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造业升级转型模式、路径与管理变革*
——基于信息技术与运作管理的探讨

2016-08-09陈志祥迟家昱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制造企业互联网信息技术

陈志祥, 迟家昱



制造业升级转型模式、路径与管理变革*
——基于信息技术与运作管理的探讨

陈志祥, 迟家昱

摘要: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与环境压力增加,为了提升竞争力,从低端向高端价值链转型升级成为我国制造企业的一个必然选择。区别于以往理论界从企业资源观与市场竞争优势的角度探讨转型升级的问题,从一个新的视角——信息技术驱动与促进作用下探讨制造业转型升级模式、路径选择以及信息技术环境和管理变革问题,提出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与企业升级转型能力关系模型和基于信息技术驱动与促进作用下双循环升级与转型模式,并对新型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环境下我国制造企业的运作流程再造、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支撑环境和应用模式进行讨论。

关键词:制造企业; 产业升级与转型; 信息技术; 互联网; 管理变革; 运作管理

一、背景与问题提出

最近几年,我国制造业劳动力短缺、产品技术含量低且缺乏竞争力的问题引起业界、学者和政府的关注。由此,理论界与实业界纷纷提出我国制造业需要通过转型升级来摆脱这种依赖资源和低水平竞争的企业生态环境,从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转型升级” 成为政府公文、学界研究和媒体报道中的热门词汇,被认为是中国制造业谋求未来发展,提升竞争力的一条选择路径。与此同时,最近十年,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并带来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革命性变化,中国制造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如何搭上这个信息技术快车,用新的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来改造传统制造企业,实现基于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制造业升级与转型,就成为国内学者和企业界广泛关注的话题。

自从20世纪70年代提出计算机集成制造概念,信息技术就不断在制造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制造资源计划MRPII和80年代末的企业资源计划ERP,到90年代的供应链管理SCM和客户关系管理 CRM、制造执行系统MES,信息技术一直在推动制造业管理技术变革和生产率提升。近年来,新的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再次引领制造业生产力的变革。世界各国都在利用这一场新的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革命推动本国制造业的再造和升级。美国、日本和德国都在大力推动“再制造,再工业化”战略,把制造业作为国家竞争战略来看待。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了“再工业化”和“重振美国制造业”战略,德国提出了“工业4.0”制造业战略。面对这些发达国家新的制造战略,我国政府在2015年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明确到2025年,把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使我国从制造大国转为制造强国。

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就是一场信息技术推动下技术与管理的变革。在当今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离开信息技术的制造业升级几乎无法实现。全球化战略的实现需要互联网技术的支持,高端制造业的智能生产线和智能物流系统的建立等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在这种新信息技术环境下,传统制造企业可以利用新的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提升未来发展的格局和档次,向中高端转型升级。这是一种信息技术驱动与促进作用下的产业转型与升级战略。虽然以往理论界对企业升级转型进行了不少研究,但较多是从资源观与市场竞争优势角度探讨这个问题,缺乏对基于信息技术的产业升级问题的研究,忽略了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驱动作用。本文从新信息技术驱动与促进作用探讨制造业转型升级问题,探讨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与企业升级转型能力的关系,基于信息技术驱动与促进作用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模式与路径,新型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环境下我国制造企业的运作流程再造、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支撑环境和应用模式等问题。本文提出的观点与策略,对企业升级与转型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国内外学者对信息技术与产业升级的关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归纳国内外学者对信息技术与产业升级及转型的关系研究动态。

