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农用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
——以林地为例
2016-08-06刘清泉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064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森林资源与环境监测中心广西南宁5300
刘清泉,梁 耀,江 华(.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064;.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森林资源与环境监测中心,广西 南宁 5300)
珠江三角洲农用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
——以林地为例
刘清泉1,梁 耀2,江 华1
(1.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2.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森林资源与环境监测中心,广西 南宁 530011)
珠江三角洲地处南方集体林区,林业发展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征。评价和分析珠江三角洲林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对于缓解林产品供需矛盾,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对珠江三角洲林地可持续利用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建立生态-社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构建评价模型,定量评价该区域1992—2012林地利用系统可持续性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该区域大多数年份处于不可持续利用阶段,系统内部在多个年份不协调,生态可持续水平低以及社会、经济系统的波动性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珠江三角洲地区;林地可持续利用;熵值法;指标体系
刘清泉,梁耀,江华.珠江三角洲农用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J].广东农业科学,2016,43(5):180-185.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挤压了农用地资源合理利用的空间,农用地资源的结构性短缺和低效率不断加剧,在经济发展和生态问题日益凸显的现实矛盾下,如何实现林地的集约和节约利用,对于进一步缓解区域木材及林副产品供需矛盾,促进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地处经济发达地带,同时是南方十大集体林区之一的珠三角洲地区,林业发展受外部宏观经济的影响最为强烈,研究这一区域林地利用水平及其在外部经济与政策的影响下呈现的规律,有助于透过典型区域建立适宜的林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实现区域林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的定量分析,挖掘系统内部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水平及发展的协调度。
本研究借鉴农用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方法,针对现有研究中的不足和局限,采用1992—2012林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运用客观赋值法—熵值法建立区域层面林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林地可持续利用状态,解析制约林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评价体系建立及模型原理
1.1 珠江三角洲林地可持续利用概念界定及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1.1.1 珠江三角洲林地可持续利用内涵 国际上关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最初是从农业领域开始的。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引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思想,1997年首次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前沿,召开“耕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会议,会议取得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农村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土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农地发展与利用等方面[1]。农用地可持续利用的内涵由于不同时空尺度[2]、不同发展程度国家价值观角度[3]、研究主体成本收益函数[4]等目前为止还没有被绝大多数人所认同的定义。已有研究有侧重与人地关系[5]、经济社会[6]、生态资源[7]等方面。赵璐从经济学角度对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界定[8],指出尽可能减少对人类生存所依赖的土地资源破坏与退化,维持一个不变或增加的资本贮量,旨在人类生活质量的改善,即在追求经济发展效益最大化的同时,维持和改善土地资源的生产条件和环境基础。
林地作为农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持续利用目标的实现对于国家生态安全和木材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关于林地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地质量评价[9]、林地适宜性评价[10]、林地分类定级及林地价格评估[11-12]。研究视角多侧重于自然科学,鲜有从经济学角度系统的对林地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研究广度和深度也滞后于农地(一般指耕地)相关研究。总结农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相关研究,结合林地评价现有研究成果,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自身定位和特点,本文认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林地可持续利用是指通过一定的行政和技术手段,使林地数量、空间分布和结构功能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功能相适应。通过产权和经济激励手段,使林地经营管理与可持续管理要求相适应,在保证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不退化(至少能够维持现有水平或者有所提高)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商品林的持续产出能力,持续满足经济社会对于木材和林产品的需求。其内涵包括3个方面:一是生态可持续性,保持一定的森林覆盖率,实现林地生态功能的发挥;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减少因森林结构不合理带来火灾、病虫害等隐患;不断提高森林的生态效益,提高森林单位面积蓄积,实现森林充分发挥治理水土流失的功能,确保区域生态安全。二是社会可持续性,在社会公平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控制,实现商品林合理的生产投入和分配,提高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提高社会稳步发展的能力。三是经济可持续性,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保持和提高林地的生产性功能和持续产出的能力。长期内表现为维持一个不变或增加的商品林贮量,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对于木材和林副产品的需求。
