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制度与行为:地方高校特色建设的内涵与对策

2016-08-11张海英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办学特色大学

张海英

(福建江夏学院发展规划处,福建福州,350108)



教育 教学

精神、制度与行为:地方高校特色建设的内涵与对策

张海英

(福建江夏学院发展规划处,福建福州,350108)

特色建设是地方高校内在需求和外在趋动双重作用的需要。地方高校特色建设的实质是以精神建设为核心,为的是解决高校趋同性与地方发展需求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地方高校特色建设实践要以科学定位为前提,以培养独特的大学精神为核心,以特色的制度为保障,以特色的专业为重点,并处理好各层次间的关系,才能切实增强特色建设的效果。

地方高校;特色建设;运行机制

一、引言

高等教育肩负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及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四项职能,地方高校进行特色建设是更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科技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命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要“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各地方高校都在积极探索特色建设的路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问题也比较突出,症结之处在于缺少特色建设的理论指导。

1999年国内开始有学者发表有关地方高校特色建设的论文,2006年以后,这一问题的研究进入高峰期,研究热度至今未减。通过对CSSCI期刊文献检索,获得有关地方高校特色建设论文共101篇。这些文章或介绍某学校特色建设的实践经验,或提出地方高校特色建设的策略及路径,但涉及到地方高校特色的内涵的文章较少,并且鲜有文章对地方高校特色建设的本质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

从这些文献来看,目前对于地方高校特色建设的内涵的理解主要有历史说、竞争力说、文化说及综合说四类。学者们尝试从历史继承、核心竞争力、地方文化等角度概括地方高校特色建设的内涵,但却都未能总结出其实质。其中历史说的代表指出大学特色建设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持久的发展方式以及被社会认可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这是对大学办学特色这一概念的高度概括,突出了大学办学特色的历史性,但是发展方式和办学特征等是一种外在现象,而不是特色的本质。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地方高校的特色是地方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了地方高校特色的竞争力说。高校发展特色的形成会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但是竞争力并不是特色的本质,只是衍生出来的结果。另外,大学虽然具有多种功能,但独特的教育性是其核心职能,本质上与企业不同。持有文化说观点的认为“依托地方文化,走出地方高校特色发展之路”[1],地方高校特色发展离不开地方文化,也就是说地方高校的特色来自地方文化、并且依托地方文化才能得以发展。诚然,地方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文化,但不能说这就是特色本质。另外,还有一些学者,为了突出特色建设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综合各方面因素来概括“特色”的内涵。如安徽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李辉生提出“从整体来看,办学特色的形成实质上是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优化融合的结果。[2]”所有的大学建设都是理念与实践的融合,该命题显然没有突出办学特色的本质是什么。还有上海市教育评估院的汪泓等学者对特色大学进行了定义,认为“特色大学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历史阶段涌现出来的,以依托地区产业发展,服务地区经济为宗旨,具有相对稳定和鲜明时代特征的办学理念,在办学模式或人才培养模式的某些方面,具有特色鲜明的体制、机制和运作方式,并且得到社会普遍认同的地方性本科高等学校。[3]”这一定义将特色定义为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或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体制、机制和动作方式,这些恰恰是大学特色的表现形式,或者说是外在现象,不是其本质。综上,尽管学者们从各角度探寻特色建设的本质,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将现象与本质混淆,以现象代替本质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地方特色建设的现象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其本质,并分析两者的关系,得出的结论不仅能丰富与完善大学特色理论体系,并且对于指导高校特色建设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二、 地方高校特色建设的内涵

(一)地方高校特色建设的动因是内在和外在的双重驱动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新兴院校不断涌现,地方高校的数量逐渐增多。据教育部统计的数据,截止2015年5月,我国共有高校2529所,其中中央部属高校113所,地方高校1689所,民办高校727所。[4]据此计算,地方高校占比达66.79%,若加上民办高校中地方高校的数量,地方高校占比超过90%,无疑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因此,地方高校加强特色建设,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强烈需要,也是地方高校履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职能的必然要求,特色建设是地方高校发展内在需求和外在趋动双重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地方高校加强特色建设。首先,高等教育多样性发展要求地方高校多而不同。进入本世纪,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迈入大众化阶段,地方高校成为高等教育的主体。按照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高等教育和谐发展,必然也要和而不同,即高等教育多样性的发展要求众多地方高校要在理念、模式、体制等方面有所不同。其次,高等教育个性化发展要求地方高校专而不杂。高等教育正在从统一的模式化教育转向个性化教育,意味着高等学校从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到教学方式、管理体制等都要进行调整和改革。地方高校为了适应高等教育个性化发展趋势,须积极进行调整和改革,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突出自己的优势,做到专而不杂,形成以专业优势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支持体系。再次,高等教育创新性发展要求地方高校强而不大。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地方高校要不断创新,不断做强,不能依靠盲目扩大,这是由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基础所决定的。地方高校在财政上、在规模上、在生源上都会受地方局限性的束缚,只有通过创新来增加自身的实力。

