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那西普联合云克治疗强直性脊柱炎90例临床观察
2016-08-09钱瑾
钱 瑾
(江苏省泰州市中医院 风湿免疫科, 江苏 泰州, 225300)
依那西普联合云克治疗强直性脊柱炎90例临床观察
钱瑾
(江苏省泰州市中医院 风湿免疫科, 江苏 泰州, 225300)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 依那西普; 云克
作者对2012—2015年本院9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采用依那西普联合云克治疗,获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全部患者均为本院风湿科住院患者,符合AS纽约诊断分类标准[1],年龄为16~55岁。无重要脏器损伤及其他免疫疾病。根据诊断顺序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给予依那西普皮下注射加云克静脉滴注,B组给予依那西普,C组给予云克。A组男27例,女3例;病程4个月~16年。B组男23例,女7例,病程2个月~14年。C组男24例,女6例,病程1~14年。
A组给予依那西普25 mg(美国辉瑞公司),1次/周,50 mg/次皮下注射;云克22.5 mg(成都云克药业有限公司)加入250 mL生理盐水中静滴,1次/d。B组单用依那西普,1次/周。C组云克22.5 mg加入250 mL生理盐水中静滴。3组均以25 d为1个疗程。
检测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血沉、C反应蛋白及HLA-27。观察病变关节的疼痛指数变化、扩胸运动、脊柱运动、SPARCC评分[2]。参考2000年6月上海全国风湿类疾病诊断标准学术会议修订通过的疗效标准制定。
2结果
3组治疗前后疼痛指数及运动指数变化见表1。3组治疗前后血液化验指标的变化见表2。A组显效20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B组显效30例,有效1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4%;C组显效3例,有效11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47.7%。3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3组治疗前后疼痛指数及运动指数变化的比较
表2 3组治疗前后血液化验指标的变化
3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是病理部位在附着点或肌腱、韧带囊嵌入骨质处,病因不明确,目前已知其为遗传性疾病,大部分与HLAB27亚型密切相关,约半数的AS遗传变异性是由位于6号染色体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决定的[3-5]。该病临床表现分为骨骼表现与骨骼外表现。骨骼表现为下背痛和僵直、胸痛、触痛及关节累及。骨骼外表现为全身症状(疲倦、体质量下降、低热)、眼部疾病、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神经系统损害、肾脏损害。
云克为99mTc-MDP,其中MDP属二膦酸盐,是二膦酸盐中结构中相对简单,便于转化,且副作用最小,通过锝元素获得或失去电子清除人体内的自由基,保护细胞膜稳定性,减少病原复合物的产生,防止自由基对细胞的破坏;同时锝元素能抑制白细胞游走,起到抗炎作用,还能抑制前列腺素(PGE1和PGE2)和炎性介质组胺的产生,因此具有消炎镇痛作用[6]。目前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及改善病情治疗药物(DMARD)。NSAIDs药物作用及疗效明确。DMARD药物如柳氮磺吡啶(SASP)、甲氨蝶呤(MTX)、来氟米特(LFM)、沙利度胺等。SASP对外周关节受累的滑膜炎患者疗效优于中轴关节为主的患者。MTX可能对SASP及NSAIDs无效的患者带来一定益处。沙利度胺对一些难治性患者起到一定的疗效,SPARCC评分下降。
依那西普恩利是一种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和强直性脊柱炎(AS)的生物DMARD药物,属于融合蛋白类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制剂。依那西普恩利治疗AS疗效明确,在大样本临床实验中TNF抑制剂显著降低炎症因子表达水平[7]。TNF是炎性反应中一个细胞因子,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血清和滑膜组织也可以发现TNF水平升高。依那西普是细胞表面TNF受体的竞争性抑制剂,可以抑制TNF的生物活性,阻断TNF介导的细胞反应。依那西普可能还参与调节由TNF诱导或调节的其他下游分子,如细胞因子、黏附分子或蛋白酶的生物反应[8]。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骨质疏松与骨蚀改变。云克与恩利联合应用在炎症反应介导中多位点靶向参与,目前已知的有前列腺素(PGE1和PGE2)、白介素-1(IL-1)、TNF-α及其一些炎症下游分子。本文中恩利与云克联合应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可有效改善相关指标,均优于单独使用。
参考文献
[1]蒋明华, 戴鸣.风湿病诊断与诊断评价[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166.
[2]白人骁.风湿类疾病的体格检查方法[J].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杂志, 2012, 8(2): 87-88.
[3]黄煌.强直性脊柱炎[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8-9.
[4]王英明.实用风湿病学[M].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1: 60-68.
[5]Tommasli M A, Kennedy L G, MacGregor A J, et al.Susceptibility toankylosing spondylitis in twins: the role of genes, HLA, and the environment[J].Arthritis Rheum, 2010, 40: 1823-1827.
[6]Huang F, Gu J, Zhao W, et al.One-year open-label trial of thalidomide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J].Arthritis Care Res, 2012, 47(3): 249-254.
[7]梁东风.髂骨致密性骨炎[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188-191.
[8]Haibel H, Rudwaleit M, Braun J, et al.Therapy of active ankylosing spondylitis with leflunomide[J].Ann Rheum Dis, 2002, 6(Suppl 1): 301-309.
收稿日期:2016-01-16
中图分类号:R 59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6)13-153-02
DOI:10.7619/jcmp.201613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