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滇越国际旅游合作共生机制研究

2016-08-10吕宛青

思想战线 2016年4期

成 竹,吕宛青,陈 伟



滇越国际旅游合作共生机制研究

成竹,吕宛青,陈伟①

摘要:生物学的研究普遍认为,“共生”不是简单的“和平共处”,而是同类生物或不同生物间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的一种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在相邻国家之间的国际区域旅游合作中显得尤为重要。依据共生理论的逻辑框架,在滇越国际旅游合作中,通过资源整合、品牌共建、利益均衡、决策共商四大机制,在滇越国际旅游合作区域范围内构建一个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旅游要素之间能够达成一种平衡状态,以各要素在区域范围内群体联合的能力来拓展滇越国际旅游区域的合作发展空间,实现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滇越;国际旅游合作;共生机制

“共生”(Symbiosis)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最早应用于生物学领域,由德国医生、著名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于1879年提出,其对“共生”所做的概括是:“共生是不同生物密切生活在一起(living together)。”*洪黎民:《共生的概念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展望》,《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6年第4期。随着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共生理论运用到其他一些领域。20世纪50年代以后,共生思想渗透到生态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如我国学者袁纯清将共生理论引入国内,并应用于经济管理领域中,指出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模式形成的关系。*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第26页。

我国学者将共生理论运用于旅游学研究领域是2000年以后才开始的。研究的切入点主要涉及对旅游共生概念和内容的探讨,共生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以及将共生理论应用到旅游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民族地区旅游共生问题、旅游资源整合、旅游产品开发、乡村旅游、产业链及产业集群共生问题等方面。研究成果最为集中的是将共生理论用于研究国内不同行政区区域旅游的合作问题,也有学者提出了关于旅游共生的机制问题,*张健华,余建辉,洪元程:《基于共生理论的闽台旅游合作机制研究》,《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纪金雄:《古村落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共生机制研究》,《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张广海,陈冉:《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共生机制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4期;王金伟,王士君:《黑色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及“共生”模式研究》,《经济地理》2010年第2期。但未做详细论述。将共生理论运用于跨国界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则不多见,特别是未见到聚焦在滇越区域范围内的研究。由于自然、人文领域的地缘优势,使得滇越旅游合作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将借鉴共生理论在社会学研究领域的成果,吸收国内外学者在区域旅游合作、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旅游产品开发、国际旅游市场拓展等领域的观点和经验,通过共生理论的一般分析方法,对滇越国际旅游合作的运行方式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共生机制。

本文所要探讨的滇越国际旅游合作共生机制,就是在正视区域内各共生要素存在的前提下,找出滇越国际旅游合作中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方式,结合区域旅游合作理论,从滇越区域旅游范围内的资源整合、品牌建设、利益均衡、共同决策、共担责任、共同监督等方面入手,建立一套可以让滇越区域旅游合作更好地发挥作用、有利于滇越国际旅游共同发展、实现“双赢”和“多赢”目标的方法。

一、资源整合机制

资源的整合就是为了让资源流向最能增值的地方。区域内不同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是构成地区间的空间联系和相互领先的前提。*葛立成,聂献忠:《区域旅游合作——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第49页。通过整合,力求拓展资源的空间范围,提升现有资源的品位,更加合理地利用资源。

(一)旅游资源整合

在滇越建立旅游资源整合机制方面,主要是要建立优势互补机制和优势叠加机制。

(1)优势互补机制。这一机制的目的是将滇越区域旅游合作范围内差异较大的旅游资源,通过开发旅游专线的形式进行整合,对口向对方市场开放,形成良好的空间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见表1。

表1:滇越旅游资源的整合

(2)优势叠加机制。这一机制指的是整合滇越旅游资源中的同类型或相似度极高的旅游资源,从而使滇越国际旅游区域间各旅游地凭借整体优势,提升旅游资源的知名度,扩大旅游资源的影响力,吸引更大的旅游市场,获得在更大空间上的发展。经对比分析,在云南和越南的世界级旅游资源(包括世界遗产、国家级旅游资源)中,以喀斯特景观资源和古城镇景观资源相似度最高,具有明显的叠加优势。建议围绕这两类优势资源开发两条精品线路:其一,通过滇越跨国自驾旅游专线整合喀斯特精品国际旅游线路。将地上喀斯特奇观石林、水上喀斯特景观下龙湾和巨型地下喀斯特景观峰牙—己榜国家公园整合在其中,形成一条绝美的喀斯特景观之旅。其二,滇越精品古镇旅游线路。将云南丽江古城和越南会安古镇加以整合推广,形成古镇精品旅游线路。

