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视角”带领学生走进学校文化
2016-08-05刘菲菲
刘菲菲
以“学生视角”带领学生走进学校文化
刘菲菲
一、研究学校文化中的儿童审美心理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现代教育价值观,目的在于为师生的人生造福。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能愉悦人的心情,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然而,由于儿童在生理、心理及社会阅历、生活经验和文学素养方面的限制,决定了他们对学校文化进行审美活动时不同于成人的心理特征。因此,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最广泛的“受众”——儿童的审美感受。我们不妨追问:我们倡导的办学理念孩子们理解吗?能认同吗?他们是如何看待的?
(一)应用环境心理学开展理念教育
《教育学》中对“教育”这个词最为概括的注释为:“它的实质是形成儿童和青年的一定的人格特点,即道德品质、性格特点、行为习惯和感情等。”因此,无论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还是塑造健全的人格,都不是单一的教育手段所能够完成的,必须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各种力量,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全方位的努力才能完成。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声音、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和个人空间等。
【实例:“信念”教育之满园皆“信”】
青园中信小学是一所倡导“信念教育”的学校。校门口的花箱上,呈现着《弟子规》“信”篇章,孩子们进入校园的每个清晨,都是从吟诵《弟子规》开始的。进入校门,便可见一条“放飞信天使”长廊,叮叮当当悬挂着全校622位孩子的童年愿望。每一届一年级新生,都会在入学第一天领到一块雕刻着一只小信鸽的木牌,他们用稚嫩的小手写下自己的人生理想,描绘于插图,悬挂在长廊上,相约30年以后重返母校,看当初许下的童年愿望有没有实现。接着,孩子们会看到一棵硕大的“信之树”,由孩子们亲手制作的陶艺“信”字挂满整棵树,信心从此树立,人生信念从这里起步。最后,孩子们会三三两两来到“相信是一种力量”的主题雕塑之前,端坐于小木桩之上,打开书本诵读,雕塑中那位慈爱的女教师张开臂膀,呵护每一个孩子,开启美好的一天……
(二)依托积极心理学引导儿童行为
学校文化的奥秘是什么?怎样走进一个洋溢积极的精神、充满乐观的希望和散发着春天活力的文化场域?学校每一处文化建设我们都尽量考虑给孩子一些积极心态的影响。积极心理学关心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以及宽容和智慧灵性等。
【实例:“阳光点点”书吧】
“阳光点点”书吧命名取自“相信自己、自信阳光”的育人理念。600多平方米的宽阔地带设置开放式藏书、阅读一体化空间。在这里,阳光透过通透式玻璃窗照射下来,仿佛格林童话世界,有绿树、有藤蔓、有蘑菇、有南瓜、有松鼠,还有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小红帽、青蛙王子等。孩子们可以席地而坐,可以依偎着柔软沙发,依偎着毛绒玩具,轻松而惬意地读书。还可以走出书吧,读一读神奇的“魔幻书”——这是一套高科技互动阅读设备,孩子们只需挥动手臂,绘本、作文、读书分享就可以轻松翻阅。“一书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站在精美的电子书前,挥动手臂,书页就翩翩翻开,精彩的书中世界就显现在眼前。“魔幻书”的魅力,就在于它不仅给孩子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还带给大家游戏的快感。将书本知识与电子游戏有机结合,就是“魔幻书”最大的特点。阳光点点照射在孩子们的脸庞上,他们在茁壮成长,而知识也宛如阳光,点点滴滴浸润孩子们的灵魂,每个孩子都书香四溢。
(三)借助色彩心理学营造温馨氛围
色彩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它有强烈的指向性、识别性等特点,同时合理的色彩应用,也是艺术性的体现,不仅在校园文化中起到识别功能,还有审美的艺术价值。色彩与孩子的心理及情绪,有着相当的关联性,是项灵敏的指示器。学校对色彩的选择,甚至可以影响到身处其中的孩子,他们的情绪是快乐还是忧伤,是舒缓还是焦虑。一般来说,儿童喜欢的颜色是单纯而鲜明的,这些颜色成年人可能会觉得太鲜艳,但对天真的孩子培养乐观进取的心理素质和坦诚、纯洁的性格都是有益的。
【实例:白鹤来自青青草地】
一位6岁的小女孩牵着妈妈的手来白鹤小学报名,她仰着头、左看看、右瞧瞧,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妈妈,妈妈,这个学校好漂亮啊,到处都绿油油的,连教室里的窗帘都是果绿色的,这里好凉快,好舒服,好像来到了白鹤栖息的绿草地……”这所学校的主建筑物色调为黄色+褐色,仿佛泥土的颜色,坚实而厚重。适合在泥土上生长的,自然是绿油油的植物,于是,校园主色调确定为“果绿+柠檬黄”。果绿是生命的颜色、散发着森林的气息,柠檬黄带着一缕清香,也意味着平和、纯净。这些色彩遍布学校的每个角落,让每一个走进校园的人都油然而生一种舒适的润泽感。
二、凸显学校文化对儿童审美感受的尊重
