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演变轨迹
2016-08-04夏君宜
【摘要】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起点是象征主义诗歌。本文梳理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从二十年代到世纪末后现代主义诗歌思潮的演变轨迹,分别从各个时期的诗歌产生背景和代表诗人阐明不同时期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不同语言特色。
【关键词】象征;《现代》;九叶诗派;朦胧诗;后现代主义
一、二十年代:早期象征主义诗歌
1、产生背景
象征主义诗歌在二十年代的崛起,符合中国新诗内部规律的发展和演变。
首先,早期象征主义诗歌是对早期白话诗严重散文化倾向的一次反拨。胡适在承继黄遵宪“我手写吾口”的“诗界革命”精神后,大力倡导白话诗运动。其次,对外国文学思潮的翻译和介绍,也为象征主义诗歌做好了舆论上的准备。
2、代表詩人
(1)李金发
李金发打破题材禁区,赞颂死亡,袭成现代主义文学的“审丑”风气。在诗集《微雨》导言中,他宣称“苟能表现一切”即可,他认为:“艺术”是不顾道德,也与社会不是共同的世界。艺术上唯一目的,就是创造美;艺术家唯一工作,就是忠实表现自己的世界。”李金发在此捍卫的是艺术的独立性和自足性。
(2)王独清
王独清所作诗集有《死前》、《圣母像前》、《零乱章》等,他在作品中流露的颓废与感伤大多与都市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与李金发相比,王独清有着更多的诗人气质、敏感和浪子情怀。《我漂泊在巴黎街上》便是一个流浪诗人在现代文明的环境中所流露的感伤、失望的情绪。
二、三十年代:走向成熟的《现代》诗群
1、产生背景
新诗进入第二个十年,其语言已逐步建立起来。佶屈聱牙的句式,文白夹杂的词汇已逐渐为清新流畅的白话文所代替。诗的意象特征更受诗人们的重视,从而一反初期白话诗写实的白描、抽象的议论与“理胜于情”的弊端,注重“意”与“象”有机的融合。其次,《现代》诗群着力于中西诗学的融汇,将目光投向了以隐秀和温婉为其特征的晚唐五代的花间词风和李商隐的无题诗风,由此划出了中国新诗史上“一个不再的黄金时代”。
2、代表诗人
(1)戴望舒
《雨巷》由于存有着中国传统诗歌那种特有的题材和意境的余韵流脉,成为“他的最流行的抒情诗”。这首诗中,诗人精心营造出似梦似幻的场景。《我的记忆》在戴的创作中有里程碑意义。记忆在此是诗人的另一个自我,它叙述着诗人的经历,日常生活的经验,他的痛苦、抑郁、懦弱。
(2)何其芳
香港学者司马长风对何其芳的评语是“似烟似梦”(《中国新文学史》)。在他早期的创作中,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有梦幻情调笼罩其上。何其芳的梦之色彩是缤纷的,伴随着欢乐与忧伤的情感变化而转换它们的颜色。
三、四十年代:九叶诗派
1、产生背景
四十年代,比之前一阶段的主流地位,新诗的现代主义开始沉寂。此时中国新诗的发展拥有一个特殊的背景:战争。世界性战争与本土抗日战争的残酷,把诗人们引向了对生存、对人类的命运、生命的意义等问题的严肃思考。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这个时期文学格局分为解放区和国统区两大板块。解放区洋溢着民歌风的大众化诗歌,国统区崛起了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七月”诗派和“中国新诗”派。
2、代表诗人
(1)冯至
冯至被鲁迅称之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建国前,冯至出版过三个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和《十四行集》。《十四行集》使一度中断了的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在深化的基础上得到继续发展。冯至的实验表明,形式和内容原本是浑然莫能分离的东西,冯至则为十四行体在中国的移植提供了成功的例证:“这集子可以说建立了中国十四行的基础,使得向来怀疑这诗体的人也相信它可以在中国诗里活下去。”(朱自清《新诗杂话·诗的形式》)
