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2016-08-08薛峰
薛峰
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是指在物理课堂上,教师通过独特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求真求知的活动中,不仅能获取物理知识,知晓自然界的奥秘,而且能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接受丰富的文化价值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品位,塑造有个性魅力的,有生动思想的外在精神风貌.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使学生扩展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而且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得到理性升华.本文就物理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谈谈笔者的作法.
1小组学习,学会协作
物理学科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因为抽象,难以理解,导致一些学生对物理缺乏学习兴趣.而小组学习法通过分组协作恰能打破学习压力沉重的氛围,迎合学生爱动,喜欢交流的天性,点燃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测量液体的密度》一节时,笔者将采用小组学习法,通常提前一周将学生分组(分组原则:四人一组,两个男生两个女生,性格活泼开朗的和内向的,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学生搭配),小组内自行分配角色(组长,记录员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理解团队中每个人的优缺点,分配他们实验任务:测量浓盐水的密度.小组需自行收集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实验目的,实验步骤,数据收集,结论总结),这样能促进小组合理分工,各抒己见,做好交流,还需提前做好相关知识的复习,如天平测物体质量的方法.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各有分工,有的组员测出浓盐水的质量,有的组员测出浓盐水的体积,有的成员收集测量数据并计算其密度,最后一个组员记录测量过程的难点和遇到的问题.为了促进组员动手动脑,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实验的乐趣,笔者要求小组重复测量四次,但角色发生变化,让每个组员都有机会去操作,去测量,去记录,去发现问题.实验结束后,要求小组写一份实验方案.课堂上的合理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将选出优秀的方案进行集体评价和个人评价,也会让其他小组借鉴和吸收做的好的地方.
通过科学的小组学习法有利于学生在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增强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和深刻性,更为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善于猜想的潜能,在实际操作中证明猜想,在实验中体验思想的形成过程,在犯错中得到新的认识.
2链接生活,强化应用
生活是人生的最好导师,我们所学到的一切最终都是应用于生活.物理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我们的自然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世界既然这样,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物理趣味,在生活中应用物理知识是广大物理教师所关注的.
例如,在讲解热胀冷缩原理和沸点的相关知识时,笔者将运用这样一种模式:就生活常见现象提问——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联系生活合理作答——常识拓展和理论升华.吃饭让人很享受,在探讨美食中发问:为什么水煮饺子成白色,而油炸饺子却成黄色呢?这是个简单的常识问题,但很少有人能用物理知识去解释它,因为不知道,所以激起了他们想寻根问底的兴趣,笔者则一步一步加以引导,首先在煮和炸的过程中,会看到有气在上升,这是一种液化现象,也会看到水和油似在翻滚,那其实是一种汽化现象.在达到一定温度后就会沸腾,此时沸腾的温度就叫做沸点.水和油的浓度显然不同,那么沸腾时的温度也必定不同,故沸点也不同.最后进行理论升华:不同液体的沸点会不同;一般来说,浓度越高,沸点越高等.鸡蛋是早餐中必不可少的,也很受人们的欢迎.通过吃早餐的话题提问:滚烫的熟鸡蛋为什么放入冷水中更易剥壳呢?这个问题学生很乐于接受,也会很感兴趣,更想知道为什么.学生探讨,各抒己见,你一言我一语便可能轻松地找到答案.笔者再从吃的过程入手,吃鸡蛋要剥壳,冷水的温度低,热鸡蛋温度高,遇冷会收缩,蛋壳和蛋肉就会有一丝脱离,所以剥壳其实运用了热胀冷缩的物理原理.
这种生活式的知识引导使学生更多地从生活中感受物理的精彩和魅力,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谈就像是在聊聊生活充满乐趣,在轻松的环境中把物理知识理解得明明白白.
3注重实验,引导质疑
物理学科不像语文那样可以有多种理解,它很严谨,很注重通过实验得出真知,所以学生学习物理时要特别注重理论和实验相结合.尽管真理是绝对的,但也只是在特定的时期里,所以作为一名学习者,不要一味地崇拜书本,相信权威,恰好相反,要有自己的看法,要敢于指出老师在授课中所犯的错.
例如,笔者在讲解《影响压强的因素》的知识点时,先引入故事情境,然后带领学生做实验,最后总结知识点.学习历史的同学,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都不会很陌生,尤其是长征的胜利更是激动人心.谁都知道长征中有深深的雪地,遍布的荒野沼泽,那请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吗?如果告诉你们,他们是用一根根扁担滑过雪地的,用仅有的铺板和被子躺过沼泽的,你们相信那些东西真的有用吗?但结果是他们成功了,而且他们的成功来源于现在要学的压强知识.随着故事的结束,笔者会询问学生对刚才所提问题的猜想,如你觉得铺板能减小压强吗?接着带领学生做有关压强的实验,促进学生动脑动手.笔者会事先准备一个较大的盛有水的矩形缸,两块不同大小的海绵,两个不同质量的正方形木块.笔者选出每组的学生代表上讲台,然后指导他们做实验:将一块海绵放入缸中,然后将两个正方形木块先后放在海绵上(先后将两块不同的海绵放入缸中,然后选择其中一个正方形木块放在海绵上),重复做三次,依次记好海绵潜入水中的深度.实验完成后,学生要联系自己的猜想说出实验心得和结果.接着笔者联系实验讲解影响压强的两个因素及其关系:压力越大,或者受力面积越小,都会增大压强.
用故事情境导入实验的授课方式对学生很有吸引力,故事提高学生的专注度,引导学生感受物理学家思想理论生动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敢于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敢于向权威说不.
4科技实践,深化创新
在以往的教学中,只能依靠课本传授物理知识,物理课堂变得没有生气.新世纪科技日新月异,所以我们的物理课堂应该是有科技的课堂,有实践的课堂,有创新的课堂.我们应更好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现物理课堂的精彩绝伦.
例如,笔者在讲解《能量守恒定律》时,会充分利用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让课堂充满惊喜.首先,以好莱坞科幻电影为话题活跃课堂气氛,然后让学生尽情享受一部剪辑电影——《橡胶飞车》,并告诉学生注意电影中出现的物理元素,想想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在课堂之前,笔者要做好在电影中剪辑的图片,剪辑的图片既有美学价值,又有物理的科学价值,如橡胶球弹起的分解图片;还要做好合理生动的分析过程.在电影的回味过程中,笔者展示剪辑的图片,让学生发表意见,或者教师提问,如你觉得现实生活中的橡胶球能自行地飞来飞去吗?学生说出想法后,当众给予有弹性的玻璃球进行实验,抛出的玻璃球能回到原位吗?不能,因为图片中橡胶球的自由飞行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即世界上的任何物质都不能自行生成能量或让能量消失.讨论之后学生亲自实践:抛向地面的玻璃球能回到一定的高度,决不能回到原位,为什么?球的下落势能转化为动能,上升时动能转化为势能,为什么回不到原位呢?球的势能在空气中或地面上转化成摩擦力或热能.随着回味的结束,课堂也圆满结束.
通过电影教学法既能利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活灵活现,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又能让学生享受视觉盛宴,感受电影的人文情怀和深刻内涵.
新颖别致的课堂总能给予学生以更多的灵感和新的想法.在接受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要突破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创造层面.更为重要的是,在物理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