,精彩值得借鉴,问题值得反思,这样的课堂,才接近真实,因为一线教师的常态课堂,哪来那么多时间准备?因此,我认为,这种不经过反复试教的课,才真正值得深入研讨。这样的课,虽不完美,但是有研讨价值。意即公开课应该倡导“裸课”。那么,“裸课”到底是什么样的?“裸课”如何上,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

一、“裸课”与磨课并不矛盾

1.什么是“裸课”?

“裸课”有多种含义,所以有必要明确本文所说的“裸课”,不是指只凭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不借助任何多媒体手段的传统课;也不是指那种只靠一本教材一张白纸,不提供任何教参等备课工具的临时备课。按特级教师张祖庆的说法,“裸课”,是指“不预演”“不试教”的课。

2.什么是磨课?

这里的“磨”,不仅包括团队“磨”,也包括自我“磨”。《诗经》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磨课,是对课的一种“切磋”,体现的是对备课的重视,对教学内容和策略精益求精的研究态度,以及对课堂科学性与艺术性兼备的不懈追求和反复实践。

3.辩证地看待“裸”与“磨”。

磨课,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会起到“加速度”的作用,这一点,每一位有过类似经历的教师都深有体会,相信包括特级教师张祖庆这样已经成长起来的名师,也是不会有异议的。

那为什么张祖庆又要倡导“裸课”呢?且看他犀利而又幽默的刻画——“日里磨课,夜里梦课,死去活来,活来死去。于是乎,听课者最终看到一节万花筒般精致的课——动画美轮美奂、音乐荡气回肠、语言气势如虹”。原来,他反对的是这样排练精确到秒,语言包装到字的失了真的“精品课”。

提倡“裸课”,并不意味着公开课前不需要磨课。张祖庆也坦言,对于初入教坛的教师,适当的试教,是必要的“入格”训练。

其实,“裸课”与磨课,只是教师成长阶段的不同备课方式而已。还是稚嫩青涩的年轻教师时,教材的正确把握、课堂的应对调控,一招一式都需要在老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课堂实战一点点地“磨”;当教材能准确把握,设计能深入浅出,调控能收放自如时,就可以尝试如张祖庆所说的“裸课”。课前不试教,检验自己驾驭教材和课堂的底气和实力,尤其是考验自己是否具备了四两拨千斤的现场随机应变能力。此时的“裸”,是经历了“磨”的历练,成长到一定高度的再成长、再突破、再提升。

二、“磨”——因材施教,追求预设的完美

作为一名教研员,在大量的听课实践中,感到一堂公开课是需要经历“磨”的蜕变的。原因有三:

1.有利于聚焦重点,凸显研究主题。

但凡公开课,必有一个研讨的主题。没有经过打磨的课,会有种种不到位的硬伤,比如设计上的“内容分析式”,教法上的“蜻蜓点水式”,包括对学生朗读点评的忽视,课堂组织的散乱等。

所以,课前借助团队的力量充分磨课,能保证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达到家常课的最佳状态。

2.有利于引领示范,彰显学科高度。

瀑布因有落差,而成就其恢弘之美;高山因其巍峨,而引人仰视。公开课之所以有吸引力,是因为体现了一种理念,标志着一种研究的高度。听课的教师,是带着期待和学习的态度来的,不愿意看到跟自己的课相差无几的课,得要让他们听课后有收获有启示有思考。比如磨四年级下册《梦想的力量》一课时,我们抓住写瑞恩的三次筹款,写法上先详后略,写其他热心人的筹款,写法上同样也是先详后略。确定了群读类学目标:叙事性的文章,写同一件事重复做时,要先详后略。根据这个目标,我们组合了两篇文章:《十一支康乃馨》正面补充如何做到“先详后略”,另一篇学生习作反面印证,没有掌握这种写法会造成叙事的平淡和模糊,并安排学生当场修改这篇习作。这样的课,帮助教师明白了群读类学的目标如何筛选确定,知晓了如何从课内外、正反两方面组合群文,保证了研讨的学科高度和活动的组织效率。

3.有利于锤炼技能,加速教师成长。

有人形容公开课的磨课过程是“痛并快乐着”。确实,不少承担公开课的教师磨课过程中都无数次有中途退出的念头。但坚持下来后,会发现不知不觉中,自己解读教材的专业眼光提升了,驾驭课堂的能力增强了,观课评课的触角也变敏锐了。一次次磨课,逼着上课教师高屋建瓴地设计每一个环节,不断剔除低效的教学设计,有意识摒弃随意的课堂语言,在课堂互动中激发临场机智,在课后反思中积累教学经验……这样的磨课过程,既完善着即将上的公开课,也磨砺着承担上课任务的人,磨出了这位教师今后上“裸课”的实力与底气。所以,要抓住公开课这一教师成长中的关键事件,通过磨课,化茧为蝶,收获成长的自信。

三、“裸”——以人为本,尊重生成的真实

既然磨课对教师成长意义重大,对公开课的学术品位保证意义重大,那么,特级教师张祖庆倡导的“精彩值得借鉴,问题值得反思”的“裸课”,又是什么课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特点。

1.真实地呈现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堂,是学生求知的主要场所,教师的教,要因“学”而存在。可目前有的公开课,授课教师心中只有教案,眼中没有学生。课堂关注的不是学生的“学”,而是如何卡准时间,完整地展示教师的“教”。当点到的学生答不出问题时,面对处于“愤”“悱”状态的学生,教师不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是马上转头点个能答上的,或者直接越俎代庖说出答案,这样就进入了下一个教学环节,因为教师要保证后面准备的内容能如约精彩呈现。这样的课,只关注到了课堂环节的完整,只关心教师展示的圆满,全然不顾学生的差异性和求知欲,忽略了真实的学习过程,是没有信度和效度的。这样的课堂,即使过程如行云流水般顺畅,也缺乏生命力和生长点。

2.动态地展示教师的点拨过程。

课堂,充满了变数。同样的教学内容,同一位教师用同一个教案教,不同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学习状态和课堂表现。所以,张祖庆在《裸课》一文中提到于永正等名师上课,是“边教边改”。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的《长相思》,就是深入解读教材自我独立磨课后,在没有形成现成教案的情况下,现场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动态点拨,浑然天成的一节好课,被誉为“诗词教学中的里程碑”。当然,要达到这样彻底“裸课”的境界,不仅仅要靠理念以及技术层面的“磨”,更要靠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悟性。

可是,目前的一些公开课,磨课团队在一次次试讲中记录下各种学生的不同反馈,分门别类地给出了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嘱咐上课的教师背会、套用。可是,课堂一变学生一变,教师应对的招不变,还是那三板斧,于是课堂就有了这样的尴尬——学生明明读得一般,教师也声情并茂地表扬:从你的朗读里,我听出了……你能说说为什么吗?硬生生把学生拉入下一个环节。还有,明明学生的回答有创新有亮点,将把课堂引入一个别有洞天的生长点,教师却视而不见,继续按着自己的思路往下讲,把原本兴冲冲发言的学生打击得只好意犹未尽地坐下去。

总之,“磨”,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一种借力,是对课堂高度的追求;“裸”,是在对课堂生成的尊重和期待中,对自己“以不变应万变”教育机智的检验。期待每一位教师,在“磨”与“裸”的螺旋式循环反复中,磨砺自己,突破自我。

(作者单位:江汉油田教育集团教科院)

猜你喜欢

试教特级教师公开课
特级教师批作文
特级教师批作文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第一次公开课
闲话“裸课”
试教,你怎么看?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
张雪门幼教实习思想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