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示范时期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016-08-04荣长海赵丽敏

关键词:高职院校

荣长海, 杨 延, 赵丽敏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天津 300191)



后示范时期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荣长海, 杨延, 赵丽敏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天津 300191)

摘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经过10年的建设,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教育教学改革、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进入后示范时期,面对未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源自教育体系内部与外部的各种挑战,高职教育发展的重点不仅在于固化已有的成果,而且需要探索深化改革、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后示范时期; 高职院校; 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

为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水平,促进其内涵发展,教育部从2006年起启动高职院校示范性建设工程,在全国范围遴选100所高职院校,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有效方法与路径,以此带动全国千余所高职院校的发展。如今这项工程已全部建成,高职教育进入后示范发展时期。认真总结示范校建设的经验与成就,深入分析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挑战,有利于高职教育深化改革和健康发展。

一、 国家示范校建设的成就与不足

国家示范校建设发展的10年,打破了传统封闭的办学模式,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依托,开放办学,在办学水平、教育教学改革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为全国高职院校健康发展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1. 三级贯通式管理体制是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制度保障

在管理体制创新方面,示范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以集团化的形式搭建校企合作的大平台,无论是紧密型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企合作集团,还是松散型的理事会领导下的校企合作集团,都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集团的保障功能是通过建立多级的校企合作管理体制机制来实现的,典型的标志是建立校院系三级贯通式校企合作管理体制。在这一体系内部包含三个层级,第一层是由行业、企业、科研院所、高职院校组成的职教集团董事会(或者理事会);第二层是高职院校的二级学院与合作企业建立的校企合作理事会;第三层是专业教学组与合作企业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三个层级之间在管理上分工明确,相互合作,形成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充分保障了校企共同育人的深化和可持续性发展,有效地促进了产教深度融合,是示范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成果。

2. 实施专业群建设是示范校专业建设的基本特征

示范校专业建设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打破传统的专业发展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以专业群建设代替单一的专业建设,以此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和多变性。这里所谓的专业群是指由技术基础相同或者紧密相关的、具有共同专业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的、能够涵盖某一技术或者服务领域的多个专业组成的集群。

(1) 专业群建设能够适应行业企业发展变化的需求。伴随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以及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逐步成熟,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明显,并已成为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等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如天津滨海新区内的汽车产业链,以一汽丰田总装线为主导,建立了由富士通电子有限公司、天津电装电子有限公司等数十家企业组成的汽车核心电子产业链,建立了由日本电装、统一等几十家企业组成的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链。为了与产业链相适应,高职院校对原有的专业进行了科学的调整与规划,结合学院的自身条件,从学院的长远发展出发,构建由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汽车电子技术等专业组成的与汽车产业链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群,在教育教学多个方面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了专业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面。

(2) 专业群建设可以满足学校专业建设稳定性与持续性的需求。高职院校原有专业的教育资源包括师资、实训实习基地和课程资源等,无一不是需要长期的积淀才能逐步形成的。因此,如何利用好这些宝贵的教育资源,使其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形成新的力量,是每一所高职院校都面临的问题。示范校的经验表明,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学院原有专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新的专业群,是实现学院教育资源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典型的成功案例如天津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汽车维修专业为基础,按照汽车销售发展的实际需求,设置汽车营销专业;结合汽车保险的需求,设立车辆事故定损专业。这一专业群的开发建设,有力地保障了学院的稳定发展。

总之,专业群的建设有效地改变了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分散、不能形成合力的问题,使专业设置与专业布局既满足专业建设相对稳定的要求,又能适应行业企业发展灵活多样化的需求。

3. 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源于高标准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资源的技术水平、使用水平直接影响着实训教学的质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2006年起,国家财政向示范院校投入20亿元资金,各地政府和高职院校也相应投入配套资金,共同打造了一批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对提升我国高职教育办学水平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1]。

梳理这些实训基地的建设成就,不难发现它们与传统的消耗性实习实训基地不同。示范性高职院校提高实训基地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大量的成功案例表明,在我国职业教育经费尚不足的现状下,通过校校联合、校企联合等多种方式,探索实训基地的多元共建模式,建立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和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同时,通过创新管理体制、管理机制,使实训基地成为集教学、科研、生产和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能够为实践教学、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等诸多方面提供服务的公共平台,从而实现使用效率与效益的最大化。从学校教学角度,在实训基地通过创造一个生产现场模拟训练或者真实训练的实践环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从企业角度,实训基地为员工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创造学习与实践条件;从社会角度,实训基地作为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为社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与技能考核的任务;从科研方面,借助实训基地这个平台,可以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技术专长,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

4. 评聘制度与培训制度的创新是整体提升师资水平的有效方法

管理制度的创新主要是针对职业教育师资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及实习指导教师缺乏的现状,实施教师人事制度创新,进行人才聘用机制改革,打破传统的教师队伍完全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局面,扩大教师招聘范围,从企业、行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高级技术工人中选聘专业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吸收企业技能专家、能工巧匠进入实训教师队伍[2]。在学校内部推行教师聘用制度,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不断完善教师聘用分配、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衔接制度,促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以天津市为例,天津市教委与人事主管部门合作开通了专业课教师评聘第二专业技术职务渠道,实行双职称制度,即职业院校的教师既可以参加工程师系列、也可以参加教师系列的职称评定。这一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在专业技术领域自我发展的积极性。