(一)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变革与运作管理创新影响研究

IT对于管理变革和运作管理创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生产率的改善,另一个是企业与供应链流程的管理创新。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PR)曾被西方公认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的一场新的企业管理革命,是由Hammer (1990)率先提出的[1]。Hammer 和 Champy (1993)合著了《公司再造——管理革命的宣言》,掀起了美国的大小公司再造业务流程的热潮, 提高了企业的绩效[2]。流程再造的背景就是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Hammer (2010)采用更加温和的业务流程管理(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BPM)分析IT对于管理的作用[3]。Subramani (2004)关注IT提升企业交流、协同和治理商务的交互行为,这种企业间的关系治理能力的发展将通过相关企业的某种方式,促进信任和信赖[4]。在信息技术支持企业管理的各种应用中,企业资源计划ERP是最为广泛应用的信息技术。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学术界广泛研究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成功影响因素及其对改善运作和企业绩效的作用等。 比如,Kelle 和Akbulut (2005)[5]研究了ERP 对供应链信息共享、企业合作与成本控制的作用。 Olson et al, (2013)[6]通过全球制造研究团队,收集17个国家700多份研究问卷,探讨了ERP在制造企业的应用功能和对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应用。Huang 和 Handfield (2015)[7]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应用ERP企业对供应管理的绩效好于没有应用ERP的企业。供应链管理概念的出现是最近20年来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管理变革,信息技术是供应链集成和运作的基础,因而也成为信息管理和运作管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陈志祥(2005)[8]认为电子化(信息化)是供应链管理发展的一个主旋律,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支持作用,使供应链合理的各种思想与理论得到实现。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探讨有关信息技术对供应链的影响。比如, Li et al. (2009)[9]研究了IT对供应链集成与绩效的应用,类似地, Angle (2009)[10]研究了IT基础集成对供应链流程集成的影响。最近几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云计算成为热点,基于云计算,中国工程院士李伯虎等人(2010)[11]提出了云制造概念。探讨云计算制造与供应链管理问题也得到学术界的响应(张雅静等,2013)[12]。云服务下供应链能更加及时地响应顾客的需求,供应链伙伴能更加高效地展开协作。物联网技术IOT (Internet of Things)等新型信息技术最近几年在制造企业运作与供应链管理中得到应用,提升了企业生产率和管理效率。Caputo et al. (2016)[13]探讨了物联网技术在制造企业的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中的作用。Giudice (2016)[14]探讨了物联网技术在流程管理中的应用,认为从流程管理的角度,物联网技术应用的价值创造和技术重振是影响其在企业应用的关键因素。

(二)IT和互联网技术对传统产业升级影响研究

早在1990年代,Venkatraman[15]就总结了IT引导企业转型的5个层次:局部应用、内部集成、业务流程重新设计、经营网络重新设计和经营范围重新设计。最近十多年来,信息技术的进步加速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过程,并使传统产业再次崛起,促进了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金志奇,2005)[16]。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应用的爆发性增长,全要素数字化、全主体互联化、全时在线化的进程进一步加速,解构了原有的价值链条和产业格局,引发各产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产生出与传统工业时代完全不同的分工协作方式、产业链关系、消费与生产关系等,创造全新的产业生态和经济模式(何军,2015)[17]。段军山和余点点(2013)利用中国68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面板计量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互联网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互联网的投入能显著提高霍夫曼比率,促进产业升级,同时产业结构优化也能带动互联网发展,互联网的外部扩散效应以及对经济的拉动辐射效应比较明显[18]。

申晓峥(2011)对各产业在电子商务影响下的产业发展思路进行了研究,指出电子商务对各个产业内的组织结构、生产方式、管理模式、技术水平、生产效率等都有较大的影响[19]。Rai,Patnayakuni和Seth (2006)研究发现,整合IT基础设施能使企业发展更高层次的供应链整合力,而供应链合力的提升对企业的财务绩效、市场绩效和运作绩效的获取均发挥了积极作用[20]。卞保武(2008)认为,面向电子商务的产业集群信息化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方向,电子商务可以扩大产业集群规模,有助于产业集群进行创新活动以及降低网络成本[21]。毛园芳(2010)从电子商务为产业集群提升竞争优势角度出发,认为电子商务有助于产业集群扩大市场容量,快速响应市场,整合区域资源,促进知识在集群内的溢出与传播,提升集群企业协作水平与竞争强度[22]。贺剑颖等(2014)运用SWOT方法分析探讨了电子商务对传统产业集群的影响[23]。Steinfield和Scupola(2006)研究了产业集群中企业如何从应用电子商务平台中获益,通过对丹麦和瑞典的一个成功的产业集群——医药谷进行案例分析,发现产业集群中的小企业仅仅使用了用于展示公司信息的静态网站,就可以依赖集群“品牌”与遥远的陌生客户进行交易[24]。

(三)IT和互联网技术驱动传统产业升级模式和路径研究

毛蕴诗和蓝定(2006)对于以IT为代表的技术进步,在行业边界模糊形成的机制进行了分析[25]。张曙(2014)认为我国制造企业应充分利用已经具有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采取从上而下的方式一步步地推进工业4.0的实现:第一步应借助网站进行产品营销;第二步把产品开发和服务从离线逐步转向在线,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加强生产者和使用者的联系;第三步是传统制造企业的数字化改造,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自动化和绿色化工厂[26]。肖静华等(2015)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传统企业在利用电子商务进行供应链转型时存在重构式和渐进式两种战略更新模式:重构式转型主要通过资源获取形成能力重构,再通过能力重构实现供应链战略更新;渐进式转型主要通过资源整合实现能力拓展,再通过能力拓展实现供应链战略更新[27]。唐光海(2015)认为基于互联网思维,制造业产业升级路径主要有三种形式:生产扩大化、生产虚拟化和互联网定制化[28]。何军(2015)提出互联网助力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让用户成为中心,让组织成为平台,让数据更有价值,让产业开始跨界[29]。

