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高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2016-08-08徐仁凤

职教通讯 2016年18期
关键词:校本院校区域

徐仁凤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高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徐仁凤

根据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两个“《意见》”精神,课程建设与改革必须以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了两组概念:需求分析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校本课程开发与高职校本课程开发,旨在确定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校本课程开发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从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划设计、方案编制、过程控制、评价与诊断四个方面,提出开发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校本课程的相关策略。

高职;校本课程开发;人才需求;区域经济发展

一、高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背景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1]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2]

从教育部这两个重要“《意见》”可以看出,国家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高屋建瓴的要求,符合当下顶层设计的先进理念,尤其是要将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培养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专业和课程的设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兴行业和产业的出现要求职业教育能够与时代同步,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从经济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入手,从需求根源分析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能力,根据能力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专业和课程,选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从而开发既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又适合本校专业发展和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

二、需求分析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一)需求分析理论

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NA)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对需求进行研究的技术和方法,该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教育、经贸、制造和服务等方面。[3]需求分析最初应用于外语教学领域的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ESP),至今约有30多年的历史。哈金森和沃特斯(Hutchinson&Waters)将需求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目标需求是指学习者必须学会和运用目标情景中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它包括必学知识(necessities)、欠缺知识(lacks)和想学知识(wants)。[4]必学知识指的是学习者为将来能够顺利完成工作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欠缺知识指的是与目标水平相比,目前的知识水平还有什么欠缺;想学知识指的是根据特定情景,学习者想要学习的部分。学习需求是指学习者为了学会所做的一切,它包括学习条件、学习者知识、学习者技能和策略及学习者动机等。我国学者束定芳从人们的外语能力需求出发,将需求分为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前者主要指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后者指学生目前的实际水平及其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5]由此可见,需求分析包括两部分内容:(1)分析在目标情景中学习者应该做什么;(2)分析在目前情景下学习者应该学习什么。通过分析学习者的目前欠缺和目标需求,弥补能力上的差距和不足,以便在目标需求中能够顺利运用。因此,有学者认为,需求分析的重要性等同于医生对病人开处方前的诊断。[6]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

区域经济发展有多方面的需求,包括政策、环境、资金、技术、人才等,这里,集中探讨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如果将需求分析理论纳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分析,可以看出,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属于哈金森和沃特斯所界定的目标需求范畴,也属于束定芳研究指向的社会需求范畴。一般认为,区域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有三种关系:第一种认为,人才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人才需求积极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第二种认为,人才需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即人才需求滞后于经济发展;第三种认为,人才需求与经济发展是伴随关系,人才既是经济发展的条件,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第三种观点。[7]区域经济发展决定着人才的数量、质量、地理分布、人才结构等,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对人才的需求越高,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会有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专业人才的使命,因此,从需求源头探索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才能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核心追求目标所在。为了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必须从目标需求和社会需求出发,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分析是学校进行课程设置和实施不可或缺的步骤,它至少体现了四个方面的作用:(1)为准确制定教育政策和课程设置提供依据;(2)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实施提供依据;(3)为课程教学目的和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4)为课程的检查和评估提供参考依据。由此可见,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分析指引着学校教育发展的总体方向和实际进程,是学校教育得以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石。

三、校本课程开发与高职校本课程开发

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是紧密联系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的纽带,高职院校应根据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也要求学校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开发适合行业变化的校本课程。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5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该报告分析了湖北省教育厅公布的《2013年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共涉及67所院校、307种招生专业。其中,多所院校同时开设一个专业的现象较为普遍。湖北省67所本科院校中有62所院校开设了英语专业,另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也分别有57所、53所本科院校开设。课程的开设与专业设置是紧密相连的,因此,专业设置的雷同意味着专业课程设置的雷同,在改革专业建设的同时,也要开发适合行业经济发展的校本课程。[8]高职院校要因地制宜,将适合本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课程设置确定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选项。

