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加坡公共住房及城市建设的启示

2016-08-05崔华

上海房地 2016年7期
关键词:组屋新加坡政府住宅

文/崔华



新加坡公共住房及城市建设的启示

文/崔华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国土面积为719.1平方公里,2015年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7697人,是全世界人口密度第二高的国家,而且新加坡的各种资源极其 乏,即便是饮用水也无法完全自给自足。1956年自治政府刚刚成立时,新加坡被称为“世界上最拥挤的贫民区之一”,居住条件极差,环境脏乱不堪,73%的家庭居住条件在“贫困线”以下。面对这样的国情,新加坡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将新加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花园城市。

一、依法成立专门机构解决城市发展问题

1960年新加坡通过了《建屋与发展法》,将房屋与市政设施的建设和城市的整体规划纳入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制定了建设清洁、美丽、高效城市,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战略目标。同年2月1日,新加坡建屋发展局依法正式成立。正是在该组织的主导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新加坡实现了建国初期的美好愿景。

住房问题是城市建设的首要问题。虽然新加坡也有一些商业地产项目,为居民提供相应标准的住宅,然而目前仍有90%的新加坡家庭居住在政府提供的高品质公共住房之中。为了促进族群融合,新加坡政府规定,每一处公共住房均对不同族群按比例进行分配,因此这种公共住房又被称为组屋。

新加坡建屋发展局本着公益性、非营利的原则建设组屋。每个家庭只能申购一套自住的组屋,并且不得上市交易,杜绝买卖组屋获利的行为。房屋的成本根据购房者经济条件的差异按照不同的比例由其与政府共同承担。低收入者还可以用极其低廉的价格租住组屋。对于申购资格的审核十分严格,凡凭虚假材料购买组屋者,可以处以5000新元的罚金或是半年以上监禁,也可同时施以上述两种处罚。此外,根据1955年设立的中央公积金制度,购房者可以以较低的利率申请公积金贷款。1975年,新加坡政府将上述政策推广到中等收入家庭。至1987年7月,已经有87%的家庭拥有政府提供的房屋。新加坡政府彻底解决了住房问题,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计划。

2012年9月,新加坡政府进一步提出“华厦供精选”的目标。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表示,未来仍然有足够的土地用来保证组屋建设,使每一个新加坡国民都能及时获得承担得起的房屋,为社会的和谐与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合理的住宅设计

在建设组屋时,建屋发展局根据不同地段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建设计划,并向社会公布房屋的数量、套型等指标,征集申购家庭。若申购家庭的数量过少,则修订建设计划,再进行公示。少数多次公示仍无足够数量家庭申购的建设计划将被暂时搁置。

上世纪60年代为缓解棘手的住房问题,建造了大量简单的长条形组屋,上部住人,底层为商店。两座组屋之间形成了长条形的空间,被称为“内街”,供人休息、交流。住宅内部多采用内廊式布局,以一房式和两房式的住宅为主,配有面积较小的厨房和卫生间。这种简单、实用的住宅适合当时快速、廉价建造的需要。70年代,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出现了四房式、五房式的高层组屋。到了80年代,组屋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而且周边如幼儿园、运动场、公园等配套设施也更加完善,家庭生活更便利。90年代组屋的建设更加注重个性化设计,增加了不同的套型,适应各种家庭的需要,同时对于老旧组屋进行大规模的翻新,增设电梯等设备,注重生态景观等建设。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国际化、多元化,以及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的发展,组屋的套型也更加多元。目前组屋均采用标准化设计,每栋楼都是由套内面积为50-110平方米的几个基本套型组合而成,其中以90平方米的住宅为主。由于不计公摊面积,因此住宅内部还是非常宽敞的。建筑的层高2.7米左右,充分考虑了热带地区对通风、采光的较高要求。为了保证良好的品质,对建筑细节也进行了仔细的推敲,例如对于晾晒衣服、储物等空间的设计。此外,为了方便居民休 ,乘凉建筑的底层往往做成架空层。建筑之间常常采用连廊连结,并一直通向公交站台,为行人遮阳、挡雨。

