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力调度调控一体化及工作危险点的控制研究

2016-08-10冯华铭

大科技 2016年36期
关键词:危险点调控调度

冯华铭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贵港供电局 广西贵港 537100)

电力调度调控一体化及工作危险点的控制研究

冯华铭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贵港供电局 广西贵港 537100)

本文在结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三种电力调度一体化模式的优缺点,并根据实际情况从中选择最适合解决电力调度调控一体化的模式——“调控+监视+巡维”模式。围绕自动化信息监控、调控员工作及保护整定工作这几方面来阐述其危险点及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控制措施,仅供参考。

调控一体化;“调控+巡维”;危险点;控制措施

电力调度调控一体化指的是一体化管理和监控变电站运行情况,并实现监控系统与电网调度的集成管理。

1 电力调度调控一体化模式

1.1 常见一体化模式

我国现阶段被广泛应用的电力调度调控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模式一:变电站+调度中心;

模式二:集控站模式;

模式三:变电巡维中心+调度中心+监控中心。

在模式一中,其较大的工作量势必会需要较多的工作人员,这一模式的顺利开展是建立在工作人员数量足够多的基础之上的;在模式二中,电力调控一体化模式的正常运作需要用到以较大劳动成本管理及较长建设周期的大量集控站,在模式三中,变电站基本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主要依靠总体监控中心来执行,这就足以实现各个设备的正常运作。

1.2 “调控中心+监视中心+巡维中心”模式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网设备规模也得到大幅增长,变电站数量与日俱增,电网设备运行维护任务日益繁重,同时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问题愈加凸显,传统的“调度中心+监控中心+巡维中心”的操作模式(即调度员下令,现场值班员进行设备操作的模式)存在操作效率较低,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已逐步不能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很有必要探索一条将调度、监视和控制进行一体化整合的系统运维新模式,以有效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

因此传统的“调度中心+监控中心+巡维中心”的运维模式升级为“调控中心+监视中心+巡维中心”的调控一体化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调控一体化操作的范围包括:调管范围内全部无人值守站的全部开关、满足遥控操作条件刀闸,即设备的远方控制职能由监控中心调整至调度中心,并将遥控操作范围由开关扩大至所有具备遥控功能的刀闸。具体运行模式如图1。

图1

2 工作危险点及面临问题

2.1 保护整定工作、运行方式危险点分析和控制措施

对于电网的运行和维修而言,基础准备工作至关重要,具体可以分为不同的控制措施和编制检修计划危险点,在选择解决方案时为了保证其合理性应该立足于实际情况。

对设备运行情况的充分了解和掌握是开展编制检修危险点工作的基本前提,所选择的检修方式应该与设备具体需求相匹配,并将检修相关规范和要求在实践工作中得到贯彻落实下去,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以便更好地应对重大检修事故,使检修效率得到较大的提升。

同时为了保证所选择的检修方式足够正确、科学合理,应该对各种设备使用说明书进行详细的阅读,以便对设备的种类和性质做到心中有数。

除了要对设备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了解之外,还需要熟悉电网设备,并对电网设备的配置情况和实时动态充分掌握,将设备与电网进行有机结合,以实际检修需求为基础来合理选择检修方式,尽可能避免出现损害设备的可能性。

2.2 调控员工作危险点和控制措施

(1)业务高度集中,调控员的安全生产压力较大:相比于传统模式而言,调控一体化模式下,调度、控制及监视业务在系统运行管理部门高度集中,给调控员带来极大的安全生产压力。调度命令数(运行状态转为冷备用)增加2倍以上,调控员工作压力较大。

因此,在开展调控工作时,调控员应该对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充分掌握和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并反复强调特殊的注意事项,优化遥控操作指令票的操作顺序,严格遵守规范的操作流程,为检修、抢修等工作的有序进行及变电站工作效率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需进一步充分辨识调控一体化模式下的调度操作风险,制定下令、监护及信息沟通等各环节的风险控制措施,切实加强系统运行中风险的管控力度。

(2)电网事故处理危险点:通常指的是在电网发生突发事故时,调控员既要指挥又要操作,如未能全面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来进行操作的,工作流程会出现问题。

控制措施:①应该冷静对待所发生的各种突发状况,严格执行电网事故处理原则;②检查设备,并将设备情况第一时间反馈,当事故发生后,尽可能的在最短的时间内维修设备,避免事态恶化,将损失降到最低。

