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民、社会网络与文化适应──以在日中国朝鲜族社会为例

2016-08-10安成浩

思想战线 2016年4期
关键词:文化适应社会网络朝鲜族

安成浩



移民、社会网络与文化适应
──以在日中国朝鲜族社会为例

安成浩①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朝鲜族人群以留学方式赴日,通过毕业后就业、创业等过程,逐步在日本定居,形成在日朝鲜族社会。随着在日朝鲜族社会的发展,逐步形成在日朝鲜族团体和社会网络。在日朝鲜族社会凭借着较高学历与多种语言优势,较快适应了日本社会,并活跃在东亚各国。这种文化适应与朝鲜族社会具有多元文化背景与文化融合能力有着密切关系。

关键词:朝鲜族;日本;社会网络;文化适应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国东北地区的部分朝鲜族人群以留学等方式赴日,并以东京地区为中心逐步定居下来。通过各种在日中国朝鲜族(以下简称在日朝鲜族)团体的建立,促进了朝鲜族人群在日本的文化适应。在日朝鲜族人数目前已接近10万人,较为顺利地融入日本社会。在日朝鲜族人群由于掌握中日韩三种语言,在中日韩经贸文化交流中起到了积极的桥梁纽带作用。在日朝鲜族人的文化适应研究,对海外华侨华人在居住国的社会融入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在日朝鲜族社会的形成

日本对于中国朝鲜族人们来说并不陌生的。从历史渊源上看,东北地区曾受到日本殖民统治,朝鲜族民众被迫接受奴化教育。日常生活中禁止使用民族语言,强迫使用日语。经历过殖民统治的朝鲜族长辈们,或多或少掌握日语,接触过日本文化。改革开放以后,民族教育逐渐步入正轨,相继恢复外语课程。在外语语种的选择上,朝鲜族学校普遍选择日语作为第一外语。朝鲜族学校将日语作为第一外语,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一是,朝鲜族社会拥有大量懂得日语的知识分子,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包括乡村中学在内的各类民族学校外语师资问题;二是学习的利便性,朝鲜语与日语在语法方面具有相近性,有助于学生较快掌握;三是,中日建交以来中日友好交往日益频繁,日语教学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日语成为朝鲜族社会恢复和发展民族教育的手段而得到广泛应用。*〔日〕本田弘之:《从文革到〈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朝鲜族日语教育研究》,东京:ひつじ書房(HITUZI SYOBO),2012年。由于有了日语作为第一外语的优势,在出国留学的热潮中,“日本成为最近而又可以用相对少的费用就能出去的先进国家”。*[日]権香淑:《移動的朝鮮族》,东京:彩流社,2011年,第159页。

在日朝鲜族社会的形成,经历了20余年的时间。这是由于,在日朝鲜族群体主要是以留学生为主,他们必须经历留学、毕业、就职,才能进入日本社会。1989年日本改定《出入国管理及难民认定法》,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第一次出入国管理基本计划》。该法律及计划向拥有专门职业的外国人开放门户,同时严格限制未熟练劳动者的入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以延边为中心的部分朝鲜族通过申请国家公派留学,日本笔友邀请等方式,实现了赴日留学的梦想。

20世纪90年代中叶,赴日的朝鲜族日益增多。一方面,1996年12月,日本政府修订《出入国管理及难民认定法实施规则》,废除身元保证制度。希望赴日留学的外国人,不再需要提交日本人身元保证书。这一制度修订,有效促进了朝鲜族的赴日留学。从朝鲜族社会内部情况来看,自1993年左右开始,朝鲜族社会掀起了出国热。赴韩务工,赴俄罗斯贸易,远洋渔船劳务等成为出国较常见的方法。而赴日本留学,成为高中毕业以上人员合法出国的有效手段。由于有了20世纪90年代出国潮带来的经济积累,部分家庭可以为子女支付高额的赴日留学费用,为日本留学提供经济上的支持。从20世纪90年代中叶到21世纪初,日语语言学校、大学留学成为朝鲜族赴日的主要手段。从2000年开始,日本IT产业进入飞速发展阶段。由于朝鲜族的外语以日语为主,日本公司纷纷到中国东北地区招聘懂日语的朝鲜族技术人员。通过IT技术技能赴日就职,成为一种新的赴日手段之一。

