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抵抗在急性脑卒中的分布特点
2016-08-10黄美媚胡允兆黎宏庄欧阳基鹏李国兴黎泳欣
黄美媚, 胡允兆, 黎宏庄, 欧阳基鹏, 李国兴, 黎泳欣
胰岛素抵抗在急性脑卒中的分布特点
黄美媚, 胡允兆, 黎宏庄, 欧阳基鹏, 李国兴, 黎泳欣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顺德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广东 顺德 528300)
【摘 要】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在不同类型急性脑梗死中的分布特点。方法:急性脑梗死84例,对照组36例。根据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类标准(CISS),将急性脑梗死者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组(LAA)52例;穿支动脉病变组(PAD)32例。检测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血压、血脂。并计算HOMA-IR。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及穿支动脉病变组HOMA-IR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AA:1.37±0.93VS0.71±0.34,P=0.005;PAD:1.48±0.73VS0.71±0.34,P=0.004)。大动脉粥样硬化组HOMA-IR与穿支动脉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7±0.93VS1.48±0.73,P=0.667)。多分类logistic回归显示,空腹胰岛素水平仍为不同类型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空腹胰岛素水平每增加1mU/L归类为大动脉粥样硬化组的机率是归类为对照组的3.077倍(95%可信区间1.070~8.847,P= 0.037)。空腹胰岛素水平每增加1mU/L归类为穿支动脉组的机率是归类为对照组增加4.151倍(95%可信区间1.382~12.466,P=0.011)。结论:不同类型脑梗死胰岛素抵抗水平不同,胰岛素抵抗与缺血性脑卒中有重要的关联。
【关键词】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类; 胰岛素抵抗; 急性脑卒中
本文按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类标准将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分型,检测各亚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空腹血糖(FBG)、血清胰岛素(FINS)并计算 HOMA-IR指数,探讨胰岛素抵抗在不同类型ACI发病中的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起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及对照组共120例,男78例,女42例。排除标准:既往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病史或属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源性梗塞、或其他来源及不明病因梗塞。
1.2 方 法
1.2.1 检测项目及方法:所有病例于入院第2天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5mL检测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并计算HOMA-IR,HOMA-IR=FBG×FINS/22.5[1]。
1.2.2 CISS病因分型:根据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类标准,将有临床症状及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经头颅CT 或MRI检查证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结合心电图、心脏超声、颈动脉椎动脉彩色超声结果分为两组:大动脉粥样硬化组(LAA);穿支动脉病变组(PAD)。并将同期入院的符合入选标准的非脑卒中病例设置对照组。
1.3 统计分析:用SPSS13.0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比较方法。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各组比较采用列联表卡方检验。对不同类型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
2 结 果
2.1 各组一般资料比较:大动脉粥样硬化组52例,男26例,女26例,平均年龄72.46±12.43岁;穿支动脉病变组32例,男28例,女4例,平均年龄71.13±12.30岁。对照组36例,男24例,女12例,平均年龄74.00± 6.86岁。各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男女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各组既往高血压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8)。
2.2 各组血压、血糖、胰岛素、血脂水平比较:各组TC、TG、LDL、HDL、S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BP、FBG、FINS、HOMA-I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动脉粥样硬化组DBP高于对照组,(83.85± 8.42VS77.00±6.93,P=0.005)。而穿支动脉病变组DBP与对照组之间(81.50±7.14VS77.00±6.93,P=0. 093),大动脉粥样硬化组DBP与穿支动脉病变组之间(83.85±8.42 VS81.50±7.14,P=0.3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及穿支动脉病变组FBG、FINS、HOMA-IR均高于对照组。相对于对照组,大动脉粥样硬化FBG:(4.58±0.37 VS 4.27±0.40,P =0.009),FINS:(6.63±4.23 VS 3.76±1.86,P=0.009),HOMA-IR:(1.37±0.93 VS 0.71±0.34,P=0.005)升高。穿支动脉病变组FBG:(4.60±0.37VS4.27±0.40,P=0. 013),FINS:(7.17±3.40VS3.76±1.86,P=0.006),HOMA-IR:(1.48±0.73 VS 0.71±0.34,P=0.004)也较对照组升高。大动脉粥样硬化组FBG:(4.58±0.37 VS 4. 60±0.37,P=0.873),FINS:(6.63±4.23VS7.17±3.40,P =0.625),HOMA-IR:(1.37±0.93 VS1.48±0.73,P=0. 667)与穿支动脉病变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各组临床资料比较