综合上述文献研究,我们发现,目前国内外对产业升级转型中的信息技术作用、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等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基本上从宏观层面、从资源观与市场竞争优势的角度探讨产业升级转型,信息技术在转型升级中只是一个辅助工具与手段,缺乏从运作战略与运作管理及信息技术应用策略层面探讨基于信息技术的产业升级与转型问题;并且多数文献基本上单纯从信息技术的促进作用去研究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作用,缺乏从信息技术驱动与促进两方面进行研究。本文更加全面地探讨信息技术驱动与促进作用下制造企业升级转型的策略与方法,是对现有产业转型升级理论的补充与完善。

三、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与企业转型升级能力关系

要研究信息技术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与促进作用,我们首先需要对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企业转型升级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理清它们的关系,为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产业转型升级模式与路径提供依据。信息技术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是通过信息技术效能作为中介发挥的,为此,我们构造了一个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因果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与企业升级转型能力关系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我们把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划分为五个等级,按照应用水平从低级到高级的上升过程分别是:内部局部信息化、企业整体信息化、供应链信息集成与互联、互联网+信息技术、网络化全球智能制造系统。

信息技术效能划分为三个等级:企业内部信息共享、供应链信息共享、供应链与顾客信息共享。现有的国内外研究中,人们对信息技术的效能只考虑企业内部与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问题,缺乏对供应链与顾客信息共享的研究。因为在传统的企业信息系统结构中,其思维观点是把企业和供应链合作伙伴作为创造价值的主体,供应链集成观点,就是从内部向供应链集成的过程。本文站在一个新高度看待价值创造过程,基于顾客驱动的价值创造,价值链是双向的——正向的价值链(从供应商到顾客)和反向的价值链(从顾客到供应商),从而提出新的企业集成观点,就是在互联网+环境下,顾客成为驱动企业经营的一个源泉,提出信息技术效能第三层次,就是供应链和顾客信息共享。

基于信息技术效能,我们把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划分为四个等级:管理效率与生产率提升能力、管理模式升级能力、产品与技术创新能力、跨产业延伸与融合能力。前面三种能力(管理效率与生产率提升、管理模式升级能力和产品与技术创新能力)都是基于企业内部运作管理绩效的能力,是流程到产品的功能性绩效提升能力,但是价值链结构没有改变,而第四层次的能力(跨产业延伸与融合能力)反映的则是企业价值链的变革能力。

四、基于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产业升级模式与路径选择

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新的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有重要的驱动和推动作用。本节探讨基于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产业升级模式与路径选择,根据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和层次特征,提出了制造企业的升级模式与路径选择策略,为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决策参考。

(一)基于信息技术的制造企业升级与转型模式选择

有关产业升级与转型,国内外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比如,Gereffi(1999) 提出升级的四个层次:内部升级、企业之间的升级、国家内部升级与国际间的升级[29]。Humphrey和Schmitz(2000,2002)从价值链的角度,提出升级的四种模式:(1) 流程升级(process upgrading)。即通过对生产体系进行重组, 提升投入转化产出效率, 从而实现流程升级。(2)产品升级(product upgrading)。推出新产品或改进老产品, 增加产品的附加值。(3)功能升级(functional upgrading)。获取新功能或放弃现存功能, 比如从生产环节向设计和营销等利润丰厚的环节跨越。从OEM到ODM再到OBM的转换常常被视为功能升级的路线。(4)跨产业升级(inter-sector upgrading)[30,31]。毛蕴诗、汪建成(2006)提出五种基于产品的升级路径[32]。毛蕴诗、吴瑶(2009)考虑企业升级的增量和存量因素, 提出企业升级的衡量标准, 并形成企业升级路径的系统分析框架[33]。毛蕴诗、温思雅(2014)运用案例分析,对渐进式升级的特征效果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34]。

与以往的研究观点不同,站在信息技术角度,根据信息技术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对企业升级具有驱动与促进的双重作用。基于这种理念,我们提出了一个关于信息技术驱动与促进作用下的双循环升级与转型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信息技术驱动与促进作用下双循环升级与转型模式