随着赴日留学人员在日本就职、结婚、定居,在日本出生的“在日朝鲜族二世”日益增多。在这一过程中,邀请父母及亲属赴日探亲旅游、产后护理、照看孩子,父母的赴日签证一般是3个月的短期签证,可延长一次。由于子女在日本定居生活,父母通过短期签证多次赴日的情况较为常见。70岁以上高龄的父母还通过“特定活动”签证,获得日本长期签证,与子女同住日本。由此,2000年以后,在日朝鲜族社会构成从单身赴日,向夫妻、子女的核心家庭、与父母同住的三代同堂转变。

2005年,在日朝鲜族约有53 000人。*刘京宰:《中国朝鲜族全球化网络》,载黄有福,刘京宰《全球化朝鲜族经济文化网络》,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21~22页。由于日本对滞留外国人的统计以国籍为标准,没有单独的朝鲜族统计数据,因此无法统计具体在日朝鲜族统计数据。上述统计数据是根据抽样调查结果推算出的数据。随着赴日朝鲜族人的持续增加和在日本出生“朝鲜族二世”的增多,在日朝鲜族社会人口规模持续增加。目前较为普遍的看法是,在日朝鲜族人口已达到约10万人左右。*[韩]姜成哲(音译):《在日朝鲜族10万人…急需下一代认同教育》,《联合通讯》2015年2月5日。在日朝鲜族社会从无到有,从小规模发展到10万人规模,经历了20多年的时间。作为距离最近的发达国家,边打工边上学的魅力,成为年轻人赴日的动力所在。经过日本高校的专业教育,在日朝鲜族人的就业广泛分布在教育/研究、法律、工学、法人经营、IT、贸易等各行各业。

二、在日朝鲜族团体与社会网络

在日朝鲜族社会形成过程中,社会网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重视社会网络的传统,是朝鲜族社会从朝鲜半岛移居中国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朝鲜族人们从朝鲜半岛移居中国的初期,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人际关系及文化共享成为重要的生存资本。以“契”为代表的互助方式成为维系朝鲜族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其中尤以各个朝鲜族村落存在的“丧舆契”为代表。*丧舆契是以丧葬为中心的互助组织。20世纪60年代为止曾普遍存在于东北朝鲜族乡村地区。据笔者实地考察,目前只有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延边安图二道白河镇奶头山村延续着这一组织。丧舆契曾是朝鲜族重要的社会组织,起到了维系朝鲜族村落共同体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实施土地集体所有制,人们更加重视地缘社会网络与相互协作关系。重视地缘社会网络内的人际关系与集团性,成为朝鲜族社会的主要特征。*[日]安成浩:《朝鲜族的移动与混合文化》,载白川千尋,石森大知等《多排列思考的人类学》,东京:風響社,2016年,第217页。改革开放以后,朝鲜族社会以地缘关系网络为基础,重视人际关系和集体性聚会的传统得到延续。在新的移居地,通过校友会、乡友会、足球队等多种方式,重新建构当地的朝鲜族社会网络。通过重构地缘社会网络,适应新移居地社会文化,有效融入当地社会。

在日朝鲜族人群散居于日本各个大学的周边地区。在联络散居各地的朝鲜族,建构在日朝鲜族社会网络的过程中,在日朝鲜族团体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最初的在日朝鲜族团体是1990年建立的东方学友会。20世纪90年代,通讯技术还不是很发达,相互之间的联系往往通过信件方式进行。东京地区的留日朝鲜族通过国内家人的联系,取得在日同学的联系方式,进行相互联系。为了进一步促进相互之间的联系,以学缘为纽带的东方学友会在东京成立。学友会通过举办观赏樱花,忘年会等活动,促进在日延边大学校友之间的联系。

随着东北各地朝鲜族留学生的增多,陆续组织了基于各种活动目的的朝鲜族团体(表1)。这些团体包括学术研究、体育竞技、经贸活动、下一代教育等各个方面,也包括妇女组织、地域性组织等。

在日朝鲜族团体通过组织忘年会、樱花观赏会、就职经验交流,足球联赛等活动促进在日朝鲜族人们的交流,有效缓解身处异国他乡的精神压力及乡愁。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获取打工、就学、就业、租房等方面的信息,快速适应日本生活。

