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微”环境下的虚假新闻略谈
2016-08-08莫雨田
莫雨田
广西大学,广西南宁 530004
“两微”环境下的虚假新闻略谈
莫雨田
广西大学,广西南宁 530004
在媒体追求时效性、公民记者队伍日益壮大的双重影响下,新闻真实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章以微博、微信为代表,浅析“两微”环境下虚假新闻的四个特点以及其传播过程、原因,并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提出相应的意见对策。
新闻真实;虚假新闻;新媒体;微信;微博
“两微”指的是当下最热门的社交软件:微博和微信。两者在近年来以迅猛的速度占领中国移动手机软件市场。人们越来越习惯于每天使用微博和微信来获得新闻以及发布新闻。但是这两个巨大的发布平台在给媒体、个人提供发言机会的同时,也给新闻真实性带来挑战。一些不实新闻利用微博和微信两个渠道得到迅猛传播,给社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1 虚假新闻的特性
1.1恐慌性
灾难消息会给受众带来一定程度的恐慌,特别是当消息主体与受众自身有关联时。2016年1月4日,澎湃新闻微信客户端发布了一则九江地震的虚假消息,引得各方媒体大量转载,网友们也在线上线下打听相关消息,询问亲朋是否安全。在“人人皆可发声”的新环境下,灾难性假新闻的核实方式十分便捷。只需看看微博、微信朋友圈上的状态就能立马了解到“灾区”情报。澎湃新闻作为一个有传统媒体基础的新闻发布机构,犯下这种错误让人十分不解。但这也反映出澎湃新闻的新闻审核机构有所欠缺。编辑人员一味追求“第一时间”,却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
1.2争议性
一部分虚假新闻发布者及其喜欢利用有违道德或是与多数人心中的道德相悖的事件来博取点击率和关注度。2016年过年期间,名为“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的话题登上热门。一位家境殷实的上海姑娘不顾父母反对,跟着江西农村的小伙子回家过年,却在看到男友家中第一顿饭时产生了与其分手的想法。帖子一出,立马在全国各大社交平台上被大肆转发并形成舆论。网信部和主流媒体深入调查此事后证实该事件为虚假新闻。发帖人在文中利用了受众的两个刻板印象——“上海女孩”和“农村男孩”来引起网友关注。通过两个主角身份的反差对比和女孩言论间透露出的态度,使得各方网友的争论一时间甚嚣尘上。
1.3话题性
话题性与争议性相似。争议性多为引起受众强烈负面情绪的内容,争论的是事件本身。而话题性新闻则平和许多,侧重在能引起受众说话的欲望。多利用“情节”或是“共同回忆”等因素。
以“六小龄童节目春晚被毙”事件为例。猴年春晚开播之际,有网友爆料称:六小龄童与郭富城合作的美猴王节目被春晚毙掉。随即网友们展开了一场“让六小龄童上春晚”的集体“示威”。随即,六小龄童发微博澄清,并未受到春晚邀请。虽说假消息被澄清,但其事件本身衍生了其他话题:电影《三打白骨精》和百事可乐猴年广告等话题也据此登上热搜。微博大V“作业本”就评论说怀疑这是电影发布方的宣传策略。还有网友说:“争了那么久,我觉得只有百事可乐赢了。”假新闻发布者利用春晚的噱头,辅之以“六小龄童”“节目被毙”等刺激情绪的关键词,及其容易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
1.4夸张性
微信朋友圈近日出现这样的帖子:国内一项抽检发现,市售55%的不锈钢水壶都使用非食品级的“高锰钢”,长期使用有可能损害神经系统。但事实上,这篇文章中所显示的检测方法以及检测标准均有疏漏。
这类夸大性的报道看似科学,实则经不起推敲。夸大性的假新闻多使用带有警告意味的标题,模棱两可的发布机构以及夸张的数据来引起关注。多数年轻受众已经具备基本的科普贴识别能力,但对于刚开始使用新社交工具又注重身体健康的中老年人而言,这些假新闻的内容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
2 虚假新闻传播过程及原因
假新闻一般出现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相对宽松且关注度高的网络环境中。标题多带有暗示性及煽情性,内容易形成话题、引发争议。加上微博、微信的便捷转发,假新闻的扩散变得更加方便。假新闻产生后,一般有两种消除方式:一种是微博、微信对假新闻的自我澄清;另一种是权威部门介入调查。后者是一种溢散过程。在边缘媒体影响到主流媒体时,后者会利用其背后的社会资源,进行事件调查,再通过主流媒体澄清消息。
传播学者克罗斯认为,谣言=事件对受众重要程度×事件模棱度÷公众批判能力。当一则假新闻初现,我们不能估算事件对受众的影响力,所以,降低事件模棱度,尽早澄清事件是最便捷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长远来看,提高公民的批判能力也是一项重要工作。
3 两微环境下新闻真实的保障
微博、微信是新媒体环境下的两个重要成员。在日益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中,我们应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方面看待假新闻的成因,并提出对策。
3.1信息审核、追责机构缺乏
信息审核机制意在将假新闻扼杀在发布之前或者扼杀在未产生大面积影响之前。但就目前看,新媒体环境的新闻真实性仍旧受到威胁。审查机制未能尽其职责。另一方面,追责机构也较为欠缺。政府的网信管理部门和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要强化月评制度和抽查制度的健全和完善,配合网安部门,对故意传播虚假新闻信息的微博、微信账号要施以重拳:关闭和销号。净化网络传播空间,确保新闻真实性。
3.2发布方过度追求点击率
假新闻的发布者发布虚假新闻,动机多为寻求关注度。但通过发布假新闻来达到高点击率的做法并不可取。新闻发布机构在发布信息之前,在追求时效的同时应当更注重新闻的质量。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若连灵魂都没了,新闻精神将大打折扣。故而,从中观层面看,新闻发布机构也要加强自身信息和新闻发布的审查制度。像传统的纸媒一样,建立严格的三审制度,尽可能地把虚假新闻扼杀在传播之前。新老媒体融合的过程中,不少媒体加强了对两微一端新闻发布的审查,他们或多或少地参照“三审”制度,对新闻进行发布前的把关。
3.3用户媒介素养欠缺
在微观层面,我们要提及的是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媒介素养。受众媒介素养欠缺,会使得假新闻能轻易的煽动受众情绪,大量转发假新闻,扰乱社会秩序。在这个特殊的媒体融合时代,我们既是受众,也是传者。双重身份赋予了我们更多的便利以及义务。在此环境下,我们应当提升自我媒介修养,学会正确看待新闻,理性看待争论,学会以批判的眼光发现问题。此外,我们在传播信息的时候也肩负着审核的责任,确保信息真实客观再进行发布和转发,是我们营造健康网络环境的重要一步。
[1]许韵.微博新媒体时代的真实性[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9):255.
[2]朱立芳.新媒体时代新闻真实的实现[J].新闻知识,2014 (1):100-101.
[3]王海玲.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真实的新形态[J].电影评介,2009(20):78,81.
[4]邹凡,陈珺.新媒体时代如何“把关”新闻真实[J].青年记者,2015(20):83-84.
G2
A
2096-0360(2016)17-0021-02
莫雨田,广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