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赏识的教育理念下转化问题学生探析

2016-08-09杜红悦

理论观察 2016年7期
关键词:赏识问题学生转化

杜红悦

[摘 要]如何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以赏识教育理念为指导,对现阶段问题学生教育转化工作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赏识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依据;二是运用赏识教育理念转化问题学生的策略。

[关键词]赏识;转化;问题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7 — 0153 — 02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常常会碰到一些学习成绩不理想、思想品德存在着偏差、行为习惯表现不良的学生,这些学生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他们常被称为问题学生。问题学生的转化,是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是当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千万不能忽视、冷落、歧视问题学生,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自暴自弃,或引起顽劣抗拒心理,甚至产生攻击行为。而要正视他们的存在,要积极探究他们的思想、心理问题,挖掘行为的根源,对症下药,使他们向好的方向转化。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问题学生时说过:“这些孩子不是畸形儿,他们是人类的无限多样化的花园里的花朵。”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点,树立“赏识教育”的理念,走进他们的心灵-----尊重自尊心,唤起悔悟心,增强自信心,激发上进心,才能让他们美丽绽放。

一、赏识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依据

(一)从受教者的角度来说,赏识能满足无形生命的需求

赏识就是认识到人的品质、才能和成绩而予以重视或赞扬,它能够使人心情愉悦,做起事来充满信心、干劲十足。

首先,赏识满足孩子精神上的需求。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是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即吃饭、穿衣、安全、健康等,这些都是有形生命的需求,二是被尊重、被欣赏、内心的愉悦和满足的需求,这种存在的完美、和谐的状态,是无形生命的需求。这种需求得到满足,可增强自信、价值体验、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的感觉,可激发无限潜力,从而完成自我实现。

其次,赏识能够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培养自信。人的自卑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权威的压力。生命之初, 很少有父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蹲下来尊重孩子的意愿,这就无意识地培育了心灵的杂草,即孩子的自卑;上学后,老师、英雄、伟人等如座座高山,封住了孩子质疑、探索的道路。二是源于自己的失败。当孩子不能正视自己的失败时,便会在心里埋下 “我不行”的种子,懦弱胆怯,遇事逃避。三是来自与身边人的比较,包括自身的相貌平平、出身贫寒、健康状况不佳等先天因素,也包括成绩不好、才华平庸、经验不足等后天因素。极大的心理压力和自卑感注定不能很好地善待自我,活得不开心,不快乐。孩子的心灵舒展恰是成功转化问题学生的关键所在,而赏识能紧紧抓住情感因素,刺激神经细胞的活跃,使人产生愉快的感觉,满足孩子的无形生命的需求,能够重建孩子的自信---- 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是孩子成长中的“阳光、空气和水”。

(二)从施教者的角度来说,赏识能尊重个性的差异

早在1968年,著名的皮克马利翁效应证明赏识会促使成功。实验表明:具有“培养前途者”的学生名单被专家有意地泄露给学校的教师,教师们信以为真,开始关注这些学生并给予他们很多的期望、信任和赞美。八个月后,他们果真收到了惊喜:这些学生不仅学习成绩显著提高,各个方面都有异乎寻常的进步。三十年前,周弘老师把女儿由一个令人同情的聋哑孩子培养成为中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生,他发现了赏识在教育中的神奇作用,他在《赏识你的孩子—一个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悟》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赏识教育的概念。经过在其他孩子身上的再次实验,他开始大力倡导赏识教育。这是对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爱满天下”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是实现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事实证明:从圣贤孔子到十九世纪卡尔·威特到近代的铃木,古今中外的先哲们都以不同的形式阐明同一个规律:生命潜能的激发需要赏识。教育工作,就其本身的性质和逻辑来说,就是不断地了解和关心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性格,各异的心态;懂得他们幼小的心灵很脆弱,极易受到伤害;知道顾及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他们的心理特点,及时激发他们前进的内动力。一番安慰体贴的话语能使学生稳定情绪,恢复信心;几句引导暗示的话语能帮助学生拨开迷雾,走出误区。缺少了这种尊重个性的关爱和鼓励,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瓦特、牛顿,爱迪生等科学家小时候学习成绩都非常差,但他们都对某方面的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正是教师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尊重并赏识了他们的个性差异,他们的潜能才得以充分地挖掘,才能得以充分地发挥和施展。由此可

见,赏识教育既能控制施教者浮躁的情绪,又能尊重受教者的个性差异,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创造意外的奇迹,从而实现师生互动共进的双赢局面。

