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教师回归适应影响变量分析
2016-08-04刘欣桐
【摘要】近五年来,跨文化适应相关研究成为跨文化交际学术界关注焦点之一,对各人群归国后文化再适应的研究也随之增多。本文以孔子学院总部派出的国际汉语教师这一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近年实证性研究成果的总结归纳与调查问卷,分析得出国际汉语教师回归适应过程中,可能经受逆向文化冲击的主要影响变量:“归国时间”、“归国社会生活适应和心理适应程度”、“赴任前的跨文化培训”。
【关键词】跨文化适应;逆向文化冲击;孔子学院;国际汉语教师
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版图中地位的上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也随之大幅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得到更大空间和更多渠道。此中,由国家汉办主办的孔子学院无疑在这方面做出了最大的贡献,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了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的平台。自从全球首家孔子学院于2004年在韩国首尔正式设立,截至2015年12月1日,已有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在世界134个国家或地区相继设立。一批又一批的国际汉语教师到世界各地赴任,这一人群心理层面的现实需求促进了跨文化适应领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近五年研究的跨文化适应研究的时段性也逐渐由U型曲线转移到W型曲线的回归适应阶段。所以,有必要梳理总结出影响国际汉语教师归国后适应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变量,为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相关研究作理论铺垫。
一、归国时间
两大早期跨文化适应领域时段性理论(U型曲线模式和W型曲线模式)以时间作为变量进行了分析和探索。1955年,挪威学者Sverre Lysgaard通过对从挪威赴美国的200位Fulbright学者的适应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目标人群主要是学生、教师、科学家,所以对象选取适用于对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适应过程的分析。通过与受访者面谈,Lysgaard观察到适应调整过程呈现字母U型的曲线模式理论——旅居美国6~18个月的受调查对象的适应情况不如那些低于6个月或高于18个月的人。1963年,Gullahorn夫妇基于对5300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情况研究了他们经历到的逆向文化冲击现象。研究成果在继承Lysgaard的U型曲线模型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W型曲线理论,将模型分成7个阶段:蜜月期、斗争期、纠葛期、适应期、再纠葛期、归国前期、和归国后的冲击。这也是以时间作为研究变量来分析跨文化适应问题中,在归国后冲击阶段可能产生的逆向文化冲击的理论来源。基于上述理论模型,笔者对41位已完成孔子学院教学任务并已归国的国际汉语教师做了小范围调查问卷。问卷数据显示(如图1-1所示)歸国1个月内的文化再融入状况最差,不如归国一周内和一年内,这也验证了Gullahorn夫妇的W型曲线模型理论。
图1-1:回国后多久时间内,您觉得适应状况最差?
二、归国社会生活适应和心理适应程度
Ward及其同事在1992年提出后来被学术界广泛认可的跨文化适应的分类方式,即社会文化适应(sociocultural adaption)和心理适应(psychological adaption)。社会文化适应是指适应当地社会文化环境的能力,是否能与当地文化的人有效进行接触;心理适应是以情感反应为基础,指向在跨文化接触中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在跨文化接触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或较少产生抑郁、焦虑、孤独、失望、想家等负面情绪,就算达到心理适应。大多是情形下,研究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时,所使用的自变量是社会生活适应,因变量是心理适应。笔者也对社会生活适应与心理适应两变量之间是否有相关关系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如图2-1)46.34%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生活适应与心理适应两变量呈正相关关系,认同社会生活适应可以促进心理适应程度;然而,41.46%的被调查者认为心理适应需要更长的时间,并不会随社会生活的逐渐适应而很快好转,在当面受访者中甚至有研究对象反映内心的真实感受是觉得只有旅居国的生活才是生活。虽然回国后已经在社会生活层面再度适应了母文化,但心理层面总是向往回国旅居国。
图2-1:回国后,心理适应程度会随着社会生活适应程度好转而有所改善吗?
社会生活适应层面主要问题产生于生活环境的再适应(包括气候、饮食、住宿、生活节奏、交通手段、购物等方面)、人际交往方式再适应(日常生活交流、交朋友及维护友谊的方式、参与社会交流活动和团体)、服务模式(在餐厅和商店里的服务、在银行和公共机构里的服务、在医院和药房等有关医务工作的服务)、公德意识(遵守交通规则和其他规则、公共卫生问题)、社会支持(办理行政类事务、办理法律相关事务、宗教活动方式)。
三、赴任前的跨文化培训
世界上早期的跨文化培训内容包括学习东道国语言、熟悉东道国人名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历史宗教、文化背景等。孔子学院根据现实需要,为了提高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每年举办国际汉语教师及国际汉语志愿者跨文化培训。据孔子学院官网介绍,培训内容涵盖:语言知识与技能、文化与交际、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学习策略、教学方法、综合素质。以2015年赴尼泊尔汉语教师志愿者培训营培训内容为例,培训内容包括:汉语基础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汉语教学能力、中国国情与文化、中华才艺、安全培训等相关课程。可见,所有培训内容侧重于对教师及志愿者胜任力的提升,而忽略了对受训对象在完成教学任务回归适应阶段可能面对的逆向文化冲击做出预防性指导。又因国际汉语教师人群大多由大学教师组成,所以赴任前的跨文化培训中加入回归适应阶段的心理指导,对于教师们全身心回归原工作岗位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学术层面,回归文化适应相关研究的影响变量中,赴任前的跨文化培训是不可忽视的一个考虑因素。
【参考文献】
[1] Lysgaad,S. Adjustment in Foreign Society: Norwegian Fulbright Grantees Visiting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1995,7,1955.
[2] Gullahorn,J.T., & Gullahorn,J.E.(1963) An Extension of the U‐Curve Hypothesi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 1963, 19(3):3.
[3] Ward,C.,& Kennedy,A. Locus of control, mood disturbance and social difficulty during cross-cultural transi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992,16:175-194.
[4] 陈 慧, 车宏生, 朱 敏. 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 11.6(2003):704-710.
【作者简介】
刘欣桐(1987—),男,辽宁锦州人,河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