在日朝鲜族社会网络建构过程中,交际网站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2002年留日朝鲜族学生开办SHIMTO(www.shimto.com)、走吧(http://www.nagaza.com)、感受日本(http://www.nukim.com)等个人网站。*笔者长期留学日本,亲身经历了SHIMTO等网站从开办到发展壮大的发展历程。开办初期“感受日本”网站作为个人网站更有人气,是笔者经常光顾的网站,后因网站创办者就业而关闭。而SHIMTO网站由个人网站发展到网络公司,以网站为平台,进行集交流、贸易等为一体的综合网站。这些网站用朝鲜语刊登日本生活体验,经验交流等多方面的信息,极大地方便了在日朝鲜族的相互交流。

表1:在日朝鲜族团体统计表* 在日朝鲜族社会团体形成方面的数据参考了各个团体的网站资料,如白头虎(笔名)《在日朝鲜族现况》, 2005年3月19日(当时发表于各大朝鲜族相关网站),以及吉林新闻2015年《在日留学生》系列报道。经过在日朝鲜族相关人士的在线调查与笔者考证,最终形成较为客观的数据。

以社交网站为中心的在日朝鲜族社交网络,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得到进一步发展。微信等智能即时通讯手段,扩大了各种线上关系网络。通过线上线下交流的结合,在日朝鲜族社会网络得到进一步发展。2015年8月9日,在东京朝鲜中高级学校召开了第一届全日本在日中国朝鲜族运动会。参加运动会的成人及少年运动员达到500名以上,参会人员近1 500人,大大超过组办方的预期。此次运动会成为在日朝鲜族组织的各种活动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活动。*数据来源:在日朝鲜族运动会网站,http://kcsej.com,2016年3月28日检索。

随着在日朝鲜族人口的增多,朝鲜族人创办的企业也日益发展壮大。2000年9月,日本第一家朝鲜族餐饮店“千里香”在东京六本木正式开业,此后相继有多家主营朝鲜族民族饮食的餐饮店在东京大久保等地开业。2005年5~10月,中国朝鲜族研究会对在日朝鲜族企业进行调查,当年在日朝鲜族企业已有包括30家餐饮业在内的100家左右。到2015年,日本境内最少有380余家朝鲜族法人团体,地区分布上东京200余家、名古屋50余家、大阪80余家、其他地区50余家。业种包括IT、国际贸易、人才派遣、翻译、餐饮等,此外还有未进行法人登记的自营业者500余人。*吴基阔:《以人、情报业务寻找幸福的会长》,《吉林朝文报》2015年10月22日。企业的发展壮大,提高了在日朝鲜族社会的经济实力,为举行各项在日朝鲜族联谊活动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

在日朝鲜族社会已经形成了各种规模的社会网络。以在日朝鲜族团体为中心的社会网络,成为联络在日朝鲜族社会的中心力量。这些团体非常重视与居住国的相互关系。组织的各项活动都向日本社会开放,邀请日本知名人士参加。在增进相互理解的同时,提高朝鲜族在日本的知名度。如中国朝鲜族研究会2005年组织的第二次国际学术研讨会,600名参会人员中,有一半是日本的学者和学生。东北亚青年联谊会作为朝鲜族为主的足球联谊组织,规定交流语言是日语,与日本及各国留学生球队开展友好交流赛。

在关注日本国内相互融入的同时,朝鲜族团体非常关注国内及家乡的发展变化,表达海外游子对祖国家乡的爱心。汶川大地震时,在日朝鲜族女性会、SHIMTO网站等发起募捐活动,将善款交给驻日中国大使馆,用于赈灾救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建州60周年庆典时,在日朝鲜族团体派出代表参加庆祝活动。每年延边电视台春节晚会,都会有在日朝鲜族代表向国内朝鲜族拜年的镜头。此外在日朝鲜族社会还组织设立花蕾会、天池奖学金、爱心奖学金等助学机构,帮助国内家庭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