在这个模型中,信息技术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构成两个层次的两个循环。第一个层次的循环是信息技术促进作用下的循环。该循环在信息技术促进下,产业升级包括从流程能力升级到功能与产业升级四个不断上升的循环过程。第二个层次的循环是信息技术本身升级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信息技术应用升级),即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技术,然后在该循环中,信息技术驱动制造业沿着从制造向服务延伸到向制造与服务融合,直到向服务驱动型制造不断递进的循环上升过程进行转型升级。

在这个双循环模型中,根据企业转型升级的特点,可以进一步区别不同的转型升级模式:渐进式与突变式转型升级、主动与被动转型升级。

1.渐进式与现突变式升级转型

渐进式升级转型是逐渐进行的,企业的业务变化不大,它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企业的生产率与管理效率,从而实现产业的升级,即从低端向高端的升级,比如促进循环中从流程能力升级到功能与产业升级的过程,驱动循环中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到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变化。而突变式升级转型的企业从经营战略到业务模式都有比较大的变化,从促进作用循环向驱动作用循环的变化是一种突变。

2.主动升级与被动升级转型

主动式升级是基于企业内部战略需要的产业主动升级。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在升级转型中起到一个促进的作用,而产业的被动升级转型则是在外部的压力下实现的。比如互联网技术、工业4.0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出现以后,企业面临新信息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制造企业需要实现互联网+的商业模式转型,因此企业的升级转型是在信息技术的驱动下被迫转型,信息技术就起到了驱动的作用。

商业模式创新下的信息驱动升级是一种突破传统的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企业运作的辅助功能的思维,把商业模式创新视为以IT为动力的变革,是突破性的产业升级转型模式。

商业模式创新是互联网+技术环境下的热词。Timmers (1998)对商业模式概念进行了系统定义[35],认为商业模式可以作为由产品、服务和信息构成的有机系统, 是一个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框架, 其基本要素包括产品、服务、信息、商业参与者、价值以及收入来源等。其中,信息的关键作用从一开始就得到重视。Morris, Schindehutte,和 Allen (2005)在考察众多商业模式定义的基础上提出的定义较有代表性[36]。他们认为商业模式旨在说明企业如何对战略方向、运营结构和经济逻辑等一系列具有内部关联性的变量进行定位和整合, 以便在特定的市场上建立竞争优势。Amit 和 Zott (2001)认为商业模式应作为一种整合多种企业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的全新分析单元, 对商业模式在企业价值创造的每个环节发生的作用进行了讨论,并基于电子商务市场, 考虑参与者之间的交易关系, 开辟了全新的商业模式研究视角[37]。

在互联网+技术环境下,制造企业的商业模式与传统的商业模式有本质的不同。比如传统的制造企业商业模式是从制造到营销,而互联网+技术环境下商业模式是从营销到制造。这种变化体现了两种制造商业运作模式的差异,比如传统制造商业模式下企业运作的对象是产品,物料流管理为管理核心,而互联网+技术商业模式下企业运作的对象是顾客,因此订单流管理成为管理的核心。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制造企业升级转型路径选择

关于企业升级的路径选择,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观点。Humphrey 和 Schmitz (2000,2002)根据企业升级的对象区分了流程升级、功能升级和跨产业升级[30,31]。国内学者,如毛蕴诗、汪建成、吴瑶等人(2006,2009)都对制造业的升级路径选择进行过讨论,提出了不同的升级路径[32,33]。但是,这些研究文献对产业升级路径的观点,都是基于企业战略与组织视角的思考,没有从信息技术驱动或者促进作用机制去探讨。另一方面,有的从事信息技术研究的学者和企业管理者,站在信息技术的角度也发表了一些关于产业升级路径的论文。比如谢正义(2010)以江苏为例,从信息化在产业升级中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两方面,探讨信息化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其实证研究显示:江苏信息化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显著,电子信息产业对制造业升级的带动作用强,电子信息产业中间投入率越高就越能促进制造业升级[38]。唐光海(2015)认为基于互联网思维,制造业产业升级路径主要有三种形式:生产扩大化、生产虚拟化和互联网定制化[28]。但是,这些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升级路径的论述与分析,都是浅层次的论述与讨论,缺乏系统与深度的研究,更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与实证建议,因此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的产业升级转型是适应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大环境所需要的。

根据本文提出的信息技术驱动与促进作用下的产业升级转型双循环模型,站在信息技术的视角来研究升级路径问题,我们把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也区分为不同路径——基于互联网+商务模式创新的升级路径和基于传统信息技术促进作用下的管理效率提升路径两大类型,而每种类型下具体细分出更多的类型。