二、赏识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策略

(一)倾注爱心---做引路者

种花须知百花异,育人要解众人心。由于问题学生身上的毛病、缺点多,经常会受到批评与指责 ,内心深处长期缺少温暖的关爱,所以付诸真爱是运用赏识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先决条件。因为高尚、无私、纯洁的师爱最能拨动孩子的心弦,点燃孩子心头的希望,真诚地温暖、滋润他们的心田,消除他们怀疑恐惧的心理,是赏识教育中情感投入的基础和源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爱心先给他们。”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灵深处。”所以,班主任只有真挚诚恳地对待问题学生,用自己的爱心去拥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班主任的可亲、可敬、可信,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你,愿意与你亲近,愿意将心灵的窗口向你敞开。在倾听问题学生的倾吐时,要用充满爱意的语言和他们交谈,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老师已经看到你有了很大的进步,查找一下不足,下次一定会成功”,“你很出色!老师没看错人”等。在特定的环境下,不适合用语言来交流,或者用语言交流达不到效果,温暖柔和的目光、发自内心的满意的微笑、爱抚的动作等都能照亮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感觉到温暖,从关爱中看到希望。

(二)发现优点---做解惑者

生命之花在赏识中开放,在抱怨中枯萎。马克·吐温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班主任要打破问题学生“朽木不可雕也”的思维定势,要善于发现问题学生的长处,欣赏他们每个闪光点,发掘其身上的潜能,并不断地给他们以表扬和鼓励。用切身的行动打动他们,激发他们的情感,征服他们的心灵,使他们重新找回自我,获取战胜困难的更大勇气和信心。夸一句“你真棒,我为你而骄傲!”这对于老师来说是举手之劳,而对于那些一直受冷落的问题学生,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此外,还要知道实施赏识教育的关键,是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要及时,采取“有进步,就表扬”、“小进步,大表扬”的策略,“赞美最细小的进步,而且是赞美每一次的进步(戴尔·卡耐基语)”;逐步形成燎原之势,最终收到“铁树也开花”的显著成效。比如在平时的小竞赛、听写、计算中,有进步的,要及时表扬;在卫生清扫中任劳任怨的,要及时赞美;课堂纪律有明显改观的,要及时肯定;热爱班级、帮助同学、救助贫困等方面表现好的,要及时赞赏;思维敏捷、头脑灵活,在某学科上面有优势的,都要及时鼓励。不断地发现、欣赏,不断地表扬和鼓励,就会使他们在不断的被肯定中,自信心逐渐得到增强。也可以通过私人场合因材施教进行赏识引发他们的自豪感,与他们分享成功的喜悦。

(三)激发潜能---做激励者

从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可知学生欠缺归属感是出现众多问题的根本原因。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仅能发挥其20%~30%的能力,当某种良好行为得到及时鼓励、赞赏后,内心的愉悦、满足会使同类行为继续向更高层次需要做出积极的努力。可见,在转变问题学生的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我国赏识教育家周弘曾说:“天赋差异有限,生命潜能无限。”事实证明,许多问题学生,也可能成为某一方面的高材生。他们往往在文艺、体育、技能等方面表现突出,作为班主任可根据个性和角色互补的原则,让他们轮流担任“文艺班长”、“体育委员”、“值周班长”等,鼓励他们分担具有挑战性的班级角色,这样把他们从被“领导”的位置推到班级的“舞台”上,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去感召、影响和带动他人,从而激发出他们自身的正能量。当他们工作遇到困难时,要用鼓励的眼神激励他们战胜困难;当他们的内心出现困惑时,要用关切的目光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疑虑;当他们较完美地完成某项任务时,要用赞美和欣赏的目光注视、肯定。此外,还要对他们进行跟踪,为其设定下一步进取的目标并进行激励,这会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奇迹。”这,就也是 “多元评价”的思想理念所需要的赏识。

(四)允许反复---做耐心者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道德行为习惯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由于问题学生的意志薄弱,受外界不良诱因所影响,出现反复是问题学生转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个孩子都会有个觉醒的过程”,作为班主任,要有“马拉松式”的耐心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切忌急于求成,决不能期盼“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要循序渐进,

深入了解反复的原因,感化他们、疏导他们,达到问题学生与教师心灵的共振,让其改正错误的内动力带动行为的自觉趋同。坚持不急躁,不灰心,不嫌弃,不撒手的原则,坚持不懈地做好反复教育的工作。而且要善于从反复中看到进步的闪光的因素,提倡“勿以善小而不赏”的原则,及时消除他们的心里负担,在人格上尊重他们,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思想上启迪他们,在行为上勉励他们。坚定他们前进的信心和步伐,以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结语

总之,问题学生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关注,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要求我们以人为本、以欣赏的心态去体会问题学生生命的最大丰富性,愿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能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用智慧的头脑,不断地去完善转化问题学生的工作,实现问题学生的有效转化。

〔参 考 文 献〕

〔1〕亚伯拉罕·马斯洛.人类激励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周弘.赏识你的孩子〔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

〔4〕杨德华.用爱的火焰融化“问题学生”的心理坚冰〔J〕.考试周刊,2011.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赏识问题学生转化
用心感受,用爱教育
“赏识”催开作文花
西部城乡结合地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高职问题学生问题在哪?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