培训制度的创新在于结合不同专业、不同教师背景的特点,建立多类型多层次教师培训制度,为所有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一方面,以全国的普通高等院校和高职学院中建立的职业教师培养基地以及相关的企业培训基地为依托,采取制度化培训管理,实行分层推进的方式,区别对待新进专业教师和在岗专业教师、有实践经历的教师和无实践经历的教师,制定不同的培养培训目标,确立不同的培训任务和时间期限,实行个性化培养。另一方面,实施高职院校教师境外培训计划,按照行业及区域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及高技能人才需求情况,结合高职院校优势专业群建设水平,遴选专业教师到国外职业教育培训基地接受培训,具体的培训方式包括选派专业教师到国外高水平的院校参加相关课程学习、到国外企业实习实训,或者以海外访问学者、参加国际技术技能比赛等形式进行学习。这一计划极大地拓宽了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国际视野,为示范校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5. 探索多种衔接方式,人才培养通道初步打开

中高职系统化培养、高职与本科联合培养是我国示范校建设过程中探索技能人才培养有效路径的重要内容,并已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为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目前中高职系统化培养主要表现为,五年一贯制、中高职分段衔接和春季招生考试三种方式,不论哪一种方式在总量规模上都不大,主要原因在于,中高职教育在教育定位、教学标准、衔接制度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示范校建设目前在这方面探索的主要成就在于选拔方式和学制设计上,但并未解决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育标准、课程开发、评价方法、学制管理等核心要素衔接方面的问题,因而还有待深入研究与探索。

二、 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的基本特征和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教育部颁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我国未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是: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由此决定了作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开拓者和示范者,后示范时期示范校的建设应具有如下特征。

(1) 内涵发展特色鲜明。高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其内涵的发展,后示范时期高职发展不仅是示范校建设成就的延续,更是高标准的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是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经济改革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 开放立交内外衔接。高职教育是系统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相互衔接与沟通的重要环节,更是学生实现就业的重要途径。因此,后示范时期示范院校建设必须明确其在职业教育体系和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培养通道,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化培养。

(3) 国际化与现代化并举。借鉴引进与自主发展相结合,实现国外先进教育资源的本土化应用,建构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的教育教学标准,使毕业生达到国际就业市场要求,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职院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搭建信息化平台,形成数字化教育教学体系,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引领带动高职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为了实现教育部制定的近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必须成功应对来自学校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的巨大挑战:一是外部的挑战源于经济社会发展对示范校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二是内部的挑战在于构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高职教育的重新定位与设计。

1. 外部环境的变化迫切要求高职教育提高办学水平

高职院校的外部挑战来自于产业升级、技术进步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个方面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伴随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以资源高消耗、劳动力低成本为主导的竞争优势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企业不断更新技术,调整结构。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先进产业技术转移应用是当前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这个变化一方面要求高职教育提高办学水平,服务先进产业技术的转移和应用;另一方面要求高职教育要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注重新兴产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统计数据显示,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逐年快速增长。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级技师和技师的求人倍率均大于2[3]。由此可见,企业员工对先进技术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日益成为产业和企业升级的人力资源瓶颈。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迫切要求高职院校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创新办学体制与管理机制,提高高职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

2.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求高职教育重新定位

如何科学定位我国的高职教育,是后示范时期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高职教育的重新定位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要从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角度进行定位;二是要从整个教育体系发展的角度进行定位。

首先,从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角度,按照2011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被定义为5级短期高等职业教育,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是5级向上可以继续延伸至8级的博士或等同级别,向下可以与中等教育相互衔接。与之相比,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集中在专科教育层次,与国际职业教育发展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需求不符[4]。因此,亟待将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补充完整。按照教育部颁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设想,我国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职业教育)见图1所示。

图1 教育体系基本框架

其次,从整个教育体系发展的角度,高职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承担着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等之间的沟通衔接任务。因此,如何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标准等诸多方面进行重新定位,探索从横向和纵向建构高职教育与其他层次和类型教育相互衔接的有效机制与路径,形成开放的、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成长通道,是后示范时期高职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

三、 后示范时期高职教育的重点任务

着力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是后示范时期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工作。这不仅需要将示范校建设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固化下来,而且需要针对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内部与外部挑战进行深入分析,探索改革与发展的有效路径与实施方案。

1. 继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职教管理体制机制

三级贯通式校企合作管理体制机制虽然在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之间建立了较为紧密的联系,但是由于学校教育的公益性与企业生产的功利性之间的巨大差异,导致诸多企业在追求利益与培养人才相互矛盾时往往以企业的利润为准,学生的培养质量难以得到切实保障。因此,后示范时期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仍然是如何将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结合真正落实。

