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身世悬疑今无解 最是纷扰哥窑瓷

2016-08-08文/金

艺术品鉴证.中国艺术金融 2016年6期
关键词:窑工哥窑传世

文/金 叶

身世悬疑今无解 最是纷扰哥窑瓷

文/金 叶

导 言

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一直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因为从元代开始,人们就只闻其显赫的名声而不见其窑址,只能从文献只言片语的描述中展开遐想……随着近几年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关于哥窑的“疑似”窑址发现得越来越多,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从而让哥窑之谜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1]

[2]

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一直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因为从元代开始,人们就只闻其显赫的名声而不见其窑址,只能从文献只言片语的描述中展开遐想……随着近几年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关于哥窑的“疑似”窑址发现得越来越多,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从而让哥窑之谜显得更加扑朔迷离。于是,人们不禁要问:历史上真有哥窑吗?如果有,它究竟出现在何时?又曾有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听一下各路专家的见解。

正方: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沈岳明—宋代哥窑窑址应在龙泉 故宫传世哥瓷身份可疑

哥窑的窑址应该在浙江龙泉,实际上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都是没有任何争议的。我们在龙泉大窑、溪口、瓦窑路一带的考古发现也证实了这一点——当地出土的黑胎青瓷,紫口铁足,薄胎厚釉带开片,和明清文献中所描述的哥瓷是可以对应上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官哥不分”也应该是对的。

我们坚信哥窑的窑址在浙江龙泉,首先因为所有的文献(除了《遵生八笺》等个别文献以外),只要是讲到哥窑的窑址,都指向龙泉,当地的地方志也有相关记载;第二,龙泉这个地方,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平民百姓,都知道哥窑、弟窑。有那么多人对哥窑耳熟能详的地方,全国找不到第二个;第三,龙泉窑直到现在,只要烧窑之前一定要先祭祀,供奉的对象就是章生一、章生二。另外,龙泉戏班子的传统剧目一直是在演章生一和章生二的故事,其他地方是没有这样的。再说,宋代的龙泉窑融合了南北、官民两大瓷业的工艺成就,是青瓷生产的集大成者,还能排不进“五大名窑”之列?你能说这些事情都是偶然和巧合吗?

现在很令人迷惑的一点是,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做过一些比对测试,发现龙泉哥窑和北京故宫博物院(简称北京故宫)中所藏的传世哥窑标本对不上。但耿宝昌先生说,用来做测试的传世哥窑的样本,是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前从市场上淘回来的一片所谓哥窑瓷器碎片。坦白地讲,我觉得这个标本本身是不是哥窑都很成问题。第一次测试用了它的四分之一,做出来的结果是跟景德镇的比较接近;第二次又用了四分之一,结果比较接近河南地区的瓷器;第三次用了剩下二分之一的部分做测试,又认为应该出自浙江,几次测试结果都不一样。

[3]

[4]

北京故宫里那些被认定为传世哥窑的瓷器,主要是孙瀛洲等老先生当年做的分类,有一些可能根本就没有多少根据,都是凭直观分类的,当时古陶瓷大家陈万里先生就认为这个分类有问题。基于这个理由,我认为以传世哥窑来代表哥窑是不恰当的,至少不能代表哥窑的全部。传世哥窑里相当一部分,可能根本不是宋代的——有可能是后代仿的,而一些可能是宋代哥窑的东西,又被归到官窑里面去了。前年,北京搞过一个官窑的展览,我们几位专家看后一致认为:其中的几件东西,肯定是龙泉烧的,应该列为哥窑,但却被定为官窑了。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所有的文献里面讲到官窑和哥窑的时候,都提到“官哥不分”,元代孔齐的笔记中更是用到了哥窑“绝类古官窑”的描写,我认为是有道理的。但是你看北京故宫等传世哥窑的特征,首先它的烧成温度不是很高,用手指敲,听到的声音不很清脆,是“噗噗”的声音,釉色偏黄,和官窑的特征区别很明显。所以我觉得即便它们是哥窑,也绝不是当年窑工所追求的“正品”。因为如果哥窑和官窑一眼就能分开,那还能叫“官哥不分”吗?