三、宜人的居住区设计

新加坡人多地少,住宅的密度较高,大多为13-14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由于地处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建筑之间相互遮挡炽热的阳光,再加上周围绿树环绕,因此并没有局促和炎热的感觉。住宅均采用简洁、时尚的现代风格,透出一股清新朴实之气。外立面大多用涂料装饰,不用石材。建筑每隔几年重新涂刷一次,使得一个个居住区显得十分时尚、 丽。

新加坡十分重视居住区的绿化,不仅局限于设置小区绿地,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空中绿化等各种形式的绿化都被大面积采用。各个区域、不同形式的绿化往往交织、合在一起,密不可分。例如建于2001年的“达土岭”组屋,拥有目前世界上最长的空中花园。该住宅项目层数超过50层,容积率大于9,是新加坡容积率最高的公共住房项目。该建筑巧妙地利用地形,并通过26层和50层的空中桥梁,将7座塔楼连结在了一起,为334户居民提供了大面积的公共活动空间。建筑充分考虑了日照、通风、采光等环境因素,在屋顶还设置了大量的屋顶花园和空中绿化,可以观赏到优美的城市景观。与早期简单的住宅区相比,“达土岭”组屋项目既有优美的体形,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轮廓线,同时又易于建造和维护,造价经济,空间利用效率高,体现了公共住房的特征。

此外,近年来新加坡政府还提出逐步翻新早期建设的居住区的计划。目前已有13万套住宅受益,避免了在其他国家出现的老旧小区逐渐贫民窟化的现象,维持了新加坡优美的城市环境。

四、良好的城市规划与便捷的城市生活

上世纪70年代之后,新加坡住房短缺的问题基本上得到缓解,城市建设的重点也由提供充足的住房转向城市环境的塑造。新加坡分成5个行政区,行政区中心由便捷的轨道交通相连结。行政区又由若干居住区构成。行政区中心、居住区中心、组团中心构成了新加坡的邻里中心系统。儿童活动场和小型购物场所都集中在组团中心之中。居住区中心一般建在一栋建筑面积在5000-10000平方米的综合楼内,内设银行、邮政、购物、医疗、教育、宗教、办公等服务场所,周围还建有养老院、图书馆、公园等公共场所。行政区中心则建有大型商业服务设施。居住以外的各种功能集中在邻里中心,避免沿街底层设置服务网点的粗放式商业模式,防止干扰住户,同时又便于居民使用,提供一站式服务。我国苏州工业园区就借鉴了这种建设模式。

五、新加坡城市建设经验给中国城市的借鉴

2016年2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今后将重点解决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突出问题,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该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今后城市建设的重点将从城市规模的扩大,向提高城市环境、实现城市与人的和谐发展转变。新加坡是一个以华人为主体的国家,华人占新加坡总人口的75%以上,其次是马来人、印度人,宗教信仰各不相同,但是大家都按照各自的比例居住在一栋栋组屋之中,形成和谐、友爱的邻里关系。新加坡优美的城市环境,便捷、高效的生活服务设施,使其享誉国际。中国很多城市与新加坡相比,在经济、文化、环境等领域相差甚远。因此,新加坡政府对于城市的高效管理、城市的合理规划、住宅的人性化的设计等经营值得中国每一个城市学习。

作者单位:(安徽省灵 建筑设计院)

猜你喜欢

组屋新加坡政府住宅
“经济适用房”转租?新加坡密切关注
维珍老板拒绝新加坡死刑辩论邀请
Jaffa住宅
新加坡没有人敢炒房
挂在“树”上的住宅
MHS住宅
A住宅
新加坡组屋,这边风景独好
建立新型组屋模式新加坡组屋政策重视“刚需”群体
新加坡政府用机器人解决养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