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施暴者的心理剖析

2016-08-03

大众健康 2016年5期
关键词:施暴者心理特点亲密关系

精神分析理论的鼻祖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活动归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种心理结构。其中,“本我”是最原始的我,遵循“享乐原则”,表现为本能与欲望,而本能包括攻击这一原始的生存本能,是人类最初与野兽斗争遗留下的。攻击本能常指向外界,在现代社会常被压抑,可以理解为心理压抑、内心冲突或矛盾的外在宣泄。然而,就家暴问题而言,施暴者的攻击有一定的指向性,多针对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妻子等家庭成员,并非针对所有人,在外人看来是彬彬有礼的儒雅人士,以至很多家暴问题都不为人知,部分原因便在于除了本我之外,还同时存在“自我”和“超我”的约束。这里的“自我”对内应付“本我”的需要并受到“超我”的管制,遵循“现实原则”且适应外部的现实世界,而“超我”则依据好坏进行批判。当上述三种心理结构无法协调、和谐存在时就会出现各种精神和行为问题,家暴便是其一。

心理理论侧重于剖析个体的心理特点,如施暴者常以自我为中心,有强烈的嫉妒心、控制欲和占有欲、冲动、易怒、酗酒、多疑、焦虑和不自信等,往往呈低自尊和自我控制较弱的心理模式;而受害人的心理特点有胆小、懦弱、自卑、依赖性强、缺乏主见、有焦虑和忧郁气质和强烈的不安全感等,在经济上非独立、受教育程度较低。家庭中一方希望支配和影响另一方,造成家庭内部权利和决定模式失衡,是家暴的成因之一。结合舒格曼的学说——男性对控制权的渴求可能是施暴的一种标记,丈夫想通过掌控妻子,达到内心的满足和优越感,与此同时,因控制会破坏家庭亲密关系,引发夫妻间的矛盾,丈夫试图采用更进一步的强制措施处理这种冲突,从而引发家暴行为。若经过多次的家暴行为,受害人不敢反抗或反抗失败,施暴者会从中获益,今后有可能在面对类似问题时固化这种行为。

家庭暴力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存在已久。单独的立法不仅规定了人们行为的底线,而且对施暴者构成威慑力量。从心理学角度,某些施暴者需要心理疏导,某些家庭需要家庭心理治疗,严重者需要就诊于精神科。

猜你喜欢

施暴者心理特点亲密关系
关于山区高中班主任专业能力访谈
亲密,别陷入相处误区
聪明的人善于经营亲密关系
青瓦台常驻记者吃霸王餐?
“白丝带”,协助家庭暴力施暴者开展“自救”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3C原则”教你搞定各种关系
校园暴力预防机制的构建
浅议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