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隐士
2016-08-08
中国古代十大隐士
伯夷
颜回
陶渊明
陶弘景
在中国古代,有隐逸情怀的人士不少,但是真正的隐士却不多。他们才华横溢名声在外,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意仕途归隐山野。即使有朝廷的诏令,也有很多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贤者对此无动于衷,而这些隐士也往往被人赞誉为真正的隐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美名。
以下介绍中国古代十大隐士,这里的十大不是指确切的个数,而是同一类型:
许由、巢父
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他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节操赢得了后世的尊敬,从而被奉为隐士的鼻祖。尧帝在位的时候,据说曾想把君位传给许由,却被他拒绝了。随后,他跑到箕山隐居起来。尧帝又想请他出任九州长官,他竟然跑到颍水边去洗耳朵,意思是不愿听这种话。
巢父也是跟许由同时期的隐士,是阳城(今属山西)的大贤。传说尧帝也曾以天下让给巢父,巢父不肯受,隐居山中。颇为“恶搞”的是,他竟然像鸟一样,在树上筑巢而居。“巢父”之名便由此得来。
伯夷、叔齐
伯夷为商末孤竹君之长子。最初,孤竹君想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他死后,叔齐却不干了,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认为这样做是违逆父命,就一跑了之。可叔齐还是不肯就位,也一逃了之。
就是这对看起来“根本就不负责任”的兄弟,后来在武王克商后,天下皆臣服于周的大势之时,却以吃周的粮食为耻,遂又逃隐于首阳山,靠采集野菜充饥。最后,兄弟二人双双饿死在首阳山。
鬼谷子
喜欢看武侠小说的人,对鬼谷子这个人物是再熟悉不过了。鬼谷子,姓王名诩,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其隐居的地方名“鬼谷”,于是自称“鬼谷子”。
鬼谷子可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他是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就是他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孙膑与庞涓也是他的弟子。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
颜回
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
“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指的是汉初(公元前200年左右)的东园公唐秉、甪(lu)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和夏黄公崔广四位著名学者。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出山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刘邦久闻其大名,曾请他们为官而被拒绝。他们宁愿过清贫安乐的生活,还写了一首《紫芝歌》以明志向:“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
严光
东汉隐士严光(生卒年未详),一名遵,字子陵,余姚人。东汉建武元年(25),刘秀即位为光武帝,严光乃隐名换姓,避至他乡。刘秀思贤念旧,令绘形貌寻访。遣使备车,三聘而始至京都洛阳。刘秀至授谏议大夫,不从,归隐富春山(今桐庐县境内)耕读垂钓。80岁卒于家。诏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安葬,墓在陈山(客星山)。以“高风亮节”名闻后世。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中国魏晋时期7位名士,包括: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7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山涛、王戎等则是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人。
鲁迅先生曾说“陶渊明先生是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陶翁二十多岁时开始出仕,之后时仕时隐,隐隐仕仕,且做的都是些小官。四十一岁(按当时年龄计算已经算是老年了)时还出任彭泽县的县令,想想还是不爽,于是谢任,自此彻底归隐田园。陶翁有如此美名,皆源于他那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及《归去来辞》。甚至,“隐”的名气超过其诗名。
陶弘景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陶弘景曾得到晋道士葛洪的《神仙传》,昼夜研读,便有成仙之志。他读书万卷,“善琴棋,工草隶”,可谓多才多艺。他曾被齐高帝聘为诸王侍读,做了十余年,颇有政绩,“朝仪故事,多取决焉”,但他还是下决心隐居茅山中,自号华阳隐者。
陶弘景虽隐居在茅山之中,但他对国家大事还是十分关注。梁武帝每有征讨吉凶大事,都派人前往茅山咨询,一月中就有数次书信往来,梁武帝对陶弘景的意见也是言听计从,所以人称“山中宰相”。虽然山中“宰相”不拿俸禄,但梁武帝常给他丰厚的赏赐,以充咨询费。
“竹溪六逸”
唐开元二十五年,李白移家东鲁,与山东名士孔巢文、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在州的徂徕山竹溪隐居,世人皆称他们为“竹溪六逸”。他们在此纵酒酣歌,啸傲泉石,举杯邀月,诗思骀荡,后来李白《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诗中曾有“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之句,便是对这段隐居生活的深情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