笠井信幸将在日朝鲜族社会网络的特征归纳为:融合型(华人、日本人网络特征的融合)、人脉重视型、不稳定自上而下型、现场主义以及非正式性、中心人物限定性、网络扩大的局限性、在日朝鲜族一世为中心等9个特征。*[韩]笠井信幸:《在日朝鲜族移居与朝鲜族网络的相对化》,《MIDRI》第7号,2011年,第16~17页。这些特征概括了以朝鲜族团体为中心的在日朝鲜族社会网络的基本特征。以朝鲜族团体为中心的社会网络,主要依靠2000年之前赴日,在日本定居,具有稳定经济地位的在日朝鲜族一世中心人物所引导。如ZJ是天池协会的创始人之一,担任过会长,又是朝鲜族足球协会的秘书长。QJS是在日朝鲜族女性会会长,又是世界韩人贸易协会千叶分会成立时的第一任秘书长。JDL既是在日朝鲜族足球协会的第一任会长,又是世界韩人贸易协会千叶分会的第三任会长,现在仍担任该会的顾问。通过这些中心人物的积极努力,成立了基于各种目的的在日朝鲜族团体。各个团体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合作,为在日朝鲜族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这些朝鲜族团体成为在日朝鲜族社会举行民族特色活动的中心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在日朝鲜族社会更为普遍的是基于学缘、血缘、地缘关系的非正式的、规模不等的社会网络。在日朝鲜族个人的社会网络,基于日常生活的需求进行相互联系与交流。这种关系网络并没有局限于在日朝鲜族人之间。朝鲜族个体拥有在日朝鲜族亲戚、同学、同乡等关系网络之外,还与中国留学生,当地老华侨华人社会,在日韩国·朝鲜人社会,*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开始一直定居在日本的朝鲜族的称呼,是日本最大的外国人群体。以及日本社会拥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由于中日韩三国语言优势的存在,华人社会网络、韩人社会网络、日本社会网络都成为在日朝鲜族可接触,可加入的社会资源。通讯技术的发展,使这种关系网络不受时空限制,形成横跨中日韩,纵横交错的社会网络。这一社会网络更加多元化,不存在中心人物。它更接近于法国哲学家德勒兹提出的“块茎”模式。通过这种关系网络,在日朝鲜族克服了赴日之后在语言、社会文化适应和找工作等方面面临的困难,迅速适应日本文化,融入到日本社会生活之中。并以日本为中心,以东亚地区作为活动舞台,开展活跃的经贸文化交流活动。

三、在日朝鲜族社会的文化适应

在日朝鲜族社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逐步趋于成熟、稳定。活跃在经济、文化、教育、法律等各个领域。在日朝鲜族社会在移居、定居日本过程中,较为顺利地适应了日本社会,部分成功人士已进入日本主流社会。在日朝鲜族人群的文化适应,得益于日本完善的外国人福利制度及留学生扶持计划。朝鲜族自身所拥有的多元文化背景,东亚地区活跃的经贸活动,为朝鲜族在日本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日本对合法滞留国内的外国人实施较为完善的公共福利制度。在医疗、文化、教育、住宅、年金等方面,享有与日本人相同的公共福利待遇。相对完善的福利制度,为赴日留学的朝鲜族人群提供了较稳定的生活条件。

各种奖学金制度减轻了留日学生的经济负担。日本自1984年8月开始实施《留学生10万人计划》,逐步完善出入国管理法规,允许留学生合法打工。在奖学金方面,设有日本政府国费奖学金、日本学生支援机构奖学金、文部科学省外国留学生学习奖励费、海外留学支援制度(协议接受)奖学金、地方政府、国际交流团体奖学金、各类民间奖学团体的奖学金等,全日本各类奖学金多达160多种。种类繁多的奖学金,缓解了留日学生的经济压力。各类奖学财团通过组织各种交流活动,加深留学生对日本社会和文化的理解。

然而奖学金一般只提供给在大学,研究生院在籍的留学生,且全额资助的较少,只能部分解决留日费用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日两国经济收入、物价方面还存在巨大差距,一般家庭只能提供初期赴日留学费用。在日留学期间的生活费及学费基本需要靠打工解决。边打工边上学成为留日学生较普遍的现象。通过打工接触的基本上以日本人为主,打工给留学生们提供了直接接触日本社会,了解日本社会的机会。边打工边上学模式给留日学生带来文化冲击,但也促进了留日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迅速理解日本社会生活,日语会话能力也在打工过程中迅速提高。