要完善现有职业教育集团的治理结构、发展机制,建立健全校企共管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以契约为基础的、责权利分明的行业职教集团董事会制度。完善集团化办学资源配置和运行机制,开展多元投资、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点,在利益上共享共赢,在资源上取长补短,在校企之间实现深度合作,形成跨地区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产业链特征的职业教育集团。

2. 提高专业服务能力,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推进

专业建设是示范院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是社会、市场和政府部门检验职业院校办学水平与质量的主要依据。我国专业教育的问题既有结构调整的问题,也有教育标准问题。因此,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点应在于加强专业建设的科学性,提高专业建设标准,严格专业评估。依据地区经济发展目标、产业发展规划、经济结构调整规划,制定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规划,用以指导和调节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招生数量,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效融合。

在提高专业建设标准方面,要按照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标准,修改专业教学标准,一方面,将国内领先的生产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性规范等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材内容,使毕业生的技术能力达到国内行业先进水平;另一方面,将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引入专业教育,重新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修定专业教学计划,开发模块化教学单元,将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学相互融合,使毕业生达到国际就业水平[5]。

在实施专业认证制度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专业认证是国际上通行的保证和提高专业教育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专业认证是通过对教育目标、教育资源、教学标准、教学组织与实施等诸多方面的评估与审查,能够确保专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与水准。因此,实施专业认证制度对于示范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成为实现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与国际职业人才培养标准相衔接的重要渠道,成为我国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走向国际人才市场的一扇门。

结合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可以采取一种较易实施的方法来对专业教育进行评估,以此严格专业教育管理。建立以行业企业为主导、有专业研究人员参加的第三方教育教学评价机构,即建立区域性的由学校、研究机构和行业、企业共同组建的专业教育教学评价组织,统一制定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教育教学评价的标准、方式和方法,对各个职业院校进行监督检查,保障和促进专业教育教学与产业发展要求同步。

3.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国际职业教育制度发展完善的共同趋势,我国教育部2014年出台了试点意见并在全国遴选了100余所学校,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因此,开展现代学徒制实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端技能人才是后示范时代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

高职院校试点现代学徒制成功的关键,在于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校企要以合作协议的形式固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职业院校在专业知识和基础性技能训练方面的责任,明确企业在岗位技能训练方面的责任。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环节,企业应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设计、师资力量的提供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等方面居于重要地位,校企合作共同完成从教学设计到教学组织与实施各个环节的教学工作[6]。

4. 扩大企业兼职教师规模,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除了继续实施评聘制度和培训制度改革以外,提高企业兼职教师比例和教育水平,应是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必须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改革教师资格和编制制度,建立灵活有效的用人机制。在“总量控制、微观放权”的原则下,实行灵活的高职院校教师编制管理办法,建立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制度,实现编制的动态管理、定期调整,优化高职院校人力资源配置,以适应高职院校发展的实际需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完善教师资格标准、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在规模上,不断提高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到2020年,达到教育发展规划要求的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在质量上,实行兼职教师培训计划,明确兼职教师的专业技术条件与教学水平,规范培训标准和考试制度,全面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5. 实施综合改革,健全保障体系

后示范时期高职教育的发展是建立在多方综合改革的基础之上的,因此需要统筹规划,制定和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和保障机制,重点包括:建立紧缺人才培养能力调查制度和人才就业与需求预测制度,为科学规划职教布局、统筹教育和产业资源提供科学的依据;完善职业教育投入机制,出台高职生均经费标准以及分专业差异幅度,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制度,探索多种考试招生办法改革,为学生接受高职教育提供多样化入学方式;探索应用本科面向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制度,注重选拔具有技术技能特长和潜力的中职、高职毕业生;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自主招生制度改革和试点工作[7]。

参考文献:

[1]向红梅,聂强. 国家示范高职后示范建设现状及期望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2(25):49-52.

[2]张春平.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后示范”建设的策略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76-77.

[3]柯进. 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如何从纸面走到现实[N].中国教育报,2014-06-19(5).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EB/OL].http://wenku.baidu.com,2013-12-26.

[5]刘瑞军.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后示范期标准化、信息化、国际化建设的思考[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5-8.

[6]王珏翎,侯益波.国家示范校建设中探索创新“现代学徒制”[J].当代职业教育,2012(9):8-11.

[7]曾东升,刘义国.现代职业教育视野下后示范高职院校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5(12):16.

收稿日期:2015-11-1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BJA130098).

作者简介:荣长海(1957—),男,教授.

通讯作者:荣长海,rongchanghai@sina.cn.

中图分类号:G719.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339(2016)04-344-05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Post-Demonstrative Era

Rong Changhai, Yangyan, Zhao Limin

(Tianjin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 Tianjin 300191, China)

Abstract:After 10-year construction, national demonstrativ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made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on the aspects of management system /mechanism innovation,education / teaching reform, and social service promotion. In th epost-demonstrative era, facing the challenges from internal and external education system o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futur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the key enhancement required b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not only to stabilize the existing achievements, but also to explore theefficientpath ofdeepening reform and to implement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Keywords:post-demonstrative er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及运行机制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如何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