另一方面,服务地方发展要求地方高校进行特色建设。20世纪末,经过高校管理体制的调整,我国高校形成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的新体制。多数高校由地方管理或以地方行政管理为主。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以及服务地方发展的功能。第一,地方高校有针对性地为地方培养所需人才。地方高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所在地,毕业生去向也主要集中在所在地,地方高校无疑是地方发展所需人才的最主要来源渠道。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外来的高校毕业生较少,主要依靠地方高校为其输送人才。高等教育投资主要原则之一就是谁受益谁支付的原则,这也是地方财政支撑高等教育的主要原因。第二,利用科研成果转化解决地方实际问题。在政校合作、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立足地方,开展各类课题研究,是地方高校科研的重要内容之一。科研项目来自于地方发展的实践,再利用科研成果的转化切实解决地方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第三,为地方发展提供各种服务。地方高校为地方提供服务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通过开放实验室,开放图书馆,提供场所和工具等方式直接为地方服务;二是通过老师、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等为地方提供间接服务;三是通过文化陶冶、人文精神的传播等方式间接地改变地方的文化。

(二)地方高校特色建设的核心是培育大学精神

地方高校特色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核心是大学精神。地方高校特色建设评估项目主要有治学方略、办学理念、办学思路、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育模式、人才特色、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学校风貌等方面。a按照逻辑层次,可以对这些项目进行分层,最直接的表现便是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育模式、人才特色等表象,这些是行为层。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属于组织和制度层面,是制度层。而治学方略、办学理念、办学思路等处于核心层,即精神层(如图1)。精神层是核心层,具有隐性的特征,需要通过一定的表现形式来体现。行为层和制度层是精神层的体现。行为层是特色建设的外在表现,制度层是特色建设的保障。行为层和制度层体现着特色建设的水平。由于行为层和制度层是用来表现精神的,因此,它们的建设受精神层的决定。从实践上来看,各地方高校进行了一系列的特色建设的尝试。有学者对50 所地方大学特色项目的分类统计,发现治学方略(34 项)、办学理念(15 项)、办学思路(12 项)等方面特色项目较多,[5]说明多数地方高校的特色建设都是从精神和理念出发,注重精神层的构建。离开了大学精神,进行地方特色建设,那么特色便会成为一种口号。

图1 地方高校特色建设系统图

(三)地方高校特色建设的难点是化解趋同性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提前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并且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还在不断增长,地方高校数量也随之快速增加,却出现人才培养模式雷同、课程设置趋同、服务社会能力欠缺等问题。目前,我国地方高校的数量1623所,[4]1分布在全国31个省(区)。由于历史文化及资源禀赋的不同,不同地区高校的发展情况不同,在整个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也不同,这就对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上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福建省的发展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作为主导主业,地方高校应该调整其重点学科和专业,培养地方所需相关产业紧缺人才,才能满足地方发展的需求。但是,中国校友会网最新公布的2014中国两岸四地大学学科专业排行榜中,福建省高校地方高校的44个学科专业入围2014中国三星级以上学科专业名单。[6]而其中与电子信息相关的专业只有3个,没有与石油化工相关的专业。2013年度经教育部同意设置的福建省高校本科专业共50个,其中与电子信息相关的专业有5个,装备制造相关专业2个。[7]福建省高校本科专业中与石油化工相关专业并不突出,也没有哪个高校的重点专业为石油化工。福建省地方高校专业设置与其他省并无明显区别,没能够为地方发展建设特色专业。高校的趋同发展,显然与地方发展需求多样性之间存在着矛盾。高校特色建设解决的就是这一矛盾。只有加强高校特色建设,才能满足地方发展的多样性需求,促进地方发展。

三、地方高校特色建设的对策建议

本质和现象互为事物的里表,它们是互相依存的。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的根据,并且本质总要表现为一定的现象。加强地方高校特色建设,一定要以科学定位为前提,以培育独特的大学精神为核心,通过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育模式、人才特色、学校风貌等外在形式来表现其独特的大学精神,并处理好各要素间的关系,切实推进地方高校特色建设。

