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教育视阈下我国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现实探析与发展路向

2016-08-10王亚洲赵文杰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校体育

王亚洲,赵文杰

(上海交通大学 体育系,上海 200240)



通识教育视阈下我国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现实探析与发展路向

王亚洲,赵文杰*

(上海交通大学 体育系,上海 200240)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研究,完善高校体育教育结构要素,使运动教育、健康教育、体育人文教育和谐并存于我国学校体育之中。努力培养身心健康、充满人文气息的中国新青年。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校体育;体育人文教育;发展路向

1通识教育视阈下高校体育教育的现实探析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兴起于20世纪初的美国,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识教育是一种理念,强调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健全的人,突出了对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知识领域的“通”,从而达到“识”,以培养有识见的完整的人。

我国的“通识教育”模式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强调赋予受教育者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水平、科学的价值观及世界观[1]。20世纪80年代,复旦大学借鉴国际先进的本科生培养经验,试行“通才教育”。学校率先在国内实质性地推进通识教育改革,改革方向为加强学生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科学精神与科学探索等方面的学习。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缺少对体育学科重视。一直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的结构主要包括运动教育、健康教育、教育活动、家庭体育等,学校更多的是从学生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层面去完善体育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及方法。这种理念和模式促进了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但是,体育教学实践中重技术轻情意、重体质轻健康、重学科轻教育,导致了重体育教学的外在目的而轻发展人的主体性的内在目的现象,将人的人文教育忽略,严重地肢解了人的完整性,失去了学校体育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本意。

学校体育人文教育是以人文关怀为导向的体育文化教育,以受众主体外在体验和内在感化为方式,通过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熏染、高雅体育文化氛围的陶冶和深刻的体育实践体验,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及理想人格塑造,使学生获得在人格、品德、审美情趣以及社会化方面的发展[2]。高校体育不仅要提高参与者的体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还应关注其心理品质、毅志能力的提升。反观目前我国的学校体育人文教育的现实状况,部分学者坚持认为“体育就是增强体质的教育,应把注意力集中在体育对人的生物性效果上,而人文体育观是要将体育推向人文主义”。不难看出,字里行间暗含着对人文体育观的否定态度,人为地将体育的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人文内容和人文价值同体育的本质对立起来,缺少对自然人人本层面的关注,忽略了人的主体性存在,轻视了学校体育人文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2高校体育人文教育面临的困境

2.1“体质论”、“技能论”取向的学校体育教育范式

众所周知“体质论”与“技能论”是我国目前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范式,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或多或少的都会受到预设观念的影响从而偏向一方。依据个人观点体质论观点与健康论观点是辩证统一关系,技能提高需要以科学合理的身体练习为方式方法,科学合理的身体练习务必会使一定量的运动负荷承载于身体之中从而促进体质的增强。“体质增强——技能学习——体质增强”,这种教育范式看似无可厚非,但实际上缺失了一种无形的人文教育和培养。Rink[3]指出,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为学生的终身体育作准备,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情感人文目标,学生可能是技能型和知识型学生,他们可能选择不参与体育活动。当然,因为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过程是与各种困难打交道的过程,需要挑战自我,会产生各种情感体验,包括痛苦体验等。让学生感受运动的愉快并不是忽视学生艰苦的练习,而是让学生体验苦中有乐、乐在其中的过程。知识和技能不应是体育教育的全部,关注学生人格养成和道德品质,也是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2.2忽视伦理与道德教育

伦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是学校体育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忽视伦理与道德教育也是目前学校体育人文教育所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西方文化的理性充满了伦理的内容,道德更多的是东方文化的色彩。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的得到伦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熏陶,如何让二者成为高校教育规范,这些理应引起了更多研究者的关注。

2.3缺失理性与人文教育

两千多年以前,古希腊的哲人泰戈尔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它深刻地揭示了世界的真正意义。学校体育作为育人的主要场所应担负起理性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责任。而目前我国的学校体育的理性与人文教育还处在缺失与迷离的状态,具体体现在:传统体育教学人文性的缺失,偏离了健康第一的主题。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如教学目标单一化,教学组织方式、方法简单化,教学内容教条化,评价方式机械化[4]。体育教学人文性的迷失是学校体育现存弊端的暴露,也是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障碍。

