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对高校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影响
2016-08-08陈潇潇蔡迎归
陈潇潇,蔡迎归
湖南文理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
手机媒体对高校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影响
陈潇潇,蔡迎归
湖南文理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
随着手机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和更新,手机媒体环境的影响力、辐射力日益显著,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人际交流和价值观。文章在基于调查问卷,面对面访谈等形式的基础上,对手机媒体在大学生精神生活方面的影响做了相应的分析。同时结合实践,推进网络新媒体建设,对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媒介提出正面引导建议。
手机媒体;大学生;精神生活
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被誉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异军突起,逐渐成为传播能力最强、影响范围最广、使用最为便捷的大众媒体之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8.9%,大学本科学历的学生占到10.7%。手机作为大学生群体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影响进一步增强。手机媒体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巨大变化,对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目前,有许多研究指向了手机媒体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和高校的教育应用,在中国知网中以“手机媒体”和“大学生”为主题检索国内相关文献发现,随着时间年份的推移,大学生与手机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受关注,相关文献日益增多,主要集中在手机消费、手机依赖、手机阅读、手机学习几个方面。但对于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影响研究成为薄弱环节,系统研究手机媒体与大学生精神生活的文献少之又少。所以,需要我们对大学生精神生活进行更为全面、深入地研究。
1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精神生活的积极影响
1.1拓宽人际关系交流渠道,有利于情感表达
通过手机新媒体提供的各种社交平台,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中时间、空间、年龄、职业等界限,交往手段不断拓展。在这个由屏幕、按键等组成的虚拟世界里,可能因为共同的爱好、一段文字或者是一张照片,人与人之间就能快速地建立起某种联系,十分轻松便捷。
此外,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由于各自的特性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存在着隔阂和困惑,因此倾向于借助手机媒体进行虚拟交往。特别是在现实人际交往中缺乏自信的学生群体,能够在新环境下更开放、更有信心地去寻找自己愿意交流的对象。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没有束缚和心理压力,可以畅所欲言,轻松自由地进行交流沟通,信息源分享和情感表达更加广泛和充分,从而提升了人际关系质量。同时,通过交流,他人的言论、观点能够得以迅速地传递,有益于提高大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开放性。
1.2让大学生的生活更丰富多彩
通过手机媒体,大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浏览网页、聊天交友、听音乐、学习软件、阅览电子书籍等。在自由的环境中,选择感兴趣的方向加以欣赏;在主动探索中增强对世界的思考和感知,并通过榜样的力量改善自身的不足。此外,利用手机媒体的普及,提供个性化的展示平台,让大学生的创业渠道更加丰富新颖。一部分同学在新媒体浪潮中抓住机遇,积极进行宣传推广,自主创业,在展现个性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
1.3促进自主学习交流
手机媒体以成本低、信息传播速度快、掌握信息便捷等优势成为信息传播的最佳使用工具,这无疑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交流提供了更多的知识获取渠道,对传统的纸墨教育方式是强有力的冲击,从而促使了大学教育的改革。通过自主选择的兴趣点,可以充分获取国内外相关的先进知识理念,拓宽了当代大学生的视野,使其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提升。通过手机媒体提供的多种交流方式,效果比单一说教方式更好,对学生而言是更具有感染力的一种学习。
2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精神生活的消极影响
2.1滋长了人际交往的信任危机和情感冷漠,降低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当前,短信、QQ、微信等新媒体技术已经逐步取代了传统的交流模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愿意在现实中与人交流,去正面获取信息,而寻求手机媒体的解救。在手机媒体营造的虚拟环境下,双方身份可以是虚构的,人际交往是松散的,建立的关系并不牢靠,要联系起来很简单,要断开联系也很容易,很难集中、专注地与人进行深入持久的情感培养与交流。于是双方在对彼此身份、信息的怀疑中缺少了人际关系的安全感,交往中充斥着不信任,导致了人际关系的恶化。
此外,通过手机新媒体进行的人际交流,不能像面对面交流时感知彼此的喜怒哀乐,缺少推心置腹的心灵交流。键盘下敲出的文字,无法从中感知对方的真情实意,淡化了彼此间的真诚。看似联系密切,却让人的心理更加孤独,导致了人际交流情感的疏离和冷漠,从而在真正的现实生活中无法适应。这种不适应感会造成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否定和困惑,加剧挫折情绪和孤立心理的形成,极大地影响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
2.2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手机媒体信息中经常会出现大量的负面信息,对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信息污染不仅对学生的素养认知造成极大的威胁,还会造成潜移默化的精神侵害。根据调查统计,82%的学生都受到垃圾信息的骚扰,如一些格调低下的图片、反动的言论、虚假的广告推销等,这些负面信息在无形之中对学生的审美标准和社会认知都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有些涉世未深的学生由于辨识能力有限,其人身及财产安全可能会受到威胁。
2.3分散学习注意力
越来越多的学生将生活重心都逐渐转移至手机媒体上,对其产生了极大的依附性。不分时间、情景地使用手机,分散了学习注意力,严重影响了课堂质量。甚至在考试中,一些同学利用手机媒体作弊,影响极度恶劣。由于整天依赖于手机,有些同学将网络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荒废学业,甚至导致严重的人格异化。
3 充分利用手机媒体优势,提高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
面对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工作背景,对大学生群体要有着正确的引导,净化手机媒体,充分利用其优势,传递社会正能量,需要学校、教师和个人的全力合作。
学校方面应当积极倡导健康使用手机理念,加强对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同时,加强学校网络的规范管理,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对于学校的网络需要有专人负责管理,在学校党委的监管下实施,从学校的微信平台、校园网站或者论坛等平台处着手,不断更新信息资源,传播社会正能量,从而使大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以鼓舞,文化功底和文化品位得到提高。此外,学校要用新型的宣传体系做好网络平台的宣传,鼓励学生走进图书馆,积极加入社团或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使同学们不要一味沉迷于手机世界,树立良好的精神面貌。
教师方面,要学会换位思考,利用同学们对手机的热衷,制作学习软件供同学们在课余时间轻松自主地学习。要健全师生沟通交流新形式。通过手机媒体消除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障碍,体现信息的选择与利用之间个体的自由化和自主化,使大学生追崇自由、平等、开放的交流方式和思想方式最大程度地得以实现。同时,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被尊重、被关爱的感觉,拉近在传统教育模式下被客观放大的师生距离,建立起信息双向交换的互动平台。
就大学生个人自身而言,要学会主动识别利弊,学会自律,对于负面的虚假的信息应主动弃之,而不能深陷其中。通过手机媒体浏览兴趣相关的新闻、资料,拓宽眼界。此外,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逐渐以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人际交往代替依赖手机媒体进行的情感交流,养成手机媒体健康使用的好习惯。
4 结束语
手机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学生的教育和发展作用都是双重的。手机媒介在拓宽大学生交流、自主学习渠道的同时也造成了人际交往中的不信任和人际行为能力的缺失化,更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此,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我们应发挥手机媒体的优势,注重方式方法,正确引导学生养成手机媒体健康使用的好习惯,从而有序提升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品质。
[1]邵明英,胡昌旭.手机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分析——基于全国12所高校的调研[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9):106-110.
[2]王秋.手机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J].编辑学刊,2012(5):42-44.
[3]李书民.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J].中国统计,2014 (7):56-57.
G2
A
2096-0360(2016)17-0047-02
本文系湖南文理学院2016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手机媒体对高校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影响调查研究”研究成果。
陈潇潇,湖南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