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湿敷时间对急性湿疹皮损的疗效观察

2016-08-09陈晓霞蒲晓英王莉清陈学军

护理研究 2016年21期
关键词:皮损疗效

陈晓霞,王 义,蒲晓英,王莉清,廖 霞,陈学军



不同湿敷时间对急性湿疹皮损的疗效观察

陈晓霞,王义,蒲晓英,王莉清,廖霞,陈学军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湿敷时间对急性湿疹皮损的疗效。[方法]将180例急性湿疹病人随机分为湿敷15 min组、湿敷30 min组、湿敷1 h组、湿敷2 h组、湿敷3 h组、湿敷4 h组6组各30例。各组病人均进行一般处理和系统药物治疗,并分别湿敷15 min、30 min、1 h、 2 h、3 h、4 h后,将湿敷垫取下,每日2次。各组均于湿敷治疗前和湿敷治疗5 d后(即第6天)进行症状评分和疗效评价。[结果]由皮损疗效、治疗前后总积分、皮损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综合得出湿敷2 h效果较好。[结论]每次湿敷2 h是治疗急性湿疹皮损最恰当的湿敷时间。

关键词:急性湿疹;皮损;湿敷;疗效

急性湿疹的皮损呈多形性,常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针头至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因搔抓形成点状糜烂面,有明显浆液性渗出,自觉瘙痒剧烈[1]。急性湿疹外治的主要治疗原则是抗感染、收敛、止痒,主要方法是湿敷。湿敷是皮肤是抗感染、收敛、止痒,主要方法是湿敷。湿敷是皮肤科重要治疗手段[2]。目前对急性湿疹湿敷的药物研究较多,而对湿敷的时间研究很少。为了探索恰当的湿敷时间,本研究对180例急性湿疹病人进行不同湿敷时间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皮肤科病房住院的急性湿疹病人180例。纳入标准:符合《临床皮肤病学》急性湿疹诊断标准[3];年龄18岁~60岁;愿意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除外药疹、接触性皮炎、多形性日光疹等疾病。排除标准:年龄<18岁或>60岁; 2周内服用过糖皮质激素类药物;1周内服用过抗组胺药或外用过糖皮质激素制剂;对内用和外用药物过敏者,妊娠、哺乳期以及有心、肝、肾疾病病人;对硼酸过敏者。随机分为湿敷15 min组、湿敷30 min组、湿敷1 h组、湿敷2 h组、湿敷3 h组、湿敷4 h组6组各30例。各组病例资料详见表1。6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6个组病例资料情况

1.2治疗方法

1.2.1一般处理6组病人均注意避免各种可疑致病因素,发病期间避免易致敏和有刺激性的食物,如鱼、虾、浓茶、咖啡、酒类等,避免过度洗烫、暴力搔抓及其他病人敏感的物质(如皮毛制品)等。

1.2.2系统药物治疗6组病人内服药均选用抗组胺药物1联或2联,极端情况下不超过3联,如氯苯那敏、苯海拉明、阿斯咪唑、依巴斯丁、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等。静脉用药选择10%葡萄糖酸钙10 mL、维生素C 3 g、美能40 mL静脉输注。

1.2.3湿敷方法6组病人均采用3%硼酸液(室温)湿敷,用6层纱布浸入药液,取出拧干,以不滴水为度(不可太干),然后敷于患处,使与患处紧密接触,用绷带缠绕固定[3]。6组分别每次湿敷15 min、30 min、1 h、2 h、3 h和4 h后将湿敷垫取下,上下午各1次。6组在湿敷期间不添加湿敷液,每次湿敷需要更换溶液和湿敷垫。

1.3观察指标包括瘙痒、红斑、丘疱疹、糜烂、皮损面积、灼热。症状评分标准[4]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湿疹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瘙痒、皮疹面积按照无、轻、中、重分为4级,计0分~15分;丘疱疹按照无、少、较多、多分为4级, 计0分~3分;糜烂、红斑、灼热按无、轻、重分为3级, 计0分~2分。6组分别于湿敷治疗前和湿敷治疗5 d后(即第6天)进行症状评分。所有操作、指标观察及记录均由经过统一培训的护理人员完成。

1.4疗效判定标准[4]综合疗效评价以瘙痒程度、皮疹好转情况计算出疗效率,分4级判定。总积分=瘙痒程度分值+皮疹分值。疗效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痊愈:皮损全部消退,症状消失,疗效率≥95%;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症状明显减轻,疗效率70%~94%;有效:皮损部分消退,症状有所改善,疗效率50%~69%;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症状未见减轻或反见恶化,疗效率<5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结果