(二)通道整合

其一,空中通道,整合昆明空港口岸与越南河内和胡志明市的直飞航班;兴建蒙自机场和元阳机场,以保证从河口、金水河口岸进入的国际游客能够顺利疏散至云南各大旅游区。其二,铁路运输通道,以滇越铁路恢复重建为契机,实现铁路通道的整合,开通从昆明至河内的国际旅游专列。其三,公路运输通道,进一步完善滇越自驾旅游线路的各个通关环节,以确保自驾游的顺利畅通。其四,成立滇越跨国公路客运集团,实现汽车客运在滇越之间的跨国运营,同时开通滇越两地到滇越各口岸的公路运输线路。

(三)平台整合

平台整合解决的是如何将优势旅游资源和便捷的通道告知旅游者。因此,资源整合机制的最后一个步骤即滇越共建相关的旅游资源信息交流合作和传播平台,将云南和越南两地的旅游资源作为一个区域来进行营销和宣传,最直接的是实现两地旅游网站的相互链接和信息互动。同时还可利用高科技手段建立客源推荐网络,支持双方的旅游企业利用互联网加强合作,发布旅游精品线路等信息,积极开展网上订购业务。

二、品牌共建机制

根据旅游资源整合中“优势互补、优势叠加”的原则,应将这些品牌下相同或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整合共建,目的是为了实现以下两个主要目标:一是实现不同类型优势品牌互补,促进两地间的客源流动,繁荣滇越国际旅游市场;二是实现同一类型优势品牌叠加,“把蛋糕做大”,从整体上提升滇越旅游形象,共同扩大旅游市场。见表2。

表2:滇越旅游品牌的共建

(一)特有旅游品牌提升机制

(1)多渠道营销提升知名度。多渠道营销的目的,就是要借助各种现代化工具、多层次营销手段,提高滇越特有品牌旅游营销的效率和效果,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地调研中发现,云南的雪山群和越南海滨度假旅游品牌其实并不为对方旅游市场所熟悉。因此,提升品牌知名度的营销迫在眉睫。诸如以“冰雪度假”“冰川探秘”“北部湾邮轮度假”“风情海滨小镇旅游”等为主题的营销活动是提升特有旅游品牌的切入点。通过营销改变越南人赴欧洲雪山胜地度假和云南人渴望加勒比海、地中海邮轮旅游的观念,提高旅游吸引力,大力挖掘潜在旅游市场。

(2)规范化管理提升美誉度。一个旅游品牌的美誉度来自于游客对该旅游品牌的信任程度和认可程度。云南雪山旅游品牌和越南海滨旅游品牌虽然资源品位高,差异性大,但在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上仍有待提高,规范管理是必由之路:其一,提高品牌中各独立资源之间的组合度,突出旅游产品的特色性和层次的丰富性;其二,两大特有品牌的配套服务设计要考虑主要客源市场特征,突出针对性;其三,建立一套便捷有效的游客意见反馈体系,及时了解旅游主体对特有品牌下所有旅游产品的意见建议和相关诉求,及时改进提高,满足游客新的旅游需求。

(二)小众旅游品牌维护机制

滇越小众旅游品牌,一是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形成的徒步旅游品牌,以跨越云南丽江、香格里拉的虎跳峡徒步路线和越南沙巴徒步线路为代表。二是依托气候形成的避暑旅游品牌,以越南沙巴为代表。三是依托海滨及气候资源形成的风筝冲浪旅游品牌,以越南美奈为代表。四是依托梯田景观形成的摄影旅游品牌,以云南元阳梯田为代表。小众旅游品牌虽然接待规模有限,但在国际上都有相当的吸引力,需要积极维护。包括对小众旅游品牌的特种旅游设施加大建设和维护;对特种旅游客源进行维护。如定期举办“虎跳峡国际徒步邀请赛”“美奈世界风筝冲浪观摩赛”“元阳梯田摄影挑战赛”等,甚至可以围绕徒步、冲浪、摄影活动,挖掘与之相关但又不是活动本身的特种主题活动,如求生技能、救援技能、特殊摄影技能展示、摄影姿势大比拼等另类主题活动,从而达到维系现有客源市场、持续提升品牌知名度、扩大小众品牌附加值的目的。

三、利益均衡机制

共生的理想模式是对称性互惠共生和一体化共生,这表明共生单元之间如果不能够建立均衡合理的利益均衡机制,就无法实现对称互惠和一体化的目标。建议滇越两地共同研发旅游卫星账户统计体系,编制《滇越旅游区域旅游卫星账户使用手册》,用“大数据”的思维和方法,更清晰地确定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和利益所在。