反方: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辉柄——传世哥窑虽取名有误 但是与龙泉哥窑无关

故宫中所藏的所谓“传世哥窑”跟龙泉哥窑一点关系都没有,它们实际上是南宋的修内司官窑,被命名为哥窑完全是一场历史的误会。

1935年,为了参加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举行的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故宫的老专家整理、登记故宫瓷器时,发现了一批浑身布满奇异花纹的瓷器,而宫中从未有过关于它们的任何记录。这让老专家想到了文献中描述过、但从未见过的哥窑。后来老专家就按照明清文献当中记载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之类的标准,将这批瓷器定为哥窑。事实上,这批瓷器是跟皇宫里收藏的汝窑、钧窑一样的官窑。修内司是在南宋时期的一个官署,专门负责建筑、修缮的一个国家机构。它所建立的烧窑点,后人称之为修内司窑,文献中记载,它的地点在浙江凤凰山。

宋代官窑的生产,完全由宫廷控制建立,史料中明确记载:宋代有五大官窑,北宋的汝窑、钧窑、定窑和南宋的郊坛官窑、修内司窑。其中郊坛官窑今天被称为官窑,而修内司窑至今没有出处。虽然有观点认为老虎洞窑就是修内司窑,但我对此并不认同。我认为老虎洞窑实际上仍是郊坛下官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只相隔2.5公里,烧造的东西也差不多。

这个观点我发表在一本叫做《宋代官窑瓷器》的小册子里。杭州下面某个县城的一位张先生看过这本书之后联系我,说我的观点是对的,因为他的爷爷找到了这个修内司官窑的窑址,现在这片窑址是他的祖传产业。他给我看过那里出土的瓷器标本,跟宫里的“传世哥窑”是一模一样的。但这位张先生不愿意公开窑址的具体地点,说要靠这个发了财之后再说。无论如何,这个修内司官窑窑址公诸于世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一旦这个窑址被找到,关于“传世哥窑”、修内司官窑的一切谜团就迎刃而解了。

修内司官窑烧造的时间很短。南宋皇帝赵构刚刚建都杭州那段时间,祭祀用瓷都是来源于修内司官窑,所以这个官窑的造型以炉、瓶居多,大都是和祭神有关的器形,和龙泉哥窑某些大的特征是相似的,比如都有紫口铁足,有开片,但根本不是一回事。龙泉哥窑是民窑,黑胎青瓷,总体来说制作相对粗糙;“传世哥窑”(修内司官窑)首先胎不止黑胎一种,另外烧成温度比较低,严格意义上,就是还没成瓷。表面上看有点油腻的感觉,没有那种贼光,是一种半磨光的效果。它的金丝铁线非常明显,因为是人为做出来的效果,方法就是用草木灰浸,大的缝隙,草木灰渗进去形成黑色,小的缝隙,草木灰渗不进去的,就发黄,形成金丝效果。这点和龙泉民窑也不同,龙泉民窑没有人为做金丝铁线。所以,所谓的“传世哥窑”看上去更加华美。

杭州文保所所长杜正贤——哥窑应创立于元代 窑口在杭州老虎洞

我认为宋朝是没有哥窑的,元朝才有,而元朝的哥窑是仿南宋修内司官窑的产物,它的地点在杭州老虎洞。

宋朝的文献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哥窑”这个字眼,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元人孔齐《静斋至正直记》中的记载:“乙未冬(公元1355年)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就是说他在杭州的市场上买了一个香鼎,是“哥哥洞窑”的。看着挺新,但又觉得像旧的,看到的人很疑惑。正好碰到一个老头儿叫王德翁,他说最近哥哥窑烧得特别像古官窑,得仔细看,好好辨别。而老虎洞遗址的发掘研究,恰好可以和这段关于“哥哥洞窑”最早的记录相印证。老虎洞的宋代层中发掘出来的瓷器属于南宋修内司的官窑,而在它的元代层上,挖掘出土了大量带“八思巴文”的窑具,和传世哥窑相类似。八思巴文专家翻译,窑具上有“章(或张)记”的铭文,这又使人联想到章生一的传说。据此我推断:修内司是南宋政权建立之后的首座官窑,后来等到政权稳定,在郊坛下一带又找到新的适合烧窑的地方,修内司的窑工就跑到那里去烧了。再后来,南宋灭亡,因为老虎洞这个位置不是很重要,南宋官窑当中的一批窑工又跑回到这里烧窑。