2.4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滞后

作为一种育人的载体,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至关重要。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卡丁纳 ( Abram Kardiner) 认为,文化不仅是个人适应外部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有效工具,同时也是社会延续和社会平衡的有效工具。文化一方面促进了个体的发展,同时又为个体的需要缔造了许多限制,制约着个体的发展[5]。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在精神层面、行为层面都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学校体育活动进行探析,我们发现活跃的是体育运动会、体育大课间游戏、课外体育训练,而对学校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却很少,学生层面认为体育文化不重要,学校层面缺少体育文化的规划建设,社会层面体育文化氛围不强,叠加在一起说明体育文化还没有深入人心,还没有引起体育管理者的重视。在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中我们应当注重伦理道德教育、和谐统一思想的传输及理性人文教养的培育。

2.5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未形成多学科人文教育机制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主要手段[6]。学校体育教育应当和其它学科协调发展形成多学科的人文教育机制。比如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结合科目所讲内容可以适当的加入体坛风云人物的先进事迹、优秀体育文化等进一步扩大校园体育文化的宣传。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或者举办体育活动时,要把人文关怀运用其中。

3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发展路向选择

3.1体育人文教育回归学校体育教学

表1 体育教学基本要素与体育人文教育内容关系

体育教学是教育科学中的分教学科之一,它以学校体育教学这一特定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其目的在于揭示学校体育教学的规律,探讨和阐明体育教学的本质、过程、原则、内容、方法和组织[7]。学校体育人文教育借助于体育教学基本要素回归于高校体育之中,是我国学校体育人文教育的发展路向选择。

3.2培育发扬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特别的文化现象,它既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又是体育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而发展起来的。校园体育文化有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改变学生不良行为,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作用。学校体育俱乐部不仅是大众体育的组织形式,它还具有竞技体育的特点,其功能和作用已超过了体育教学的本身,使校园体育文化更富有创新性,加速学校体育文化的整体发展[8]。内聚外散是发展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途径,校内举办体育活动,校外通过参与校园体育比赛和交流体现学校体育精神风貌,发扬校园体育文化,使学生逐步迈进“体育文化自觉发现→体育文化自信树立→体育文化自强实现”的轨道。

3.3继承发扬优秀传统体育文化

体育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一样,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必须多元化和本土化,结合本民族的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加以继承和创新才能显示出其活力和生机[9]。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是一个国家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知识的表现,这种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人与人的交往理念、人对物之原理的思考、人对社会存在之思考。但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文气息逐渐变弱,社会正能量也因展现内容的狭隘而略显单薄。浮躁的社会映射出人与人关系的冷漠,社会矛盾的重重叠加如何化解?我想体育应作为上策纳入社会治理体系之中。首先,挖掘传统体育文化内容并进行革故鼎新;其次,建立科学有效的体育文化传承机制,体育文化教育从青少年抓起,使传统体育文化走进校园,日益丰富和发展传统体育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得到重视的今天,继承发扬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应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徐伟,姚蕾. 回归原点的思考: 大学体育的人文教育规复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 4): 99-105.

[2]徐伟.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及其育人的内在机理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1):94-99.

[3]Rinkje.TeachingPhysicalEducation For Learning[M].Boston,MA:MGrace-Hill company Higher Education,2006:6-7.

[4]潘凌云.体育教学人文性的迷失及其重构[J].浙江体育科学,2004,26(4):92-95.

[5]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155-158.

[6]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0-41.

[7]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9.

[8]魏纯镭,毛军平.体育教育与文化[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83-85.

[9]刘戈.从非遗视角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传承[J].浙江体育科学,2012,34(4):5-7.

(编辑:严佩峰)

收稿日期:2016-03-21

作者简介:王亚洲(1990—),男,河南驻马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运动心理学. *通讯作者:赵文杰(1950—),男,上海市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学和体育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978(2016)03-0120-03

The Feasibility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Humanity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of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l Education

WANG Ya-zhou,ZHAO Wen-jie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on school physical humane education to improve college physical structural elements, and to make sports education,health 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education harmoniously exist in our school sports.We should make efforts to train Chinese New Youth that are not only healthy in physical and mental,but also with the humane education.

Keywords:general education;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humanistic education ;direction

·教育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高校体育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