1.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创新的突破性转型路径

基于互联网+商务模式创新的突破性转型路径,主要是产业价值链与供应链的结构重构,实现资源跨行业、跨区域与国界的资源配置,这些路径包括:

(1)本土互联网+产业集群化:利用互联网加入本土供应链分工体系,本土资源有效利用,成本控制是该商业模式的价值主张。

(2)跨国互联网+虚拟制造链:利用互联网加入全球供应链分工体系,作为全球价值链的一部分参与全球资源的分工协作,品牌经营与提高核心竞争力是该商业模式的价值主张。

(3)互联网+制造+服务延伸:利用互联网进行业务服务化延伸,在制造产品并销售产品的同时提供技术服务,如IBM等,实现以产品价值为主向产品+服务附加值延伸的价值主张转变。

(4)互联网+制造与服务融合:利用互联网进行制造与服务融合的混合商业模式,利用自主品牌优势开展关联服务(如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从纯粹制造向品牌经营和顾客服务为导向的商业模式转变。

(5)互联网+服务型制造:利用互联网实现顾客参与、即时定制的服务驱动的服务型制造商业模式,实现顾客价值持久化是该商业模式的核心价值主张。

2.基于传统信息技术促进作用下的管理效率生产率提升路径

基于传统信息技术促进作用下的产业升级是内部生产效率与管理效能的提升,包括产品等级的升级、流程能力与管理效率提升、管理模式升级等路径。

(1)流程能力与管理效率提升:提升业务流程的管理效率与生产率,比如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制造执行系统MES、智能生产系统、智能物流系统等应用。

(2)制造产品档次升级:低端产品与低端市场升级为高端产品与高端市场,包括顾客参与性产品开发,比如苹果手机的升级、高露洁的牙膏产品升级等等。

(3)制造管理模式升级:从低效率落后管理模式升级为高效率先进管理模式,比如敏捷制造、精益生产。

(4)功能与产业转型:从低技术资源消耗型企业升级为高技术创新型企业,从生产型转为技术创新型(从OEM 到ODM到OBM)。

对于不同的产业升级转型路径,信息技术都有相应的驱动与促进作用。比如,制造产品升级的路径主要通过产品创新策略实现,产品创新需要一个创新协同环境,包括工程师协同环境、企业与顾客协同创新环境,这样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就为这种协同创新创建一个很好的环境。其他的升级转型路径,如管理模式升级、功能与产业转型等,都需要相应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与配合。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把基于信息技术的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演化过程用一个三维结构模型表示,如图3所示。

在这个模型中,横坐标X是升级路径,Y 坐标是关于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作用类型, Z坐标是关于企业价值主张。我们认为,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企业价值主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即随着产业的升级,企业价值主张首先是最低级的资源有效利用,到第二阶段的管理模式创新,再到第三阶段的价值链重构,最后是最高级别的商业模式创新。两条升级路径分别在信息技术的两个层次作用下进行,即促进作用下的主动升级和驱动作用下的被动升级路径。

图3 基于信息技术的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演化三维模型

五、我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信息技术支撑环境与管理变革

根据前面基于信息技术的产业升级与转型模式及路径选择,我们接下来讨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信息技术支撑环境和管理变革问题,探讨支持产业升级转型的信息技术支撑环境与管理变革措施。

(一)基于产业升级转型的企业业务流程与供应链管理转变

产业升级需要相应的企业业务流程、供应链系统和管理变革,比如,在组织系统中,传统的刚性层级组织需要向开放型动态组织转变,封闭的孤岛生产系统需要向柔性生产制造管理系统转变,本土供应链需要向全球供应链系统结构转变等。

1.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策略与实现策略

正如在上世纪90年代初因特网出现导致业务流程再造BPR浪潮席卷全球一样,互联网+商业模式出现以后,企业业务流程与传统的业务流程不同,也必将引发一场新的企业流程再造浪潮。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业务流程将出现与传统业务流程不一样的特征,未来的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业务流程有如下几点特点:

(1)个性化用户驱动。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网上定义产品需求,企业根据用户要求确定生产,快速交货。这是一种用户驱动的即时顾客定制策略。

(2)无边界开放管理。在移动互联网技术与云服务环境下,企业管理者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实时沟通联系,实现无边界开放管理。

(3)云端制实时协同。云服务提供了一种实时的信息交互环境,因此,企业业务人员可以即时地进行业务协同工作。

(4)大数据智能决策。在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支持下,企业决策可以利用数据挖掘等智能化决策工具进行辅助决策,提高决策的可靠性与有效性。