1.1.2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 结合主流文献和内涵界定,在指标的综合性、代表性、可操作性的基础上,建立“生态、社会、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表1)。
(1)生态可持续性。主要反映林地生态屏障作用、生态安全和生态效益。选取森林覆盖率反映林地生态屏障作用;合理的树种结构比例、林龄组合和物种多样性可以增加生态安全的稳定性,减少因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火灾和病虫害,因此这里选取森林火灾发生率、病虫害发生率反映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和合理性;林地的生态效益,通过单位面积林地蓄积、生态公益林占林地面积比重以及林地对于水土流失治理的功能体现。
(2)社会可持续性。主要包括社会公平、社会进步和社会效益。选取人口密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人均林地面积和医疗卫生条件表征社会公平性,人口密度越大,城乡收入差异越大,人均林地面积和医疗条件贫乏,则后代可用的资源越少,社会公平性的问题越凸显,不利于林地可持续利用;合理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林业技术的推广是社会进步程度的体现;农村居民林业纯收入、恩格尔系数以及政策(林权改革)的完善度是社会效益的体现。收入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制度绩效反映了农户生产经营的物质基础和可持续性。
(3)经济可持续性。林地的经济可持续体现在林地结构的合理性、林业产出的持续性、效益的持续性以及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林地被占用的压力。在林地结构指标中,森林资源的消长反映林地产出与供给的关系,各龄林蓄积、抚育经营的幼龄林和成龄林面积比例反映可采林地以及未来可采林地的贮量;投入产出率以及林业产值反映林地持续产出能力;顷均木材产量、顷均林业产值、农村人均林业产值,反映林地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另外林业增加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例反映林地潜在退化压力状态,反映第二产业发展对林地压力,地区第二产业发展越快,比值越小,则林地用途转化的压力越大。
表1 珠江三角洲林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1.2 模型原理
熵值法的原理及计算步骤。熵值是系统状态不确定性大小的一种度量,可以用来衡量系统风险的大小。系统的熵值越大,系统越混乱,非确定性越强,风险越大;反之,熵值越小,所蕴含的信息量就越大,风险就越小。
(1)假设时间序列矩阵选取了m个解释指标,年度样本个数为n,数据矩阵用Xij表示,则有:
(2)数据标准化处理。由于所选指标单位不同,要进行无量纲处理。首先将各指标值Xij转化为无单位的相对数同时数值大小规范在[0,1]内。处理样本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公式进行无量纲处理,对于正向指标,对于逆向指标,
(3)将无量纲化数据进行坐标平移和归一化。为了消除标准化的指标值对数计算的影响,对于进行坐标平移,平移公式为:yij= xij+ A,A为平移幅度,A取值越接近其评价结果越显著,本研究参照袁久和等的研究[14],取A=0.01。将平移后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标准化矩阵P = ( Pij)m×n,归一化处理的计算公式为:
(4)计算指标xij的熵值ej和冗余度dj,进一步计算权重:
2 实证结果与分析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选取的指标数据来自1993—2013年《广东统计年鉴》和1993—2013年《广东农村统计年鉴》,林业产值的数据来源于1998—2012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其中部分年份缺失的数据采用年均增长率进行推算。林权制度改革完善度,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赋值。林权制度改革是一个逐渐放松产权管制的过程,产权结构不断趋向于合理的过程,本研究以2008年广东省实行试点为分界点,2008年取值为0,2008年之后取值为1。
2.2 实证结果分析
关于土地可持续利用“标准”的判断,多数评价标准是参照国内外相关规划值、目标值,规划值和目标值的确定具有经验性和主观性,不能作为反映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客观标准,因此有别于以往学者的做法,本研究参照袁中友对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标准的确定方法[15],确立林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等级(表2),评价结果见表3。
由表1可知,林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中,社会可持续性的权重最高,为0.4330,其次是经济可持续性,权重为0.4279,生态可持续性权重最小,为0.1390。计算结果符合珠江三角洲集体林区的功能定位,同时与珠江三角洲的地区发展目标相吻合。珠江三角洲林地可持续利用更侧重于通过制度建设和配套改革,缩小林区与区域的二元收入差距,林区的社会公平、社会进步和社会效益成为珠江三角洲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其次,在合理的林地利用结构的前提下,保障森林生长量和采伐量的合理阈值,最大程度上实现林业投入产出效率和林地的经济效益,实现林地的经济产出和收益;最后,是实现林地生态效益的不断提升,林地“公共物品”的资源属性决定林地生态效益的提升需要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生态补偿机制。
由表3可知,1992—2012年珠江三角洲林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生态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最低得分分别出现在1992年和1998年,最高得分均出现在2012年度。珠江三角洲林地可持续利用综合水平与社会可持续性和经济可持续性呈现较强的相关性,但是林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较低,大多数年份处于不可持续利用水平。其中生态不可持续是造成系统整体可持续利用水平低的主要原因。社会子系统在2008年以后进入弱可持续利用阶段;经济子系统在2011年也进入弱可持续利用阶段。
表2 珠江三角洲林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等级
表3 珠江三角洲1992—2012年林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结果
从系统协调性角度分析,系统协调度整体呈现波动上升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在1992年时为负值,在1998年达到比较协调利用水平,之后的年份都处于不协调水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生态子系统发展水平低,直接影响到系统(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的协调发展。
3 结论与启示
生态公益林占有林地面积比例、单位森林面积蓄积、森林病虫害发生率以及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几项指标在生态子系统中占较高的权重,同时也是生态效益水平长期低下的主要原因。研究时段内,生态持续性保持一个平稳缓慢的增长态势,大多数年份都处于不可持续利用阶段。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的主要原因是林地蓄积生产力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林地生产力的低下又与生态效益的发挥相关。这一研究结论得到多方面的文献支持[16]。改变这一现状的原因除了一定程度上提高生态公益林面积,实现提高单位森林面积蓄积的增长。从深层次原因分析,珠三角林地技术效率低下才是根本原因,同时技术效率的提高减少病虫害对林地生产力的负面影响,提高单位林地蓄积及生态产出。