学校文化是一种美学创意,是一个完整的、立体的艺术品,它反映了办学者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水准。它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隐性资源,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效。在环境建设中,要充分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特点,倡导尊重儿童、了解儿童的新教育思想。应重点突出logo设计,营造个性鲜明的校园人文景观,以儿童的视角和感知体验来承载对孩子的爱。
(一)做贴地而行的景观设计
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更是生活的地方。学校文化应该成为一本人文之书,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受到知识的洗礼和人生的启迪。许多学校为了凸显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雕刻大型诗词墙,且高度都在2米以上,字体采用篆体或者行草,孩子们仰视许久,脖颈酸痛,也读不懂、辨不明,只能望洋兴叹,这样的“烧钱”之举可谓不接地气。不妨选择古诗词刻成青石碑嵌在路上,做一条“诗词小路”,让诗词石刻贴近学生,便于学生传承中华文化;学生在诗词石刻边活动、做游戏,情感体验会借助石刻留下来,许多年后,校园故事会在诗词路上积淀成为新的文化。
【实例:史家小学的“和谐”雕塑】
北京史家小学的学校文化核心是“和谐教育”,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知识、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为框架的和谐育人体系。从该校学生李思哲的日记里可见一斑:
大家一进校门,第一眼就能看到一块大圆石。石头光滑、整洁,横卧在学校大门的小广场左侧。一米多宽的石头上有欧阳中石先生题写的“和谐”两字,饱满的笔墨和活泼的字体被做成红色雕刻放在这里,显得很突出,它使这里的环境显得灵动、雅致。
和谐之石的后面有一块小草地,草地上是一组群雕:一个年轻的老师正和七个同学手拉手围在一起,他们有的在大声唱歌,有的在相互交谈,脖子上的红领巾正随风飘扬……同学们围着大树尽情玩耍,就像真人一样,呼之欲出,仿佛正和我们一起呼吸着史小的新鲜空气。它们就在这里,迎来一年一年的新同学,送走一届一届的老同学。我喜欢这里!
(二)造陶冶情趣的生活空间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描绘了一幅动人的童年生活场景,充满了生活情趣,这便是文化赋予我们的美好。学校的一桌一椅,一树一花,都要赋予精气神,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书香氤氲的长廊,色彩调和的建筑,匠心独具的手工坊等,都能让孩子建立良好的审美观。让孩子在细雨中漫步,在草地上摸爬滚打,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在音乐中手舞足蹈、愉悦身心。快乐的孩子才具有创造力!大自然会给人灵感,风声、雨声、鸟语花香,对大自然感兴趣的孩子会成为一个有情有趣的人。
【实例:“春华秋实”实验园】
温州建设小学陈钱林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初期,开辟出一个“春华秋实实验园”。实验园有小型动物园,平时养些小鸡、小兔子、小狗,吸引了一大批孩子的目光。有天放学后,几个孩子眼泪汪汪守在动物园边,原来是小狗生病不理他们了,孩子们为一只小狗牵挂时应该会有特别的幸福体验,同时也是一次鲜活的生命教育。实验园里还设了种植园,四五年级每班学生分到一片地,可种丝瓜、青菜、茄子。植物长势好,孩子们由衷地欢笑;长得不好,他们又暗自伤神。这里是孩子们最能感受幸福童年的地方,不知不觉中进行了劳动教育、成功教育、挫折教育、合作教育、科学教育。
(三)给海纳百川的开放勇气
我们欣喜地看到,学校文化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自由阅读空间、科技互动区域、体育游戏地带,充分体现了学校敢于开放空间的魄力和相信学生的勇气。打开空间的墙壁,是开放式学校的基本特征之一。学校立足于空间环境的功能与定位,从普通教室的改造、走廊空间的设计、楼梯间小角落的装点以及专业教室的规划等方面,深入探索开放式学校空间环境设计与利用的基本路径,真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些开放地带的维修维护率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糟糕,孩子们小心翼翼地维护着美丽的校园,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学校的小主人。
【实例:开启诚信阅读模式】
我校建设了一个开放式的“小葵花”读书吧。从开学第一天起,就饱受争议。第一次摆放在书架上的100本图书,三四天就只剩下十来本了,还有一些被弄得凌乱不堪。不少老师说:“咱们的孩子还难以做到看到喜欢的书不拿回家啊!”刘校长坚定地说:“既然我们决定了做开放式的诚信阅读活动,就要坚持到底。”于是,学校再次购置了200多本新绘本摆放在“小葵花”书吧里,让孩子们自由取阅。与此同时,大队部开展了一次关于“诚信”阅读的大讨论,书吧的书籍管理也交给了学校招募的志愿者们。每天清晨,都有图书志愿者把书籍清理得井井有条,不少孩子还自发从家里带书过来,书吧里的书再也没有减少,反而是越来越多了。逐步地,学校图书馆的书籍借阅也启动了“诚信”模式,自己找到喜欢的书籍,自己填写借阅卡,自己存放借阅板,自己归还到取书处,图书室的管理实现了无人监督的诚信管理。
三、恪守学校文化建设儿童参与的原则