(一)校本课程开发

1973年7月,富鲁马克(A.M.Furumark)和麦克墨伦(I.McMullen)等人在英国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首次提出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SBCD)并加以阐述,认为它是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一种课程本位模式。斯基尔贝克(M.Skilbeck)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由学校教育人员负责学生学习方案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9]库恩(Cohen)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讲,是指“校长、部分教师等学校少数人员开发课程文件或成品”;从广义上讲,是指“包括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等在内的学校所有成员,参与课程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等课程开发的全部工作”。国内学者崔允漷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开放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10]王斌华认为,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11]

根据上述分析,国内外专家对校本课程开发的阐释有两个共同点,一是都涉及到课程开发主体,有的概念比较宽泛,比如“学校教育人员”,它涵盖学校的校长、教师或其他人员,有的则比较具体,如“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将与学校相关的一切人员(校内外)都涵盖在内。二是课程开发对象,专家们几乎都提到校本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等几个方面。各位专家的表述虽有相异之处,但其内涵基本是类似的。

(二)高职校本课程开发

高职校本课程开发,顾名思义,就是开发专门适合高职院校的课程,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延伸。有学者根据前人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义,引申出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义:是以社会、学生未来职业岗位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以高等职业院校为基本组织单位,联合用人单位和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等,依靠广大教职员工、企事业相关人员和学生等自主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的一种课程,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构成完整的学校课程体系。[12]这一定义首先确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目标和方向,即“社会、学生未来职业岗位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该目标体现了高职院校人才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需求是一致的。课程开发主体为“广大教职员工、企事业相关人员和学生”,“企事业相关人员”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只有使他们成为课程开发主体的一部分,才能真正体现高职校本课程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同需求。由于企事业相关人员的全程参与,校本课程的“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也能够保证与企业需求始终保持一致,从而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四、开发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校本课程

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校本课程开发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行业呈现更加多元化、现代化、专业化的趋势,原本兴盛的行业可能会逐渐萎缩,而新的行业可能会出现并逐渐兴盛起来,从而导致在校大学生学习的知识在毕业之后却一无所用,成为过时的东西,而真正需要运用的知识却没有学到。这就要求学校能够不断与行业亲密接触,深入研究新兴产业经济,不断开发新的课程,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有效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一)多方协作,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划设计

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划和设计的主体主要有政府、企业人员、教育者和课程专家。政府是协调者、推动者,它协调企业和学校、专家的关系,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确保企业和院校的顺利合作。企业人员包括企业主管和一线员工,他们以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分析为基础,分析行业、企业背景、形势和发展趋势,明确行业实施标准,确定人才需求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结构。教育者包括高职院校的教育领导者和教师,他们明确教育对象,分析教育对象的现状、问题、需求等,为教育对象提供未来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训练,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特色和进度。课程专家是政府、企业、学校范围以外的人士,他们站在比较客观的角度,评判校本课程开发的步骤、标准、质量,以及校本课程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契合度。

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划设计既是初步方案,也是目标方案,既要对方案进行评价,也要对方案进行诊断,从而为下一步的方案编制服务。课程的规划设计需要回答课程为哪些行业和企业服务、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课程的目标岗位、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课程所涵盖的知识和技能等问题,这是课程开发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从图1所示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划设计可以看出,企业和学校全程参与并共同完成课程的规划设计、方案编制、过程控制以及评价与诊断。企业的作用并不仅仅是参与课程的规划设计,它必须对课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评估,以便及时修订和完善。政府主要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把握方向,进行政策支持,而课程专家则提供技术指导,进行课程评估。

(二)理实结合,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案编制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课程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体现了高职教育职业性的实践教学,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是高职院校能够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因。高职院校要准确把握社会市场需求,科学合理地定位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图1 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划设计结构