(一)利益补偿

利益补偿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寄生和偏利共生的状况,解决你赢我损,或者你赢我不赢的问题,即为未获得利益的一方提供利益,提供利益的途径和方式包括外部补偿和自我补偿。外部补偿即从政府的各级层面、NGO组织、银行或基金公司、公益组织等方面获得利益补偿,涉及资源补偿、经济补偿、文化补偿等环节。自我补偿即不借助外力,而是通过自己主动、积极地寻找和参与到旅游活动中,变受损或者不获益为因为主动参与而获益,如参与就业、参与投资、参与管理等。只要利益补偿能够实现,寄生关系和偏利共生关系就必然会被打破,区域内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就会建立新的平衡关系,从而使共生的行为模式也从点共生和间歇性共生向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方向延伸。

(二)利益协调

利益协调的目的是为了改变非对称性互惠共生、间歇性共生的状况,解决你多我少的问题。在国际旅游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会面临两难选择:当地居民面临着参与市场经济和保持文化生存的双重任务,旅游企业既要获取经济利益更要承担社会责任,旅游者满足自身需求和愿望的同时,必须接受一定的行为约束。当地政府则既要保证对环境的保护也要实现税收。各个利益相关者如果都只顾实现个人利益最优,必然会导致“非对称性”或者“间歇性”共生情况的出现,从而阻碍对称性互惠共生和连续共生的实现。因此,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就是要引导旅游活动参与各方通过相互博弈、交易、利益让渡或者合作的形式,变个人最优为集体最优,从而在共生组织模式和行为模式上,分别实现对称性互惠共生和连续共生。具体做法可以通过签订共生契约或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以分工、分配、调动和共同建设等方式,来保证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合作的顺利进行。

(三)利益共赢

共生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共赢。利益共赢机制主要解决合作双方能不能共同提升获利空间,在利益补偿和利益协调的基础上,实现对称互惠和一体化的问题。在滇越旅游共生系统中,资源禀赋的差异性是双方进行合作的原动力,而共同收益则来源于双方相似性资源和互补性资源的共享,通过旅游资源共享、交通设施共享、旅游基础设施共享、环境共享等,力图获得成本优势和品牌优势,从而刺激客源优势,最终现实滇越国际旅游合作的结盟效应,极大地提高国际旅游市场份额,在全球范围内提高影响力和吸引力。

四、决策共商机制

(一)决策主体

(1)成立跨区域旅游管理委员会。在中国国家旅游局和越南国家旅游局的领导下,成立滇越国际旅游区跨区域旅游管理委员会,由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和越南方面重点合作的省级旅游局共同组成,作为滇越国际旅游合作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整个区域内合作层面上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的相关事宜协调,以及旅游合作各方面的大方向决策,通过决策的方式打通滇越国际旅游合作的各个障碍环节,包括两国的边境问题、关税问题、贸易壁垒问题(特别是非关税的壁垒问题)、安全保障问题、人口流动问题、资金流动问题等,真正实现合作区域内商品、人员、资本、服务四大经济要素的顺利流通,促进区域内国际旅游市场一体化的形成。

(2)成立旅游企业联盟。国家旅游职能部门并非滇越国际旅游区域合作的主体单位,只是为合作提供政策和法制等各方面保障的机构。因此,必须成立以两地旅游企业为主体的旅游企业联盟,为如何贯彻实施两国关于国际旅游合作的相关政策、决议进行商讨,制定实现国际旅游合作目标的具体方案,并组织实施过程。这一决策主体是滇越国际旅游合作是否能够真正推进、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是相关战略的执行层。

(3)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决策。对于每一个旅游区域而言,社区居民是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利益相关者。因此,建议遵循以下原则将旅游区域内的社区居民纳入共商决策的体系:其一,为了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冲突和矛盾,必须确保决策前将所涉及的关于旅游合作的各方面信息,通过恰当的渠道传递给社区居民,包括有利的方面和不利的方面;其二,不仅要对是否合作进行决策,还要对如何合作进行决策,即不仅要保证有参与旅游合作的意愿,还必须保证有参与旅游合作的切实方法;其三,要有关于旅游合作的相关信息的实时反馈机制,建立常规决策共商的平台。