2.3 各组胰岛素抵抗检出率比较:取全部病例HOMA-IR上四分之一位(1.557)作为分割点[2],HOMA-IR>1.557定义为胰岛素抵抗。各组胰岛素抵抗分布构成比不同,对照组中胰岛素抵抗5.66%,大动脉粥样硬化组26.92%,穿通支病变组50.0%,三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
表2 各组胰岛素抵抗构成比比较
2.4 各组多分类logstic回归分析:为去除混杂因素影响,本研究将所有可能影响脑梗死的因素如 DBP、FBG、FINS、性别等因素作为自变量,以是不同类型缺血性卒中作为因变量,构建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空腹胰岛素水平是独立危险的因素。从数据看,在大动脉粥样硬化组中,空腹胰岛素水平每增加1mU/L大动脉硬化几率较对照组的机率增加3.077倍(95%可信区间1.070~8.847,P=0.037)。而在穿支动脉组的机率则增加4.151倍(95%可信区间1.382~12. 466,P=0.011)。
表3 各组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表4 不同梗死面积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
2.5 脑梗死面积与HOMA-IR:对胰岛素抵抗的30例患者进一步分析其脑梗死面积与胰岛素抵抗是否有着相关的联系。根据患者入院后3~5d颅脑CT检查的结果进行计算。根据梗死灶的直径分为小梗死灶(直径<3cm)7例,中梗死灶(直径为3~5cm)15例和大梗死灶(直径>5cm)8例。根据梗死面积对HOMA-IR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大梗死面积、中梗死面积、小梗死面积之间比较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0,P=0. 8220),可见胰岛素抵抗虽然与脑梗的发生有这相关联系,但是与脑梗面积大小无关。
3 讨 论
胰岛素抵抗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在分析1977年至2001年5个大型病例对照研究和4个队列研究后发现胰岛素抵抗和卒中显著相关,胰岛素抵抗引起卒中的相对危险度可达到1.5~2.6[3]。
本研究采用最新的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类标准对卒中进行分类,结果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及穿支动脉病变组FBG、FINS、HOMA-IR均高于对照组。进一步行多分类logstic分析发现虽然各组间在性别构成、DBP、FPG、FINS水平有统计学差异,但对不同类型脑梗死作多分类logistic分析显示去除上述影响因素后,空腹胰岛素水平每增加1mU/L归类为大动脉粥样硬化组较归类为对照组的机率增加3.077倍(95%可信区间1.070~8.847,P=0.037)。空腹胰岛素水平每增加1mU/L归类为穿支动脉病变组较归类为对照组的机率增加4.151倍(95%可信区间1.382~12.466,P= 0.011)。
穿支动脉病变组FBG、FINS、HOMA-IR较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升高,虽然目前上述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明确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对于脑梗的面积与HOMA-IR的关系,根据这次的研究结果显示,这两者之间并无关联(P>0.05)。这说明了HOMA-IR虽然与产生脑梗有这一定的联系,但是对脑梗的面积并没有必定的关联。
不同类型脑梗死胰岛素抵抗特点有助于更好地预防不同类型脑梗死的发生。在穿支动脉梗死中除动脉粥样硬化外尚需同时处理终末小动脉的玻璃样变[4,5]。
本研究尚存在不足。本研究研究时间尚短,样本数还不够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梗死相比穿支动脉病变梗死的FBG、FINS及HOMA-IR差异尚未出现统计学意义。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了解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玮,赵瑞敏,陈晋文,等.胰岛素抵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0,6:362.
[2] 贾伟平,项坤三,陈蕾,等.上海地区40岁以上自然人群中胰岛素抵抗现况及特征分析[J].上海医学,2001,24:199.
[3] 于明,张双彦,邬英全,等.不同类型脑梗死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J].中国综合临床,2006,22:114.
[4] Chen PH,Gao S,Wang YJ,et al.Classifying Ischemic Stroke,from TOAST to CISS[J].CNS Neurosci Ther,2012,18:452.
[5] 庄君,唐春花,郭淮莲,等.Branchatheromatous disease研究进展[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29:565.
【文章编号】1006-6233(2016)07-1144-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6.07.035
【基金项目】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立项课题资助,(编号:A2015613)
【通讯作者】胡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