2.16组治疗急性湿疹皮损的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6组治疗急性湿疹皮损的疗效比较

2.26组治疗前后总积分比较(见表3)

表3 6个组治疗前后总积分比较 分

2.36组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情况(见表4)

表4 6组主要症状体征评分 分

2.46组不良反应情况湿敷3 h、4 h组分别有4例、6例发生湿敷垫与皮损粘连,不易取下,用湿敷液浸湿5 min~10 min后取下,其他组无不良反应发生。

3讨论

现代医学治疗急性湿疹的主要原则是抗感染、收敛、止痒,湿敷是主要方法。湿敷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皮肤血管的收缩或血管扩张后反射性收缩而达到抗感染和抑制渗出的作用,又可以减少末梢神经的冲动而止痒,同时还可以清除患部表面的污垢和刺激物[2]。硼酸溶液有收敛皮肤渗出和抑制细菌生长作用,且具有镇痛、止痒、散热的作用[5]。故通常采用3%硼酸液湿敷治疗急性湿疹。目前使用的湿敷的持续时间很多,查阅相关文献显示有每次湿敷15 min~30 min,每天数次[1];每次湿敷1 h,每天2次[6];每次湿敷30 min~60 min,每日2次~4次[7];每次湿敷1 h~2 h,每天湿敷次数根据病情而定[3];而我科也曾经采用每次湿敷3 h~4 h,每日2次或3次。本研究结果显示,湿敷2 h、3 h、4 h组总有效率大于湿敷15 min、30 min、1 h组(P<0.05);湿敷1 h、2 h、3 h、4 h组治疗前后总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敷15 min、30 min组除对灼热有效外,其余均无效;湿敷1 h组对糜烂、灼热、丘疱疹、红斑治疗有效;湿敷2 h组对糜烂、灼热、瘙痒、皮疹面积、红斑、丘疱疹均有效;湿敷3 h、4 h组对糜烂、灼热、瘙痒、红斑、丘疱疹有效。研究过程观察到在湿敷3 h后湿敷垫几乎已干,皮损糜烂、渗出重者,易发生粘连不易取下,如取下方法不对会加重皮损而影响糜烂面愈合,其中湿敷3 h组中有4例、4 h组中有6例病人发生湿敷垫与皮损粘连,不易取下;而湿敷15 min、30 min的病人感觉湿敷时间太短,瘙痒短暂减轻,停止湿敷后又感到瘙痒。

综上所述,由皮损的疗效、治疗前后总积分、皮损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综合得出湿敷2 h效果较好,故每次湿敷2 h是治疗急性湿疹最恰当的湿敷持续时间。本研究湿敷次数是每天湿敷2次,每天湿敷最恰当的次数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湿敷面积不能超过体表面积的1/3,如果面积太大,要注意保暖,另外湿敷垫不能超过皮损边缘,以免正常皮肤发生浸渍。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06-107.

[2]白彦萍.中药“爽肤巾”治疗急性湿疹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1.

[3]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13-604.

[4]王见宾.基础治疗加中药湿敷治疗急性湿疹的临床比较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1.

[5]刘丽萍,秦亚玲.双黄硼酸液联合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病人创面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4,19(21):3-5.

[6]吴炳菊,胡萍.3%硼酸液治疗严重胶布过敏患儿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当代护士,2007(11):39.

[7]朱学骏.实用皮肤病性病治疗学[M].3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146.

(本文编辑苏琳)

基金项目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130144。

作者简介陈晓霞,主任护师,专科,单位:610072,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王义、蒲晓英、王莉清、廖霞、陈学军(通讯作者)单位:610072,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6.21.026

文章编号:1009-6493(2016)07C-2640-03

(收稿日期:2015-10-22;修回日期:2016-04-29)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on different wet compress time on skin lesion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eczema

Chen Xiaoxia,Wang Yi,Pu Xiaoying,et al

(Sichuan People’s Hospital,Sichuan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Sichuan 610072 China)

猜你喜欢

皮损疗效
129例湿疹患者皮损部位细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
止眩汤改良方治疗痰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冷喷联合湿敷甘芩液治疗日晒疮的短期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脐灸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疗效
面部皮损的组织病理对其美容治疗及效果的影响研究
寻常型鱼鳞病患者皮损中间丝聚合蛋白及其基因的改变
面部肉芽肿1例并文献复习
破裂腹主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术与开放手术疗效比较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