初到日本,找工作成为在日留学生最大的难题。在找工作方面,朝鲜族留学生们充分调动了所能调动的社会资源。据2005年9月至2006年2月中国朝鲜族研究会进行的在日朝鲜族调查,关于朝鲜族留学生找工作途径的多选项里选择最多的依次为:日语情报志70件(45.5%)、朝鲜族介绍61件(39.6%)、店面广告25件(16.2%)、日本人介绍22件(14.3%)、网上信息22件(14.3)、汉族介绍16件(10.4%)、学校介绍13件(8.4%)、公共机构介绍9件(5.8%)、韩国人介绍7件(4.5%)。*[日]権香淑:《移動的朝鮮族》,东京:彩流社,2011年,第135页。表明朝鲜族在日本寻找工作方面并没有局限于在日朝鲜族圈,或在日中国人圈。能够广泛接触到在日中日韩三种资源信息,最大限度地利用所能接触到的情报资源,寻找工作。

掌握三种语言,成为在日朝鲜族人最大的优势。朝鲜族人赴日之前已掌握中韩两种语言。修完高中课程的朝鲜族人也通过外语学习掌握了基础日语。赴日之后能够广泛接触和利用中日韩三国文化资源,将这些资源利用在工作、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在2005年5~10月进行的在日朝鲜族企业家问卷调查中,关于语言、文化学习,赴日之前父母会说日语的占10%;祖父母会说日语的占12%。对日本人的生活习惯等通过祖父母、父母、老师等听过一些的占30%;来日本以前通过日本外教学习过日本人的生活习惯的占22%。*[韩]原尻英树:《关于在日中国朝鲜族企业家的调查报告》,中国朝鲜族研究会编《朝鲜族全球化流动与国际网络》,名古屋:亚洲经济文化研究所,2006年,第255页。东北地区朝鲜族学校普遍教授日语,朝鲜族长辈们也有与日本人接触过的经历。即便个别家庭缺乏与日本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也能通过其他朝鲜族人获得一定程度的日本知识。在出国之前接触和学习日本文化,成为朝鲜族赴日之后迅速适应日本文化的优势资源。

这一资源优势在毕业就职、创业等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利用。日本企业看中了朝鲜族掌握中日韩三种语言的优势,在招聘与东亚业务有关的职员时,优先招聘朝鲜族毕业生。语言方面的优势,为在日朝鲜族人们以日本为基地,拓展东亚地区范围内的业务提供了便利条件。

在日本创业的朝鲜族企业家更是充分利用华侨的身份、韩国血统的民族、日本的生活经验、还有与朝鲜的人脉等,成为涵盖包括朝鲜半岛南北及中国、日本的东亚的群体。实际上也与各国各地区的法律界、金融界、政界拥有关系网络,进行企业活动。*[韩]李阳根(音译):《日本朝鲜族企业家现状与关系网》,《2011 World-OKTA中韩经济论坛》,世界韩人贸易协会,2011年,第47~49页。

在日朝鲜族社会以其拥有东亚文化资源的优势,活跃在东亚各国的舞台上,起到了“中间人”*朴光星:《“跨越市场的中间人”角色与沿海城市“朝商”群体的兴起》,《中国民族报》2015年7月24日。的角色。通过这种角色的发挥,社会精英成为在日朝鲜族的主体。*刘京宰:《变化中的在日朝鲜人社会的现状与未来》,载黄有福,刘京宰等《全球化朝鲜族文化网络与文化产业研究》,亚细亚经济文化研究所,2011年,第37页。朝鲜族社会发挥东亚区域内的“中间人”作用,并不仅仅是因为掌握了东亚区域内的三种语言,更重要的是朝鲜族拥有较强的文化适应与融合能力。

关于文化适应的解释方面,贝瑞(John Berry)提出了两种基本维度和四种策略。两个基本维度为是否保持自身文化的价值和特性;是否保持与主流社会的关系。这两个维度之间是互相独立的,对一种文化的认同与否并不影响对其他文化的认同。基于这两种维度,提出了整合(integration)、分离(segregation)、同化(assimilation)、边缘化(marginalization)四种策略。*Berry,J.W.,Acculturation as Varieties as Adaptation Acculturation:Theory,Models and Findings,Boulder:Westview,1980.在四种策略中,整合策略被认为是最佳的文化适应方式。