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可以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1)必修课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职能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专业平台课程是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是以完成某个专业共同的工作任务为目标的课程,这些课程要以不同专门化方向之间的共同职业能力为基础来设计。专业职能课是指在基础课的基础上,针对某一或若干个就业岗位,以完成某些专项任务为目标的课程。专业职能课程应涵盖国家(行业)颁布的相应职业标准的考核要求。(2)限选课的教学内容,应体现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一个专业至少设置两个限选组,每个限选组由相关的专业课(含实践课)组成。限选课的设置,要体现一个“实”字。课程尽可能综合化,形成各自的模块组合。学生学习某一个专业,至少必须学完本专业一个限选组要求的全部课程,并经考核达到规定要求。(3)任选课主要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就业方向,从学校开设的课程中选修。高职院校要适当调整理实课程的比例,实践教学时间理工科类专业应不低于总学时的50%,文科类专业应不低于总学时的40%。

(三)全程跟踪,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控制

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案编制只有体现五大原则,即SMART原则:明确性(Specific)、可衡量性(Measurable)、可达成性(Attainable)、相关性(Relevant)和时限性(Time-bound),才能保证校本课程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过程控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部分,课程实施主体是教师,实施对象是在校学生,由企业对实施主体的方案实施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和反馈,以察看校本课程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并及时调整和改进。

过程控制的有效实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课程实施的主体——即教师;(2)课程实施的对象——即学生;(3)课程实施的条件——即教材、教学设备、实训基地等。高职院校的教师除了能够有效教学外,还必须具有渊博的行业背景知识、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以及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能够将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融入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之中。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学习态度、方法、能力以及自信心、参与度、积极性等,对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的教师和课程,因为面对的学生不同,所产生的结果也会大相径庭。另外,教材的选用、教学设备的先进与否、实训基地的有无,同样决定着校本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效果。

(四)及时反馈,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与诊断

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和诊断,是为了了解课程实施的成效和问题。如果课程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那么,其成效是显著的、突出的、有值得借鉴之处,而校本课程就可以持续下去并进行推广;如果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与社会经济发展严重脱节,课程教学不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和满足他们对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学生不能适应毕业以后的工作,或者雇主对毕业生的表现不太满意,那么,就需要对这些课程进行诊断,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修订甚至更改课程。

课程的评价与诊断发生在学生顶岗实习半年之后,主要由学校、企业及毕业生对毕业生本人的工作表现和能力做出评判,提出改进意见。这正如病人经过一定的疗程之后,到医生处复诊,医生根据病人的状况再提出建议,医生和病人只有共同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疗效一样。课程评价与诊断与课程的规划设计同等重要,它指引着课程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只有不断地修订和改进,才能引导校本课程开发向良性方向发展,从而为经济发展服务。

综上所述,高职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才具有意义。目前,学校与企业之间应该密切加强联系,必须让企业参与到课程的规划设计、方案编制、过程控制以及课程评价与诊断的整个过程中,根据企业的需求开发校本课程。这样,不仅可以从需求根源分析和研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还可以及时跟踪市场经济和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使校本课程开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有利于教育教学规律的良性循环,促进高职院校增强发展特色,使教师提高职业主导意识,而且也有利于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15-08-12].http://www.tech.net.cn/web/ggys/ articleview.aspx?id=20130812183011858&cata_id=NN379.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5-07-20]http://www.moe.edu.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342/201407/xxgk_ 171561.html.

[3]陈冰冰.国外需求分析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2):18-21,28.

[4]HUTCHINSON T,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UP,1987.

[5]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LONG M.Second Language Needs Analysis[M].Cambridge:CUP,2005.

[7]金凤君.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4):70-74.

[8]中国教育在线.2015年高招调查报告[EB/OL].[2015-11-05].http://www.eol.cn/html/g/report/2015.

[9]SKILBECK M.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J.Walton&J.Welton(Eds),Rational Curriculum Planning: Four Cases Studies[M].London:Ward Lock Education,1976.

[10]崔允漷,杜萍.校本课程开发:辩护与批判[J].教育发展研究,1999(11):32-36.

[11]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2]张怀斌.高职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62-65,69.

[责任编辑盛艳]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项目批准号:B-b/2013/03/38)

徐仁凤,女,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G712

A

1674-7747(2016)18-0001-05

猜你喜欢

校本院校区域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分割区域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