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及C反应蛋白在小儿肠套叠中的测定①
2016-08-03王玉龙刘振平
王玉龙,胡 明,刘振平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三科,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及C反应蛋白在小儿肠套叠中的测定①
王玉龙,胡明,刘振平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三科,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
摘要:目的: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浓度变化在小儿急性肠套叠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原发性急性肠套叠患儿20例为实验组,同期健康体检儿童2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治疗(灌肠复位)前及实验组治疗后12h、24h血清TNF-α水平及治疗后24h CRP水平。结果:实验组血清TNF-α及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儿经灌肠复位后,TNF-α、CRP水平明显降低,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TNF-α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212.21±147.35)vs(118.92±109.13),P<0.05]。结论:TNF-α、CRP在小儿急性肠套叠的病情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血清中TNF-α及CRP水平升高对肠套叠的诊断和预后有明显指导意义。
关键词:TNF-α;CRP;小儿肠套叠
急性肠套叠是小儿外科的常见急腹症[1],居婴幼儿肠梗阻原因的首位[2]。急性肠套叠病情进展快,若治疗不及时,可发生肠坏死、中毒性脑病、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对小儿生命构成极大的危害,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健康成长。其发病机制现仍不明确,目前多认为与小儿年龄、性别、饮食结构及习惯改变、病毒感染、机体的免疫状态有关。本课题通过测定在B超引导下经肛门灌肠治疗前后的急性肠套叠患儿血清中TNF-α、CRP的浓度变化,进而研究TNF-α、CRP与肠套叠发生、发展的关系。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12~2015-12于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住院的急性肠套叠患儿20例(肠套叠组),其中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8.4±0.8)月。另选取同期于我院儿内科的健康体检幼儿20例(对照组),其中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8.7±1.1)月。所有患儿均为原发性急性肠套叠且复位成功,符合急性肠套叠临床表现及彩超影像,具体诊断标准参见第8版外科学。
1.2方法
健康对照组患儿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2mL,肠套叠组患儿在灌肠复位前及复位后12h、24h后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2mL,常规离心分离血清后存于-20℃冰箱,用于测定血清TNF-α及CRP浓度。CRP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TNF-α测定采用酶联免疫法,试剂盒购于上海劲马实验设备有限公司,批内CV<9%,批间CV<15%,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1.3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两组血清TNF-α水平比较
与正常组相比,肠套叠组患儿复位前血清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5)。肠套叠患儿经治疗后,TNF-α浓度明显降低,复位后24h和复位后12h相比,TNF-α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正常组和肠套叠组TNF-α水平比较
注: 与正常组比较,△P<0.05;与肠套叠组比较,□P<0.05;与复位后12h比较,☆P<0.05。
2.2两组CRP水平比较
与正常组相比,肠套叠组血清CRP水平显著升高(P<0.05)。经复位治疗24h后,患儿CRP水平明显下降,接近正常水平。复位前后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正常组和肠套叠组CRP水平比较
注: 与正常组比较,△P<0.05;与肠套叠组比较,□P<0.05。
3讨论
小儿急性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的一种肠梗阻[3],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目前研究表明其发生可能与小儿免疫状态有关,但具体原因不清[4,5]。原发性肠套叠多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并常以急性起病多见。目前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及B超检查。
TNF-α是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内源性致热原,它不仅可以引起发热反应,还是一种促炎因子,可刺激多种炎症介质释放,引起肠道炎症,导致肠道高反应性;TNF-α还可以诱导核因子(NF-kB)表达上调,间接增加 COX-2,促进前列腺素的释放。这些物质可以直接改变胃肠道平滑肌的收缩,是引起肠套叠的介质。本研究发现急性肠套叠患儿灌肠复位前血清中的TNF-α水平升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差异和统计学意义,与潘定坤、吴义平等人的结果一致[6,7],Sonmez[8]在动物实验中也得出同样的结论相佐证。同时我们发现,随着患儿复位治疗时间的延长, TNF-α浓度呈下降趋势,并有统计学差异,说明TNF-α在急性肠套叠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CRP是是在炎症和组织损伤反应中肝脏分泌的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是急性炎症的敏感指标。本实验结果显示肠套叠患儿的CRP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复位24h后有一定程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考虑与肠套叠发生时,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参与肠黏膜损害和细菌移位有关。还有研究者认为,CRP的水平与肠套叠的病程有明显关系,可作为急性肠套叠判定病程长短及绞窄严重程度的一项指标[9]。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急性肠套叠患儿血清TNF-α、CRP水平显著升高,二者参与肠套叠的发生发展,血清TNF-α及CRP水平变化对肠套叠的诊断和预后有明显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毅,孙秀东,刘振平,等.263例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诊治体会[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7,30(2):33
[2]王政,刘贵麟,苏刚,等.先天性巨结肠合并小肠结肠炎的临床分析[J].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2,(10):1013-1014
[3]金明哲,黄世杰,李明振,等.彩超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20例体会[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4,27(2):68
[4]Apelt N,Featherstone N,Giuliani S. Laparospic teatment of intussusception in children:a systemtic review[J].Journal of Pediatr Surg,2013,48(8):1789-1793
[5]王炳海,杨斌,刘风昌,等.肠套叠免疫反应变化在临床治疗中的指导意义[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5,(4):283-285
[6]潘定坤.TNF-α和IL-6及IL-11在小儿急性肠套叠中测定及临床意义[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3,(7):42-43
[7]吴义平.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在小儿肠套叠中测定的临床意义[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4):75-77
[8]Sonmez K, karabulut R, Turkyilmaz Z,et al. Association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Interleukin-6 and Cyclooxygenase pathway with Lipopolysaccharide Induced Intussusception[J]. Eur J Pediatr Surg,2008,(18):103-106
[9]谢仔坚,李祥平,姚振洪,等.C反应蛋白在小儿肠套叠诊治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Practical Journal of Cardiac Cerebral Pneumal and Vascular Disease,2010,18(6):785
基金项目:①佳木斯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编号:LM2015_017。
作者简介:王玉龙(1987~)男,山东临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刘振平(1962~)男,黑龙江佳木斯人,学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E-mail:liuzhenping1962@163.com。
中图分类号:R57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104(2016)03-0032-02
(收稿日期:2016-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