(一)科学定位:以服务地方发展为宗旨

首要问题就是对地方高校进行科学定位。办学定位是在大学精神的指导下,以服务地方为宗旨,根据自身在大学中所处的层次、办学的领域、自身的优势等因素,科学配置各种教育教学和社会资源,突出优势学科专业建设,逐步创设学校品牌。特色建设是独特大学精神的最强有力体现。对于地方高校来讲,将地方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与学校自身的优势相结合,就是对学校定位的基点。如图2所示,纵坐标代表学校的历史传统,横坐标代表着地方发展的各种需要,坐标图上的散点便是各地方高校可以选择的定位点。每一个学校都有不同的历史传统,地方高校要充分发挥学校自身优势,整合各种资源,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样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图2 地方高校特色产生的坐标图

(二)独特大学精神培育:以地方文化为依托

精神层是特色建设的核心层,是进行制度层和行为层建设的依据。因此,培养大学精神是特色建设的关键,治学理念、治学方略等也都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形式。大学精神最直接地体现了大学的基本特色、发展的路径,对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视,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全人类的一种使命感。如哈佛大学校训:“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牛津大学校训:“信仰与科学。”地方高校与世界级大学的大学精神无法相提并论,但是地方高校也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其大学精神必须基于大学的基本职能。为了突出大学精神的独特性,可以将大学的基本职能与其所在的地方文化相结合,突出大学的基本职能与地方的契合性。比如,苏州科技学院吸收苏州的“崇文、融合、创新、致远”城市精神的营养,弘扬“致远至恒、务学悟真”的精神。宁夏大学坚持以“不怕困难、不畏风寒、根深叶茂、本固枝荣”的“沙枣树”精神指导办学。这样,既可以突出大学育人及传承文化的精神,又与地方文化相结合,使地方高校更具特色的大学精神。

(三)建设特色制度:以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为主要内容

制度层是特色建设的中间层,好的制度是特色建设得以运行的保障。通过规章制度不断规范,学校特色的办学理念与精神元素能够得到真正的贯彻与执行,并内化为全体师生员工的自觉行为。地方高校要想真正办出特色,必须具有办学自主权。受制于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会挫伤了地方大学变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地方高校特色建设受到阻碍。因此,要推进和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办学”的现代大学制度,促进学校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的科学化与现代化,通过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制度,使地方高校特色建设得到制度支持。

(四)特色建设实践: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重点

特色建设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行为层次的特色建设,这一层次是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重点。专业是一个高校运行的最基本单位,不仅是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体现,也是人才特色得以实现的依托。地方高校的特色专业建设,需要根植于自身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和依托学校所在地的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市场优势, 整合可利用的优势资源,集中力量创办有发展潜力的专业,然后以点带面,展开辐射,起到带动全校各专业联动发展的作用。特色专业建设,再配之以过硬的教师队伍,加上优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因素,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行为层。

总之,地方高校特色建设,需要从精神本质出发,以制度作为保障,展现出特色的行为规范。地方高校特色建设这一系统由治学方略、办学理念、办学思路、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育模式、人才特色、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学校风貌等要素集合而成。需要处理好各要素间的关系,现象都要充分表现本质,突出地方高校独特的大学精神。同时,各要素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紧紧围绕大学精神展开,并将独特的大学精神表现出来,这就是地方高校的特色建设的过程。

[1] 俞海洛.依托地方文化,走出地方高校特色发展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3,(9):23.

[2] 李辉生.地方高校凝练办学特色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7,(17):39.

[3] 汪泓,沈勤等.地方特色本科院校教育评估标准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

[4] 2015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2014-08-11).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qg/201509/t20150901_ 204585.html.

[5] 刘爱生,沈国丰.地方大学办学特色:问题与对策——基于50所地方大学本科教学评估特色项目的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6):36-38.

[6] 2014中国两岸四地四星级大学名单.[EB/OL](2014-03-27).http://www.cunet.com.cn/daxue/HTML/207389.html.

7]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3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的通知.[EB/OL](2014-07-23).http://www.fjedu.gov.cn/html/jglb/gdjyc/gzdt/2014/07/23/83835bf7-dc0d-445d-ac82-1755cc111f12.html.

(责任编辑 王魏红)

G648.4

A

2095-2082(2016)02-0107-05

2015-02-13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FJJKCGZ15-074)

张海英(1977—),女,福建永泰人,福建江夏学院发展规划处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办学特色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特色种植促增收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中医的特色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