学校文化是学校精神的活生生的体现,也是学生与教师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之道。皮特森指出:“学校文化是一组规范、价值和信念、典礼和仪式、象征和事迹,这些因素构成了一所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个性,正是这些不成文的因素随着时间的流逝促使教师、管理者、家长和学生一起工作,一起解决问题,共同迎接挑战和面对失败。”据此,我们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组织成员的精神皈依,要与学生的文化生活紧密联系,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启迪与引导,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一)生命因选择而多元
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因此,突出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能够为不同的个体提供适合的教育,是更高水平的教育公平。当下的课程设置与社团活动都已经呈现了多元的选择,“走班选课”“社团微秀”为孩子们的个性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舞台。然而,学校“自我感觉良好的”课程和社团,学生并不一定“买账”,面对“非主流”的个性主张,我们还要有更为博大的胸襟和勇气。
【实例:奔跑吧,微社团】
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目前有98个微社团。每一个微社团,都是学生自己研发的“微课程”,都是学生自己建构的“学习圈”,都是学生自己书写的“成长史”。“叽叽喳喳”是微社团之一。“叽叽喳喳”有两个功能:一是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二是学生向学校传递信息的通道。“叽叽喳喳”社团共5名成员,负责收集同学感兴趣的讨论主题,然后利用午休时间引导大家讨论,并在讨论结束后收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学生成长服务中心。社团团长韩溪羽已经有了两年的管理经验和自己独到的见解:“‘叽叽喳喳’为师生心灵间搭设的一座桥,是大家对话的港湾,我会继续贴好每一张海报,让‘叽叽喳喳’变得更加贴心。”争相涌现的微社团,就像校园里飞速滚动的神奇魔方,在每一个孩子的手中玩转,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发光。
(二)精彩因参与而绽放
学校环境是学生自我认同文化建构的重要场所。他们在参与体验中通过认识、解构、顺应主流文化,找到了自我认同感和群体归属感,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群体文化。而这种文化的建构,主要受外部环境包括文化制度语境和物质技术基础的刺激、内部主体自身心理动因的参与。因此,在学校的每一处景观、每一条走廊、每一个空间,既要有主题文字的引导,又要为学生参与互动预留空间,让孩子们我手写我心,充分体现学校文化的主体是学生。
【实例:小小井盖设计师】
一个小小的井盖,被每个人踩在脚下却浑然不觉,它似乎也成为不了学校文化的“主角”。可是,有一天,一群孩子提出要做学校井盖的小小设计师,他们三五结盟,从网上购买丙烯颜料,邀约好友参与设计绘制,在孩子们的笔下,井盖成为了珍贵的艺术品。如今,学校里的每一个井盖都“长”成了它自己的样子:大耳朵短尾巴的兔子、开满足球之花的大树、悟空挥舞金箍棒的水帘洞……创意无限,感动无限!从学生认领井盖绘制活动,让我们看到了参与的力量,自主的魅力,也感受到儿童潜在的能量。
(三)文化因诠释而鲜活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一种“软实力”,它来源于学校师生的文化认同。学校文化认同一旦形成,就会表现出强烈的稳定性、聚合性、亲和性,其精神结构、价值系统、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具有极强的渗透力与吸引力,能够产生巨大的辐射效应,会超越时空,持久地支配每位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学校文化认同是维系学校秩序的“粘合剂”,是任何刚性的物质力量、制度力量都无法替代的。因此,好的文化也需要沉淀,需要发酵,还需要表达,需要传播,让更多的人知晓并认可。
【实例:践行校训故事分享】
“践行校训‘相信是一种力量’故事分享”是青园中信小学每年10月的一项常规文化活动。征文期间,一篇篇稿件雪花般飞来,大家的用心,令人感动。校训,成为一根最重要的精神纽带,让师生从自我出发,重新审视校训,挖掘其深意,丰富其内涵,弘扬其精神。校训不是在墙上闪光,而是在每个人心中闪光。校训是什么?校训即生活本身。所以,每一篇稿件,就是每一个个体赋予校训的独特认识。孩子们用小小的手,讲述着小小的心的故事。他们站在学校的正中央,是真正的中心所在。杨心瑶同学在《相信是一种爱》的征文中写道:因为有信念,她从惧怕写作文,到大胆创新,不但写好了作文,在老师、家长的关爱下,她变得越来越有自信。当一个孩子丢下“惧怕”拥抱自信的时候,其实他已经真正成长了。诚如一位老师的感慨:我觉得征文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在这里,你不需要拿腔拿调,你不需要故弄玄虚,你只需要敞开你的心扉,讲述你和孩子之间的故事,而我们早已准备着洗耳恭听。
文化开启了我们对美的感知,学校因学生而存在,学生因文化而儒雅,文化因学生而鲜活。
(作者单位:长沙市天心区青园中信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