朝鲜族人群在日本的文化适应实际上也在实践着整合策略。在保持朝鲜族传统的餐饮、服饰,礼仪等基础文化的同时,积极吸收和接纳日本文化。在日朝鲜族团体的各项活动中,观赏樱花、枪鱼解体表演、忘年会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元旦神社祈福、春天观赏樱花会,夏天烟火节、秋天观赏红叶、冬天忘年会等具有日本特色的活动,已经成为在日朝鲜族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通过适应和融合居住国文化,达到文化和谐共生的目的。

在日朝鲜族社会文化适应与融合能力并不是移居日本之后形成的。历史上朝鲜族人群是从朝鲜半岛移居中国的,定居中国的过程中,处于多元文化环境之中。不仅接触当地各族文化,还接触周边俄罗斯、日本等国文化。在移居陌生环境,进行水稻种植等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吸收当地文化优点的重要性。不拘泥于从朝鲜半岛带来的文化,积极接纳和融合当地优秀文化,成为朝鲜族社会迅速适应新移居地环境的生存战略。在朝鲜半岛传统民族文化基础上,尽可能吸收和利用当地文化的优点和长处,使之成为朝鲜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安成浩:《超文化化与朝鲜族文化》,《黑龙江新闻》(朝文)2016年5月14日。这种经历,提高了朝鲜族人们对他文化的理解与适应能力。通过广泛吸纳周边多元文化的长处和优点,实现文化融合与共生,使朝鲜族群体对东亚区域内的多元文化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在全球化人口流动过程中,移居海外的朝鲜族人们广泛运用文化融合能力,通过整合策略,适应新移居地的生活,达到了类似于“阈限人”(Liminal man)*肖珺,李加莉:《寻找文化适应中的普遍性法则》,《社会科学报》2014年5月22日。的状态。

移民的文化适应与移民对居住国法律的理解、与地域社会的融合、家庭关系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移民接受国产生深刻影响。相较于欧洲社会围绕移民问题发生的诸多社会问题,日本社会与移民的摩擦相对较少。这除了日本政府的政策之外,也与移民社会自身的文化适应能力有着密切联系。日本接受的移民大多来自东亚地区,来自拉丁美洲的日系巴西人也拥有日本血统。由于进入日本的移民与日本文化距离较小,文化适应能力较强,能够较好地适应日本社会文化。在日朝鲜族的文化适应,也正是基于对相近文化较强的适应能力。

在日朝鲜族社会在赴日留学、定居过程中,通过组织在日朝鲜族团体,发展社会网络,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有效实现了对日本的文化适应。全球化背景下,跨越地理、文化、政治边界的跨国流动日益成为一种常态。移民的社会网络也随着人口流动范围的扩展而日益扩大。面对多元文化环境,如何在保留原文化的基础上,与他文化进行交流,成为文化适应的关键。提高多元文化融合与协调发展能力,有助于提高跨国移民的适应能力,这也是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

(责任编辑陈斌)

基金项目: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城市化进程中朝鲜族乡村社区重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13CMZ034)

作者简介:安成浩,浙江大学韩国研究所讲师、博士(浙江 杭州,310028)。

中图分类号:C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1-778X(2016)04-0013-06

Immigration, Social Network and Acculturation:A Case Study of the Korean Chinese Community in Japan

AN Chenghao

Abstract:Since the 1980s a large number of Korean Chinese have gone to Japan a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hey have settled down gradually in Japan through seeking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fter their graduation and formed a local Korean Chinese communi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Korean Chinese groups and their social network have gradually come into being in Japan. The Korean Chinese have adapted to the Japanese society quite rapidly and become active in other East Asian countries by virtue of the high level of their education and their multilingual proficiency. This accultur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capability of Korean Chinese community.

Key words:Korean Chinese, social network, acculturation, multi-culture

猜你喜欢

文化适应社会网络朝鲜族
朝鲜族初中生阅读动机的构成研究
跨界朝鲜族农乐的早期传入、分布及发展研究
KORE A TOWN
城市新移民社会适应与社会网络协同模拟框架研究
文化适应视角下的中介语倾向性探讨
老挝留学生文化适应度调查研究
旅游目的地合作中网络治理模式研究
企业管理中社会网络的运用及相关问题阐述
从文化不连续性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
媒介使用与文化适应之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