2.3 保护压板无法远方投退,影响系统操作效率

因设备、技术等原因,设备保护及重合闸压板的投退、保护定值区切换、PT二次保险(空开)等二次设备操作未能全面实现远方控制,需巡维人员到现场进行操作。电网一次设备与二次不能实时匹配,这对事故处理的效率影响较大。必须完善相关系统功能,实现二次设备的远方控制。

2.4 “网络五防”不够完善,存在操作风险、需建立技术支撑体系

技术支撑系统的建设是调控一体化工作的前提,需充分结合所使用电网系统进行建设,完善系统遥控遥调功能和操作界面,同时需开发“网络五防”功能,比如可以防止带地线合开关、带负荷拉刀闸等,有效防止误控操作的发生;若线路侧刀闸和母线侧刀闸的先后操作顺序无闭锁功能,则会存在操作风险。

需完成无功电压自动控制系统(AVC)部署及应用,实现AVC功能,减少监视员、调控员的工作量,在技术上为调控一体化的工作创建条件。

2.5 自动化信息监控危险点分析和控制措施

(1)微机监屏危险点:监测系统的制定缺乏标准型,在不熟悉设备运行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是无法及时处理事故的。因此,应该加强信息化监控体制的建立健全,使警报方式得以丰富,确保每台设备与变电站保持一致。

此外,调控员、监视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警觉性,事实上若在事故发生之后,才想到应该去查看警报信息已经毫无意义了,因此,调控员、监视员应该对报警器积极主动地检查,充分掌握和了解设备的实时动态,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会出现潜在故障的设备,这样才能够使其维修效率和监测效率得到较大的提升,有效阻止变电站变电情况的发生,为满足人们正常的用电需求奠定基础。

(2)遥控操作危险点:操作人员在进行操作时,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存在没有全方位进行维护和监测的可能性。因此,应该围绕维护知识和监测知识这两方面展开培训,使操作人员对设备运行的相关监护工作得到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使其监护水平得到较大的提升,以便更好的保护设备。同时,应尽可能的避免监护工作由一人来承担,安排多人来共同负责监护工作以便互相提醒,避免主观认识不到位而引起故障。

3 调控一体化的意义

3.1 运行操作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由调控员直接遥控操作开关和刀闸,取消了接发指令环节,减少了调度指令下令、执行、回令的中间环节,规避了等待的时间,同时减少接发令环节出错的机会,提高了操作效率。

3.2 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得到优化

传统模式下,一般性操作至少需2人到现场进行操作,较复杂和大型的操作往往需要4~8人,而调控一体化模式下,需转检修操作仅需1人(现场确认遥控设备是否到位),较复杂的操作一般2~4人即可,运行人员的使用效率提高了近50%。

3.3 缩减停送电时间,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调控员对管辖范围内具备遥控条件的开关、刀闸进行常态化遥控操作,简化了操作步骤,切实提高了电网事故的处理效率和日常操作效率。停送电的操作速度大为加快,大大缩减了客户的停电时间,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4 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调度调控一体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是其中依然存在诸多的危险点,本文主要立足于实际情况分析可能存在的危险点并提出具体的控制措施,希望可以为电力调度调控一体化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1]陶毅飞.电力调度调控一体化研究[J].通讯世界,2014(6):39~40.

[2]窦壮.电力调度调控一体化及工作危险点的控制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15,34(9):89~90.

[3]张冬梅.电力调度监控一体化系统的信息告警优化研究[J].电子制作,2016(12):61.

[4]施正钗,张雯燕.电力调度监控一体化系统的信息告警优化研究[J].浙江电力,2013,32(6):67~69.

[5]殷自力,陈杰.福建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现[J].电力与电工,2011,31(4):4~8.

[6]彭开涛,彭洁.浅析电力调度系统改造升级为调控一体化的应用[J].广东科技,2013,22(3):50~51.

[7]钟柯.电力调度运行中危险点分析与控制[J].低碳世界,2013(20):101~102.

TM73

A

1004-7344(2016)36-0117-02

2016-10-12

冯华铭(1988-),男,汉族,广西平南人,助理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电力系统的调控工作。

猜你喜欢

危险点调控调度
《调度集中系统(CTC)/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维护手册》正式出版
如何调控困意
经济稳中有进 调控托而不举
一种基于负载均衡的Kubernetes调度改进算法
虚拟机实时迁移调度算法
顺势而导 灵活调控
电力调度运行中危险点的控制对策分析
SUMO修饰在细胞凋亡中的调控作用
220kV高压输电线路检修的危险点分析
探析变电运行管理的危险点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