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前期伴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2016-08-11张志候宪云
张志+候宪云
【摘要】 目的 分析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前期伴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80例高血压前期伴高脂血症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两组患者每天给予75 mg的肠溶阿司匹林,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他汀10 mg/d, 观察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的血压、血脂、颈动脉斑块。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总胆固醇(TC)、低密度的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水平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斑块个数减少, 斑块厚度变薄,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的硬斑块转变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调节血脂水平, 降低血浆中的LDL-C、TG、TC水平, 减缓动脉粥样硬化。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他汀类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0.133
“高血压前期”的概念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提出, 其一般是指舒张压80~89 mm Hg(1 mm Hg=133.32Pa), 收缩压120~139 mm Hg, 也就是说从正常的血压范围到确诊高血压之间的过渡阶段。大量研究表明, 成年人高血压前期的发病率为30 %, 发病过程常伴有糖脂代谢紊乱, 引发颈动脉粥样硬化, 其也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 [1]。而针对此类症状的首选调脂药物为他汀类药物, 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应用于高血压前期患者具有明显的疗效, 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血脂, 减少颈动脉粥样硬化症状[2]。本文选择2013年2月~2015年2月来本院治疗的80例高血压前期伴高脂血症患者进行观察分析,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2015年2月来本院治疗的80例高血压前期伴高脂血症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6例, 女14例, 年龄41~72岁,
平均年龄(61.3±9.2)岁;观察组患者中男24例, 女16例, 年龄40~73岁, 平均年龄(61.9±9.3)岁。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入选标准 高血压前期的诊断标准:①SBP为120~139 mm Hg或DBP为80~89 mm Hg。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①空腹血浆的TC含量≥5.18 mmol/L;②LDL-C含量≥3.37 mmol/L;③TG≥1.70 mmol/L, 复合一种1项或者多项的即为高脂血症。
1. 3 排除标准[3] ①有胃肠手术史或者严重的胃肠疾病;②有明显的肾、肝功能障碍和心力衰竭者;③有行颈动脉区放射性治疗者或行颈动脉内膜的切除手术者;④斑块内有出血现象者;⑤于1个月内服用过降脂类的药物。
1. 4 方法 两组患者每天给予75 mg的肠溶阿司匹林,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进行饮食上的控制。
1. 5 观察指标 血清学检测: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患者TC、TG、LDL-C等值的变化。血压测量:采用经过校正的汞柱式血压计, 患者休息30 min后, 取右上肢再连续测量3次, 取平均值。颈动脉斑块的测量方法:从颈动脉处起沿纵向进行扫查, 依次对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的分叉、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进行探测。
1.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血压水平比较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BP与DBP均低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BP和DBP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TC、LDL-C、TG均低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C、LDL-C、TG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的斑块状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斑块个数减少, 与斑块厚度变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的硬斑块转变率(75.0%)高于对照组(1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他汀是一种限制细胞内的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 它不仅能增加肝细胞中LDL-C受体的表达, 而且能够减少内源性的胆固醇合成, 从而提高受体LDL-C的清除率, 降低肝脏脂蛋白的分泌, 进而调节血脂, 使LDL-C和TC降低。阿托伐他汀是一种高效、新型的降脂类药物, 能够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延迟动脉粥样硬化[4, 5]。其能降低HMG-COA还原酶的活性, 减少胆固醇的合成量, 在增加LDL-C受体在肝细胞表面mRNA的表达水平, 对LDL-C进行清除, 减小TC与LDL-C的量, 降低胶原酶的活性, 增强斑块表面的纤维帽的稳定性, 掏生成TG, 提高HDL-C浓度, 缩小斑块脂质的核心体积, 从而减少炎性递质等活性物质的含量, 达到降脂、降压的目的[6-8]。
本院采用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前期伴高血脂患者进行治疗, 经研究发现, 患者在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 TC、LDL-C、TG水平明显降低, 且患者的斑块个数减少, 斑块厚度变薄, 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5%, 明显高于不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结果表明:阿托伐他汀类药物能够有效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 改变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现象, 使血管疏通, 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 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调节血脂水平, 降低血浆中的LDL-C、TG、TC水平, 有效降低高血压前期伴高血脂的症状, 改善血压和血管的炎性水平, 并减缓动脉粥样硬化, 防止靶细胞受到破坏, 其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和借鉴。由于本研究的参选病例样本较少, 观察时间较短, 需要进行大规模、长时间、区域广的选材研究, 为临床应用的实施提供更加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梁刚柱, 张福先, 马兵兵, 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TASC病变分型及腔内治疗新进展.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9, 24(6):510-511.
[2] 杨娉婷, 袁洪, 翁春燕, 等.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与估测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关性分析.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39(5):465-470.
[3] 陈善, 周晓秋, 叶梁, 等. 辛伐他汀对轻中度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症患者血清炎症介质、血小板活化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5, 5(23):477-481.
[4] 王淳, 刘丽梅, 宋志前, 等.心血管疾病常用中药注射液及相关中药有效组分研究概况.中草药, 2015, 46(15):2315-2328.
[5] 温冬华.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医药导报, 2013, 32(6):818-820.
[6] 刘巍, 熊兴江, 王阶, 等.高血压前期的中医认识及治疗.中国中药杂志, 2013, 38(14):2416-2420.
[7] 陈新云, 余波, 刘敏, 等.成都市社区高血压前期流行病学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调查.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14):1575-1577, 1581.
[8] 肖强.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与老年人群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的关系.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18):3626-3627.
[收稿日期:2016-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