(2)穆旦
穆旦打破了向以“中庸”为人生原则的传统,把复杂多变的人性,联同其中的缺陷和弱点一一暴露出来。在西方诗歌形式下展现民族精神。而这一切,尤其通过他的语言操纵反映出来。表面上,他的诗多运用口语,甚至俗语,但在他的巧妙布置下,理智与情感的配合恰到好处。正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谙熟,深知其弱点所在,他才避开了《现代》诗群曾经陷入过的传统的羁绊,以一个成熟的现代人面目描写充满现代意识的诗歌。
四、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朦胧诗
1、产生背景
潜流于七十年代、在八十年代初迸发的“朦胧诗”是新诗的第二次革命。朦胧诗的作者,其创作大多起步于“文革”十年间,基本封闭的环境和恶劣的生存状态是他们所依凭的创作背景,与二三十年代现代主义诗人直接受西方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他们的现代情绪使他们自发地摸索新的表现手段,改革开放的政策为现代主义诗歌的崛起提供了新的契机。
朦胧诗掀起了一场反对泛政治化的冲击波,调整了人们的诗歌观念,把诗歌从单一的工具性功能中解放出来,强调了艺术本位,参与了整个世界文学现代化的进程。他们捍卫了诗人的主体意识,流露出由外向内转的迹象。诗歌实验的超前性,理论概括的滞后,也是朦胧诗的特征之一。
2、代表诗人
(1)北岛
在所有的朦胧诗人中,北岛是最具悲剧意识和英雄气质的一位。他的作品总是提醒人们苦难的存在,生命的困境。代表着北岛由象征主义转入超现实主义的作品有《触电》、《八月的梦游者》、《地铁车站》、《诗艺》等,它们较多地反映着人的非理性层面,诗人以梦呓、臆想的方式组合着非逻辑的语言,藉此表现生命的超常态。
(2)顾城
童话是顾城的摇篮,也是他的婚床,更是他的坟墓。执迷不悟地沉溺于幻觉的顾城自述:“万物,生命,人,都有自己的梦。每一个梦,都是一个世界。沙漠梦想着云的背影,花朵梦想着蝴蝶的轻吻,露滴在梦想着海洋……”(《学诗笔记》)。童真跃然纸上,天真、活泼,展现了一种与复杂的成人世界截然不同的单纯。顾城在创作上较多地受到安徒生童话的熏染,这使他的作品总有一种晶莹剔透的艺术效果,轻快的语调里时常夹杂着一丝淡淡的忧伤。
五、世纪末:后现代主义诗歌派别
1、产生背景
“后朦胧”诗人与“朦胧诗”正式决裂的标志是由徐敬亚组织的于1986年10月举办的“‘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展出的诗派,主要有“非非主义”、“他们”、“海上”、“莽汉主义”、“整体主义”、“新传统主义”、“极端主义”、“撒娇派”、“咖啡夜”、“城市诗”、“新感觉派”等六十多家。作为一次诗歌事件,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嬗变树立了标志。此后,人们多以“新生代”、“第三代”、“实验诗”、“后朦胧”、“后崛起”等命名之。
2、代表诗人
(1)三个诗群:“非非”、“他们”、“莽汉”。
非非诗人心目中的创造还原的途径就是,三逃避(逃避知识,逃避思想,逃避意义)和三超越(超越逻辑,超越理性,超越语法)。与“非非”诗人群较多地注重构建宏大的理论体系不同,“他们”认为,“诗到语言为止。”为此,他们拒绝隐喻,反对意象。“莽汉”主义以“玩世”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爱情,对待所面临的一切。
(2)女性自白诗歌
代表人物是伊蕾、翟永明、唐亚平、海男、林珂、郑枫等人。
伊蕾的女性意识最初的觉醒体现为一种“突围表演”,她本能地感到“我被围困,就要疯狂地死去”。翟永明在创作中推崇“女性”的文学,她将之与“黑夜意识”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 袁可嘉. 新诗现代化[J]. 天津:大公报·星期文艺, 1947,3,30.
[2] 冯 至. 十四行集·序[M]. 文化生活出版社再版, 1948:3,5.
[3] 望舒草·序[M]. 现代书局, 1933.
【作者简介】
夏君宜(1991—),女,聊城大学文学院201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