在这些新的业务流程特征下,传统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刚性的、封闭的、缺乏时效性的、决策精确性低的问题将得到改善。为了实现以上新的业务流程的要求,需要对现有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实现这种新的流程功能,需要应用新的信息技术,包括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同时,流程再造需要和商业模式的转变结合起来,不同的商业模式,其业务流程具有不同的特点与信息技术要求。最后,在互联网+环境下顾客在制造流程中的参与度(如参与产品设计)比较高。在新的互联网+环境,要利用互联网的云端实时协同的信息传递优势,组建快速响应顾客需求的即时顾客化定制这一先进的制造模式,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社会资源共享能力,实现全面顾客参与的个性化定制生产(陈荣秋,2008)[39]。

2.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供应链系统调整与管理转变

在互联网+时代,我国制造企业供应链系统需要做相应的调整和管理变革,实现供应链的结构优化,提升效率,从而提升供应链市场响应市场性和增加供应链的竞争力(马士华,林勇,陈志祥,2000)[40]。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未来的供应链系统将具有如下特点:

(1)全球化。中国制造业要参与到全球化供应链的分工与合作网络中,利用全球资源进行生产与销售,解决劳动力短缺和市场不足问题,走出去进行国际合作,建立全球化的供应链系统。

(2)绿色化。“中国制造2025”强调把绿色化作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战略,构建绿色化、环保型可持续供应链,减少环境污染与对资源的过度利用。

(3)智能化。充分利用先进的智能技术,进行智能化协同,通过智能技术把供应链各伙伴链接起来,如物联网技术、云平台技术等,实时监控跟踪物料与产品在供应链的流动与库存状态。

(4)社会化。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开放性,社会资源的分工协作更加方便,供应链系统资源的构成也越来越多由开放性的社会化资源构成,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产业集群等各种社会化资源的网络化快速重组和资源共享能力,形成专业化分工明确的社会化供应链[42]。

根据这些特点要求,我们用图4 描述在大数据、云服务互联网技术环境下供应链的运作策略。在互联网环境下,供应链的各种运作优化策略,比如同步信息共享、协同精确预测、个性化需求响应、社会化供应链物流、全球化生产网的组成等都可以在云服务平台上快速完成。由于信息共享度与信息同步性增加,牛鞭效应可以大大减少,供应链效率得以大大提高。

图4 基于大数据与云服务环境下的供应链运作策略

(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信息支撑环境与应用模式

基于信息技术的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撑,同时不同的升级模式与路径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也不同,因此我们需要探讨有关信息技术支撑环境和应用模式问题,为企业实施转型升级保驾护航。目前学术界与业界都在讨论如何借鉴德国工业4.0技术,结合中国制造2025战略需求实施中国版的工业4.0。“工业4.0”主要分为三大主题[41]:一是“智能工厂”,包括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三是“智能物流”,主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网,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而需求方则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得到物流支持。从工业4.0的基本结构可以看出,实施基于信息技术的制造业升级,需要两个大领域的信息技术支撑:一个是制造过程,另一个是供应链物流过程。因此,基于这种思想,我们探讨在产业升级不同路径中智能制造与智能供应链的信息支撑环境与应用模式问题。

第一, 根据产业升级的不同商业模式选择信息技术支持环境。在制造企业升级转型中,新型商务模式离不开信息技术支撑。比如,基于产品档次升级的路径,信息技术支撑包括并行工程、协同开发环境、远程通讯与协议等。基于管理模式升级的路径,在传统的单一企业的孤独型制造向云制造、网络化制造等先进管理模式转型的过程中,敏捷供应链系统和在线客户需求服务系统等信息技术与供应链及企业流程等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在制造技术升级路径中,需要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在商务模式转型路径中,如互联网+电子商务、制造与服务融合的转型,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系统需要更多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撑。

第二,根据产业升级不同的应用要求,分阶段分领域选择信息技术应用模式。在产业升级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了制造与供应链的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提高的要求,分阶段分领域实施,也就是体现一种阶梯式进步过程,是一种分级进步模式。根据制造业升级转型制造与供应链系统的要求,我们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有三种模式:基于提高管理效率与信息共享能力的集成应用模式、基于技术创新和协同产品开发平台建设的应用模式和基于提高制造过程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的应用模式。