(二)决策通道

(1)召开旅游局联盟会议。滇越旅游局联盟会议建议每年举行一次,可以分为咨询会议、调研会议、协调会议,主要任务是确定滇越国际旅游区域的各项相关政策、发展方向和目标。包括:其一,确定滇越国际旅游区域的合作机构、对外关系、相关产业政策;其二,确定统一的发展纲领、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规划;其三,确定统一的区域旅游主题形象、对外宣传口号;其四,确定区域内旅游产品开发导向,行业服务标准和规范;其五,确定区域旅游合作的保障系统,包括各类财政基金支持、促进滇越国际旅游信息化建设的相关信息网络服务保障;其六,制定统一的滇越旅游区域各项旅游指标统计体系和行业评价标准,设立相应的评价机构;其七,定期组织对区域旅游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对当前滇越国际旅游区域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

(2)召开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峰会。中国和越南作为大湄公河次区域的重要成员国和东盟重要的旅游贸易伙伴,滇越在东南亚旅游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保证决策具有高瞻远瞩的视角,从全球化的战略高度来规划滇越国际旅游合作的愿景,由云南和越南联合发起举行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峰会。建议每两年举行一次,通过峰会,一是提高和扩大滇越国际旅游区域的知名度;二是确保能够从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其他成员国以及欧美主要客源国获得可能的帮助;三是拓展国际旅游发展的新思维、新视野、新方法,开拓新的客源市场。

(3)举办滇越国际旅游博览会。以和旅游密切相关的事物为主题,定期举办滇越国际旅游博览会,将旅游行业中最领先的发明、最新奇的产品、最方便使用的各类辅助设施,集中起来进行展示,旨在启发思维,促进滇越国际旅游多样化全面发展。同时,通过博览会的召开,为滇越国际旅游合作提供关于旅游设施、设备、旅游辅助产品、旅游食品、旅游用品、旅游纪念品等方面决策的思路和决策方案,甚至可以为目前国际倡导的低碳排放旅游、智慧旅游等新型旅游形式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

(4)举办滇越国际旅游论坛。该途径属于学术研究决策范畴。通过每年一次的旅游论坛的举办,旨在将来自政界、业界和学界的代表共同聚集起来,探讨滇越国际旅游区域、东南亚乃至世界旅游的热点、重点和亮点,探索旅游的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新趋势。要求论坛同时精心策划观摩、考察、访问、体验等方式,激发论坛与会者对滇越区域内的旅游业所涉及的食宿行游购娱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如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规范,行业各环节的设计、开发与管理,以及从旅游研究的其他视角探讨区域旅游合作的相关问题,为决策部门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

五、结论

在基于对滇越国际旅游区域共生背景、共生要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滇越国际旅游合作的共生机制。即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在云南和越南现行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把能够合作的各项事物联系起来,使它们协调运行而发挥作用。通过对滇越国际旅游区域目前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发现,要实现区域内的共生,可以通过以下四大机制实现。即:资源整合机制、品牌共建机制、利益均衡机制、决策共商机制。资源整合机制解决的是应该选择哪些资源进行整合?如何选择?整合这些资源进入共生系统的持续动力是什么?整合后的共生系统会产生多少新的价值?品牌共建机制解决滇越国际旅游区域应如何塑造并突出区域优势、确定旅游形象、固化旅游品质的问题。利益均衡机制是为了确保区域内所创造的价值能够在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企业与社区之间相互流动和分配,包括补偿机制、协调机制和共赢机制。决策共商机制可确定滇越国际旅游区域合作的决策主体、决策通道和决策模式,目的是要确保区域合作的所有决策由区域内旅游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共生协商制定,最终实现滇越国际旅游区域的对称性互惠共生和一体化共生。

(责任编辑廖国强)

基金项目:①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青年项目“多重利益诉求目标下的中越国际旅游合作共生协同机制研究”(12YJC63002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澜沧江—湄公河国际区域旅游合作发展优化与创新模式研究”(13CGL077)

作者简介:成竹,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吕宛青,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陈伟,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讲师、博士(云南 昆明,650091)。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78X(2016)04—0153—05

A Study of the Symbiosis Mechanisms in Internat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between Yunnan and Vietnam

CHENG Zhu, LV Wanqing, CHEN Wei

Abstract:It is generally acknowledged in biological studies that “symbiosis” is not simply a peaceful coexistence, but a balanced state achieved by the same species or among different species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 balanced state is very important in international 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among neighboring countries. According to the logical framework of the theory of symbiosis, we should construct an interconnected and inseparable system in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region between Yunnan and Vietnam by the four major mechanisms of resource integration, joint establishment of a brand, balance of interests, and joint decision-making and consultation. Various tourism factors in this system can reach a state of equilibrium, and we can expand th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potentials in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m region between Yunnan and Vietnam by the interconnecting capacity of each factor in the region to realize 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Key words:Yunnan and Vietnam, internat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symbiotic mechanis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