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风先兆方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

2016-08-04张美军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12期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液流变学

张美军



中风先兆方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

张美军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中蒙医医院(内蒙古鄂尔多斯 010300),E-mail:zhangmeijun304@163.com

摘要:目的观察中风先兆方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与治疗组(4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风先兆方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小板计数变化,两组不良反应及1年后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86%,对照组78.57%,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4.76%,对照组16.6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先兆方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风先兆方;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计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ehemic atacks,TIA)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有较高致残率及复发率,易引发脑梗死。本研究应用脑病科协定方中风先兆方治疗TIA,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我院脑病科2012年1月—2014年1月住院治疗84例TIA病人;西医诊断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国专家共识组制定的TIA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符合中风病先兆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

1.2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年龄44岁~78岁者,男女不限;发病48 h以内者。

1.3排除标准经CT或MRI检查证实有脑出血、脑梗死等颅内疾病者。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系统疾病、有出血倾向者。

1.4一般资料将84例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44岁~78岁(61.4岁±6.8岁);病程31.7 h±8.6 h;合并高血压25例,糖尿病18例,高脂血症26例,冠心病11例;对照组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45岁~78岁(62.7岁±7.1岁);病程29.5 h±9.4 h;合并高血压23例,糖尿病16例,高脂血症21例,冠心病10例。两组性别、年龄、平均病程、病情严重程度、并发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5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脑细胞保护剂、改善脑血液循环、调节血压、血糖、血脂等。对照组给予拜阿司匹林100 mg 每天1次,晚饭后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脑病科协定方中风先兆方,组方:黄芪15 g,石菖蒲12 g,丹参12 g,川芎12 g,天麻12 g,地龙12 g,水蛭4 g。用煎药机浓煎,每剂取汁约400 mL,每袋200 mL,每次1袋,每日2次口服。两组均治疗4周。

1.6观察指标两组治疗4周后临床疗效;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小板计数变化;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结束后6个月、1年随访,观察两组复发率。

1.7疗效标准参照中风病先兆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主要评定眩晕、偏身麻木、言语蹇涩、晕厥、轻瘫的发作程度。临床治愈:疗效百分数≥95%;显效:疗效百分数为60%~95%;有效:疗效百分数为20%~60%;无效:疗效百分数<20%,乃至疗效百分数为负数,甚至发生中风。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小板计数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小板计数比较(±s)

2.3两组复发率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复发率比较

2.4不良反应两组均未发现消化道出血、泌尿系统出血、鼻出血、皮下出血等其他出血性病变;未发现恶心、呕吐、腹痛、过敏性皮疹等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TIA是临床常见病,好发于中老年人,是脑梗死最危险的因素,其发病机制主要为血流动力学学说和微栓塞学说,西医对该病的治疗主要以改善脑血流再灌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保护大脑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以及危险因素的干预和外科治疗等[3]。TIA属于中医学“中风先兆”范畴,中医认为,本病主要由于脏腑气血功能失调,风痰、瘀血阻滞脑络所致,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元气亏虚,标实为风痰上扰清窍,瘀血闭阻脑络,故针对上述病因病机确立益气健脾,熄风化痰,活血通络的治疗原则。中风先兆方中,黄芪补后天脾胃之气,以滋先天之元气;石菖蒲化痰开窍醒神;丹参、川芎活血化瘀;天麻、地龙、水蛭熄风通络;本方以补气药与熄风化痰、活血化瘀药相配,标本兼顾,虚实同治,共奏益气健脾,熄风化痰,活血通络之效。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黄芪主要有效成分为黄芪多糖,可有效改善循环,清除自由基,提高红细胞膜流动性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防止氧自由基引起脑再灌注损伤[4];川芎嗪对氧自由基、过氧化物生成及钙离子通道均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脑缺血区血管内皮黏附分子表达,减少白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在脑缺血区的聚集,从而发挥保护脑组织的作用[5];天麻可提高脑血管顺应性,降低脑血管阻力,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管血流量,改善脑缺血缺氧,保护损伤的神经元,改善神经功能[6];石菖蒲可显著抑制由缺血-再灌注诱导的脑神经细胞凋亡,提高脑细胞耐缺氧能力[7];丹参、地龙、水蛭素具有抗凝,促进纤溶,抗血栓形成,使血小板黏附及聚集功能降低,改善血液的流变性,降低血黏度,高效迅速地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8-9]。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风先兆方治疗TIA,治疗组总有效率92.86%,对照组78.57%,其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本方利用多环节、多途径作用机制优势,对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小板聚集有明显改善作用,全方具有扩张脑血管、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显著降低血黏度、改善脑血液循环的作用,可有效减少TIA复发率,对防治脑梗死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国专家共识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国专家共识更新版(2011年)[J].中华内科杂志,2011,50(6):530-533.

[2]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第6次会议.中风病先兆证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3,16(6):66-67.

[3]曾进胜.值得高度重视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4,1(9):385-388.

[4]许艳,高佩琦,梁庆成,等.黄芪多糖对脑血栓的疗效实验研究[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1999,9(3):133-136.

[5]雷万龙,刘勇,袁群芳,等.川芎嗪对脑缺血保护作用及实验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0,33(2):100.

[6]Zeng X,Zhang S,Zhang L,et al.A study of the neuroprotective effect of the phenolic glucoside gastrodin during cerebral ischemia in vivo and in vitro[J].Planta Med,2006,72(15):1359-1365.

[7]匡忠生,谢宇晖,李翎,等.石菖蒲提取液对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保护作用[J].广东医学,2002,23(5):459.

[8]田秀兰.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观察与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1,3(16):71.

[9]陈兴泳,程琼,唐洲平.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4):298-299.

(本文编辑薛妮)

中图分类号:R743R255.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6.12.037

文章编号:1672-1349(2016)12-1415-02

(收稿日期:2015-08-09)

猜你喜欢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液流变学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效果观察
依达拉奉对短暂性脑缺血的干预效果观察
血栓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效果观察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技术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
阿托伐他汀辅助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对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意义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
尿激酶溶栓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分析
ABCD2、ABCD3—I、ABCD3—I+HCY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应用的比较
降纤酶在脑梗死急性期治疗过程中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不同温度的造影剂粘度对CAG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影响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