产权制度、林业技术人员数量、林业纯收入和城乡收入差距是影响珠江三角洲林地社会可持续的关键指标。2008年以后,社会子系统逐渐过渡到弱可持续利用水平,反映了林权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户经济收入,改善了农户的收入结构,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公平、社会效益和社会进步,关于广东林权改革绩效评价的文献支持了这一观点。制度建设也注重林业技术人员的作用,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增加了产出水平。制度建设对与影响社会子系统各关键指标呈显著相关性。
投入产出率、顷均木材产量、顷均林业产值与林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差异系数等是影响珠江三角洲林地经济可持续的关键指标。经济子系统从2011年开始进入弱可持续利用阶段。造成林地经济不可持续的原因是长久以来林地投入产出率的低下。第二产业增加值差异系数反映工业对于林业经济发展的挤压。因此,要提高林地产出率、增加林业产值,提高林业比较收益。经济子系统的可持续利用水平,与社会子系统协可持续利用水平息息相关,是珠江三角洲林地实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综上所述,珠江三角洲林地可持续利用呈现一个较好的发展态势,除生态子系统发展较为平缓,系统综合发展、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呈现波动和快速发展的趋势。系统大多年份处于不可持续可持续利用水平。同时系统大多年份出于不协调状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生态子系统长期出于较低的水平。生态公益林面积、单位森林面积蓄积是造成生态子系统水平低下的直接原因。继续深化集体林权改革,实现农户收入和分配结构合理性,提高林地投入产出率、增加技术对于林地利用效率的贡献,提高顷均木材产量等是实现生态、社会、经济子系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1]谢俊奇.可持续土地利用的社会、资源环境和经济影响评价的初步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1998,12 (3):1-5.
[2]傅伯杰,陈立项.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系统与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1997,12(2):112-118.
[3]尹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1,15(2):6.
[4]孟媛,张凤荣.国家和农户层次上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经济学差异分析[J].资源科学,2006,29 (6):170-175.
[5]曲福田,陈海秋.土地产权安排与土地可持续利用V.中国软科学,2000,19(9):11-16.
[6]毕德宝.土地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刘彦随,郑伟元.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8]赵璐.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时空优化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1.
[9]杜纲,王世忠.林木生长影响模型及其在人工林林地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1997 (2):9-13.
[10]张三焕,金爱芬.图们江下游地区林地资源适宜性评价及持续利用[J].延边大学学报,2001,21 (1):51-56.
[11]庄晨辉,张惠光.用材林林地定级与估价技术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06(3):39-43.
[12]况水标,尹少华,王伟.林地估价技术体系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5(6):87-88.
[13]张丽,刘越.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证分析—— 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7 (4):31-32.
[14]袁久和,祁春节.基于熵值法的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动态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2):152-157.
[15]袁中友,杜继丰.珠江三角洲耕地资源(1997—2008)可持续利用评价[J].社会科学家,2010,(8):106.
[16]刘璨.南方集体林区的家庭经营制度及其绩效[J].改革,2008(5):80-88.
(责任编辑 邹移光)
Agricultural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evalu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take woodland for example
LIU Qing-quan1,LIANG Yao2,JIANG Hua1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42,China;2.Forest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Monitoring Center,Guangxi Forest Inventory & Planning Institute,Nanning 530011,China)
As the Pearl River Delta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collective forest area where forestry development has remarkabl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woodl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level on the Pearl River Delta has the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alleviat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forest products,promote the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In this paper,on the basis of connotation definition about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oodland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by establishing ecological - social - economic evaluation index system,using entropy value method to construct evaluation model,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system dynamic changes during 1992-2012 in this region was made.Results showed that in most of years,the region was at the stage of sustainable utilization,but inner system was uncoordinated in more than one year,and low level in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and volatilit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system were the fundamental reasons.
Pearl-River Delta region;sustainable use of woodland;entropy evaluation method;index system
F301.24
A
1004-874X(2016)05-0180-06
10.16768/j.issn.1004-874X.2016.05.034
2016-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