1.基于提高管理效率与信息共享能力的集成应用模式

过去30多年来,我国制造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提高管理效率,比如制造资源计划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MRPII/ERP、供应链管理系统SCM、供应商管理库存系统VMI、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等。这些系统的集成应用,提高了制造企业的管理效率。这些应用都是基于一种信息集成的思想。这种集成是从内部到外部的集成过程,即:(1)企业内部局部集成;(2)企业内部整体集成;(3)供应链范围集成;(4)供应链与顾客集成。对于前两种集成应用,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能够做到,但是第三、第四种集成,目前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实现。这种集成需要应用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云技术等。这是我国企业未来升级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集成问题。另外,即使第二层次集成应用在管理决策的智能方面也没有实现,需要把决策智能技术,比如大数据挖掘技术、群决策支持等应用系统集成到企业信息系统中,以提高决策智能水平。

2.基于技术创新与协同产品开发平台建设的应用模式

除了提高管理效率方面的应用集成模式,当企业升级到较高端制造业,并以技术创新为价值主张的时候,信息技术的作用就不仅仅是提高管理效率,而是提高创新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以获得第二种应用模式。这种信息技术应用包括:知识管理系统、集成开发平台、远程会议系统、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协同开发环境等。这种协同创新平台,不仅仅在企业内部获得信息支持,同时也需要支持跨企业的协同支持,比如为了支持汽车、电子等行业的供应商早期参与产品开发,西门子公司为供应商提供了一个系统平台teamcenter。Teamcenter为供应商参与产品开发提供了四种集成模式:嵌入式(供应商直接在制造商的teamcenter工作)、同步式(供应商在自己平台工作,以客户端形式参与制造商业务流程)、异步自助式(在供应商端参与制造商的业务流程和数据交互)和异步赞成式(提供标准零件,提高公文格式的数据交互但不参与产品开发)。

3.基于提高制造过程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的应用模式

在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提升制造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供保障,因此,要实现产品档次升级和提升制造能力,必须有制造过程的自动化与智能技术作为支持。第三种应用模式就是基于提高制造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的应用模式。

为了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目前一些制造企业在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的时候,把所谓的机器人换人当成“救命稻草”,然而,仅仅用机器人代替工人,并不能真正提高制造业的制造水平,而需要系统地规划工厂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改造。为此,需要把智能产品(产品建立唯一的标志,以便采用物联网与识别技术,比如RFID进行产品生产进度与质量控制)、智能设备(包括运行智能的机器人)和相应的制造过程自动化管理系统,比如制造执行系统MES、现场生产数据采集系统、分布式车间控制系统等链接成一个整体。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劳动力富余程度不同,制造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的建立,也需要根据不同企业的产品特点和区域产业发展特点进行。比如广东地区由于劳动力成本高,纺织服装业提高自动化水平更有利于解决劳动力问题,但是对新疆这种需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省区,并不一定需要把纺织服装工厂都改造成高自动化智能化的工厂。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对制造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采用不同的策略。

六、结论

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是目前我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大力推动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国家竞争力。本文从理论分析角度,着眼于信息技术驱动与促进作用下的产业升级新视角,探讨制造业转型升级模式、路径选择以及信息技术环境和管理变革问题,构建了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与企业升级转型能力关系模型,明确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信息技术效能和产业升级能力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基于信息技术驱动与促进作用下双循环升级转型模式,从企业价值主张、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路径选择三个角度构建升级路径演变的三维模型;对新型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环境下我国制造企业的运作流程再造、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支撑环境和应用模式进行讨论,提出了基于产业升级的三种信息技术应用模式。

本文是从理论角度对基于信息技术的产业升级问题进行研究,所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和提出的许多思想对企业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我国产业升级理论研究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为了进一步完善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我们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将进行案例调研和广泛的企业调查,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和修订本文提出的模型,使本文的理论观点和模型更加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Hammer, M. Reengineering work: don’t automate, obliterat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68(4): 104—112.

[2]Hammer, M., & Champy, J.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A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 Harper Business, New York. 1993.

[3]Hammer, M. What is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Handbook on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1: 3—16: Springer. 2010.

[4]Subramani, M. How do suppliers benefit fro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e in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s?MIS Quarterly: 2004, 28(1): 45—73.

[5] Kelle, P. , Akbulut, A., The role of ERP tools in supply chain information sharing, cooperation and cost optimiz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5, 93—94, 41—52.

[6] Olson, D. L., Chae, B.K., Sheu,C. Relative impact of different ERP forms on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s: an exploartoy analysis of a global manufacturing suve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13, 5(5), 1520—1534.

[7] Huang, Y-Y., Handfield, R.B. Measuring the benfits of ERP on supply maturity model: a "big data" metho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15, 35(1), 2—25.

