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国画的艺术章法
2016-08-04万思蓉高晗
万思蓉 高晗
【摘要】传统山水画早期奠定的大青绿和水墨两大程式一直沿用至今。山水画程式伴随着时代的变革与发展也在不断地变化。程式是一种独有的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固定完善的绘画程式,可以体现出特定的民族审美心理,是绘画作品总体构成的必然存在。长期发展形成用笔用墨的符号程式化确实有其难以逾越之处,但是从另一方面讲,这些不断创造的程式定律确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何在继承前人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地拓展延伸山水画程式符号原本的新的表现形式是一个艰难的课题。
【关键词】中国画;水墨程式;章法;创新;审美精神
中国传统绘画的章法既是构图,就是把形象艺术规律及画家作画的立意加以安排布局,也可称作布局,南齐谢赫论画《六法》曰为“经营位置”,东晋顾恺之称章法为“置陈布势”。中国画特别讲究“立意”、“立象”之道,而章法是“立象”的重要环节。所以章法布局受其独特的观察方法以及民族的欣赏习惯的影响,形成了具有特殊的规律和方法。章法与用笔、墨色、设色以及透视诸多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在表达画面“立意”时体现了极强的写意性和灵活性。这种写意性和灵活性表现在透视、取舍、主次、取势、开合、呼应、空白、疏密、穿插、虚实、边角的处理及提款的处理上。采用这些灵活的艺术手法,有利于突破自然时间、空间在人们心理上、视觉上所造成的限制、是画面主题“立意”得到更完美的表现。
在中国画的章法中也会有很多的变化与思想的,以下是详细阐述:
一、山水画章法中的哲学思想
章法就是画面的布局构图,即作画必先立意而后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庸则庸,俗则俗。画有尽而意无穷,古人各以意运法,法也各妙有不同。中国山水画章法中讲究立意定景,要求在画面上“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根据画面结构的需要,运用呼应、宾主、藏露、繁简、虚实、参差等对立统一法则来布置章法。这与西方的平面构成理论中的和谐、对比、对称、平衡、比例、重心、节奏、韵律等构成法则实有相似之处。
而山水画章法中讲究巧妙地处理画面的空白,秉承了中国人“细细看,面面观”“看得透,窥其穿”的视觉习惯要求,看山水,既要求从山下看到山上,山前看到山后,还要求从房子外面看到房子里面。山水画的章法布局及意境中所体现的传统哲学思想,体现的是人和自然之间是一种阴阳调和的有机整体。
二、山水画章法中的“虚实”变化与人文精神
求的是“天与人合,心与物合,物与物合”的万物阴阳融合化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意识中,人是自然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追求的是“天与人合,心与物合,物与物合”的万物阴阳融合化一的精神境界,并由此构成了华夏民族悠久而独特的审美意识。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中,画家追求的是一种自我与天道、与自然相互契合的过程,更是一种心灵的真实再现。画家在画面上往往留下大面积的空白,从而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章法结构的独特形式。这种章法结构中的空间是实在的、客观的空间,如同西方绘画所采用的空间一样。而“真实”,就是老子所说的“惟恍惟惚”的空间,这是中国绘画的“众妙之门”,在这里无论是画家还是观众,都能够获得精神上的彻底解脱,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无限的宇宙空间中,自然翱翔。通过画面上的留白,使心灵通向无限的宇宙自然,使人能通过有限的画面从而获得无限的精神慰藉。宗白华先生曾指出;中国山水画就是虚和实的相反相成。中国哲学认为“无”比“有”更重要。老子说“有无相生”,“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天下万物无生于有,有生于无”,因此,山水画特别讲究“妙在无处”,即“无画处皆成妙境”。中国山水画更多的是通过具象的表现而追求无限的意境,意境的表现大多是由绘画构成中的“意象”来实现的。山水画中的一丘一壑、一草一木、一云一水,都是画家“立万象于胸怀”的众多的“意象”所在,是画家通过主体的内心情思而借用自然景物的显现,而不是普通自然山川的再现。正是由这些“意象”群组合而成完整流动的并充满生机的具有深刻意境的山水画图象。“意象经营”,这正是中国山水画的目的和意义。
中国山水画中不着痕迹地融入山水還原自然,成功诠释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有序的关系,这一切使作为多样性的整体富于美感,使自然环境更富文化底蕴,而人文景观则更具有自然色彩。艺术是人的心灵世界的表现。山水画更是以人的真性情的表现为最终目的,特别强调一笔一墨的从精凝神、见情见性。山水画的虚实空间是根据画家自己的意识,依照心灵同宇宙大自然的融通、感发而营构出来的,是大宇宙的空间,更是心灵的自由空间。
三、山水画章法中的“阴阳”精神与艺术审美
《易经》云:“一阴一阳谓之道。”山水画中的空白与实染构成了流动的一虚一实、一明一暗、一阴一阳,以及相互转换的结构空间,这种流动宛转的“虚”(阴)与“实”(阳)的空间意境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阴一阳谓之道”的观念。中国山水画章法中的留白,是形象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衬托了画面的主体,同时也扩大了画面的意境,即所谓形象的延续。因而注重虚实、疏密、浓淡的相生相克,强调气的观念,就有了造势蓄势、顺势、接势、回势之说,以及中国山水画中的“计白当黑”,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画面构成法则,即绘画过程当中要考虑空白的作用。
中国山水画要走向世界,须在民族硕十学位论文性与时代性上寻找契合点,才能开启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中国山水画与西方绘画有着内在的不容忽视的相似性和差别点,如现代国画中体现并渗透着西方构成的形式法则,构成的原理充分运用、融会于现代国画之中。达到东西绘画艺术的互补。而这种互补,首先要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章法和西方绘画构成体系有一个深入全面的了解;其次,要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努力探索实践,寻找它们的突破点,促成其与现代意识、构成的完美整合,依我浅见,无论中国山水画如何演变,章法亦如此,它有三个特色必须保持:一个是精神性。而水墨画既有“相”又不像色彩画“着相”,正合“无相”的含义——“于相而离相”。儒家的阴阳交替为宇宙根本规律,黑为阴白为阳,墨色的两极正合自然之性。中国画的现代化,无论怎样借鉴西画色彩,都最好保持以水墨为画种主干的地位,才能保住特色与价值。当今境外试验令人忧虑,许多所谓现代水墨画根本无墨,与色彩画无异。还有一个特色是笔墨,笔墨的价值在于它是根据中国画材料特性创造的语言,渊源久远,包融着中国文化中的一套审美观念,很容易和西洋画及其他国家民族的绘画语言判别。笔墨操作中的书写性技巧又是中国画之所以具有养生功能的一半原因。变革是中国山水画自身发展的中国山水画的章法探微需要,但任何事物的变革都有临界点,跨过它,该事物便变种或灭绝,中国画也是如此。精神性、水墨为尚和笔墨是使中国山水画保持东方特色,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永具独立地位。
【作者简介】
万思蓉(1993—),女,江西省景德镇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学。
高晗(1991—),女,安徽省淮南市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