其实,这种做法在技术上是不成问题的,因为这些元代窑工他们自己或者他们的祖辈过去就是烧官窑的。但在客观条件上,作为官窑的窑工,拿的是国家的工资,可以不计成本地去生产官府指定的那种瓷器,但元朝的窑工们要考虑到成本问题,烧造瓷器的精细程度会下降,工序也会简化。过去官窑可能要上四五次釉,现在可能就只上个一两次就差不多了。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哥窑跟官窑从外形上很像、有“官哥不分”的说法,但同时它们又确实有一些差别,这些差别同制作过程的精细程度有关,比如哥窑的胎质明显不如官窑的细,官窑的釉比较厚,而哥窑相对来说,胎比较厚,釉比较薄。同样大小的官窑和哥窑,哥窑也会相对更重一些。

元哥窑是属于民窑系的。它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哥窑的品种类型要比官窑丰富,釉色变化大,开片多样,产品的类型五花八门。它的窑址也肯定不止一处,老虎洞可能只是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点,其他地方如龙泉的大窑、溪口一带也可能有窑工在那里烧造。因为元哥窑从最初就是要仿南宋官窑的,所以某种程度上说,哥窑是要比官窑低一个档次的。但它和其他民窑不一样,毕竟是向官窑看齐的产品,所以有它的独特魅力。

关于北京故宫所藏的传世哥窑到底是什么朝代的,说实话我也觉得有些困惑,有些可能确实是南宋在某些地方生产出来的仿造官窑的东西——这个我不敢肯定,因为故宫里的东西我们也不可能拿出来仔细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传世哥窑中,一定有一部分是元哥窑。

[5] [哥窑鱼耳炉]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出发点都没有搞清楚 哥窑问题很难说明白

你问我哥窑在哪里,我觉得这像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一个最基本的概念:什么是哥窑,现在大家都还没有搞清楚。

首先,在宋朝是没有哥窑这个概念的。跟哥窑有关的最早记载是元朝孔齐的《静斋至正直记》中提到过“哥哥洞窑”。文人笔记总是有讹传的成分在其中的。我们现在并没有确实的证据,可以证明这个“哥哥洞窑”就是所谓的哥窑。

真正有关于哥窑、弟窑的记载是在明代才出现的。明代后期,在文人当中出现了一些清玩、清赏类的著作,包括哥窑在内的五大名窑的概念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并被较多提及。也许是因为哥窑里面含有比较多的文房用具,又或者是因为哥窑有较多开片的“缺陷美”暗合了文人的某种美学诉求,哥窑开始被较多关注。但是,究竟宋代有没有哥窑,它的面貌是什么,并没有当时的文献可以相佐证。我们今天对哥窑的认识,最早也就是代表明代后期之后对这种瓷器的认识。并且这种认识,还是一种从收藏出发形成的观念。

其次,我也认为传世哥窑的样本可能是有某些问题的。举个例子,除了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之外,英国的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可能是收藏清廷藏品最多的地方。其中所藏的瓷器,被许多海外学者当做圣经一样来看待,认为是真品没有任何异议的。现在这个基金会的藏品交给大英博物馆托管。前一段时间,大英博物馆在重新展陈这些瓷器时对一些传统的观念发起挑战,负责中国瓷器的馆员曾拿了八件他们认为有问题的南宋官窑瓷器给我看,我发现它们都是景德镇后仿的产品,而不是南宋官窑。传世哥窑会不会也有类似情况?上海博物馆的陆明华研究员曾经仔细地观察过馆藏的传世哥窑,发现所谓的“金丝铁线”,铁线部分是描画上去的。这说明至少传世哥窑中的一部分,有可能是在明代之后,关于哥窑的“百圾碎”、“金丝铁线”之类的观念形成之后,刻意仿造出来的。

所以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将哥窑放到当时的社会和工艺条件下客观地认识,先给出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即哥窑应该是一种青瓷器,产地应该在今龙泉地区等;摒除一些后世形成的伪命题,把现在这些所谓的传世哥窑的年代、产地搞清楚了,弄清楚什么才是古代人所说的哥窑瓷器。如果连一个正确的出发点都没有,就说哪儿发现哥窑,哥窑是什么样的,是很难有说服力的。

[6]

猜你喜欢

窑工哥窑传世
清代煤窑有多黑
南宋官窑与龙泉哥窑瓷胎的对比分析
哥窑青釉双耳彝炉
中国传世名画之《捣练图》
清代煤窑有多黑
明刻《绿筠窝帖》及传世拓本考
黄泥洲的老窑工
哥窑“百圾碎”瓷器的研究与烧制探索
传世名画
传世经典——中国十大传世名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