[8] 陈志祥.电子化供应链管理的国际动态与述评 . 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3):1—5.

[9] Li, G., Yang, H., Sun L., Sohal, A.S., The impact of IT implementation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and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Jouran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9, 120, 125—138.

[10]Angles, R. Anticipated IT infrasstrure and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capabilities for RFID and their associated depoloyment outcom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9, 29: 219—231.

[11]李伯虎, 张霖, 王时龙等. 云制造 面向服务的网络化制造新模式.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0, 16( 1) : 1—7, 16.

[12]张雅静,林国龙,姚锦元.云供应链的指标评价设计与影响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3, 35(6), 903—906.

[13]Gaputo,A., Marzi, G., Pellegrini, M.M.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 manufacturing process innovation.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Journal, 2016, 22(2), 383—402.

[14]Giudice, M.D. Discovering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within the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Journal, 2016, 22(2), 263—270.

[15]Venkatraman, V. 'IT-induced business reconfiguration', in The Corporation of the 1990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 Transformation, edited by M. Scott Morton, New Yo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122—158.

[16]金志奇. 试论信息技术对产业结构变动与升级的作用. 现代财经,2005, 25(7): 74—77.

[17]何军. 互联网化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信息化建设, 2015, (1): 60—62.

[18]段军山, 余点点. 互联网发展、教育投入与产业升级——基于中国68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产经评论, 2013, (5):5—15.

[19]申晓峥. 电子商务对中国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 现代商业,2011, (3): 194.

[20]Rai, A., Patnayakuni, R., & Seth, N. Firm performance impacts of digitally enabled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capabilities. MIS quarterly, 2006, 30(2): 225—246.

[21]卞保武. 面向电子商务的产业集群信息化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 (22): 95—98.

[22]毛园芳. 电子商务提升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机制案例研究. 经济地理, 2010, 30,(10): 1681—1687.

[23]贺剑颖, 郑卫东. 电子商务提升产业集群竞争能力的SWOT分析研究. 中外企业家, 2014, (5): 6—8.

[24]Steinfield, C., Scupola, A. Explaining ICT Infrastructure and E-Commerce Uses and Benefits in Industrial Clusters Evidence from a Biotech Cluster. Proceedings of the 39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2006.

[25]毛蕴诗, 蓝定. 技术进步与行业边界模糊——企业战略反应与政府相关政策.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46(4): 109—113.

[26]张曙. 中国制造企业如何迈向工业4.0. 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 2014, 43(12): 1—5.

[27]肖静华, 谢康, 吴瑶等. 从面向合作伙伴到面向消费者的供应链转型. 管理世界, 2015, 4:137—154.

[28]唐光海. 互联网思维下制造业产业升级路径与对策研究. 经济观察, 2015, (3): 22—23.

[29]Gereffi, G.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 48(1): 37—70.

[30]Humphrey,J. & Schmitz,H. Governance and Upgrading: Linking Industrial Cluster and Global Value Chain Research. IDS Working Paper 120,Brighton: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0.

[31]Humphrey,J. & Schmitz,H. How Does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fect Upgrading in Industrial Clusters?.Rregional Studies,2002,36,(9): 27—101.

[32]毛蕴诗, 汪建成.基于产品升级的自主创新路径研究.管理世界, 2006, (5):14—20.

[33]毛蕴诗,吴瑶.企业升级路径与分析模式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78—186.

[34]毛蕴诗,温思雅.基于产品功能拓展的企业升级研究.学术研究,2012, (5), 75—82.

[35]Timmers, P.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 Electronic Markets, 1998,8(2): 3—8.

[36]Morris, M., Schindehutte, M., & Allen, T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 toward a unified perspectiv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5,58(6): 726—735.

[37]Amit, R., & Zott, C. 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22(6-7): 493—520.

[38]谢正义.信息化对制造业升级的效应影响的分析——以江苏为例.现代管理科学,2011,(6):35—37.

[39]陈荣秋,胡蓓.即时顾客化定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0]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41]华海敏主编.全球制造业的颠覆——工业4.0.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42]阿里研究院.互联网+从IT 到DT.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李青果;责任校对:李青果,李冠兰】

*收稿日期:2016—01—3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动因、模式与对策研究”(15AZD003)第三子课题“信息技术驱动与促进作用下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作者简介:陈志祥,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广州 510275);迟家昱,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广州 510275)。

DOI:10.13471/j.cnki.jsysusse.2016.04.018

猜你喜欢

制造企业互联网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基于营改增背景下的制造企业纳税筹划方法分析
浅析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分析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