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临床观察
2016-08-03陈柳丹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东广州510000
陈柳丹,艾 亮(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东 广州 510000)
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临床观察
陈柳丹,艾亮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东 广州510000)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予口服中药治疗,观察组予针灸治疗,两组观察治疗2个疗程(4周)。[结果]两组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痊愈7例,显效17例,有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57%;对照组痊愈5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2.86%,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效果显著。
心脾两虚型;不寐;失眠症;针灸
失眠症属于中医“不寐”的范畴,临床主要表现特征为不得安睡,患者的病情有轻重之分,轻者入睡相对比较困难,或是睡不深熟,醒后无法再睡,重者会出现彻夜不眠情况。失眠症患者由于长久不愈会发生心悸、头晕、困倦以及健忘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严重影响。本文通过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35例,并与中药治疗的对照组35例作对照观察,结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医科收治的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各35例。观察组男10例,女25例;年龄19~70 (43.06±3.22)岁;病程5个月~9年(4.9±0.4)年。对照组男11例,女24例;年龄20~67(43.69±3.03)岁,病程4个月~12年(5.2±0.3)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心脾两虚型不寐的诊断标准:神疲乏力,多梦易醒,面色不华,朦胧不实,头晕目眩,食后腹胀,脉细弱,大便稀溏,心悸健忘,苔薄白,舌淡,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CCMD-3)》[2]中失眠症的诊断标准。
1.3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中医、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18~70岁;③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得分>7分,纳入研究前2周未针对失眠进行治疗;④依从性良好;⑤排除因外部环境因素和手术等原因导致失眠者、精神疾病患者、造血系统疾病患者、心肝肾器官疾病患者;排除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
1.4治疗方法
1.4.1观察组予针灸治疗,穴取(双侧)百会、神门、四神聪、心俞、安眠、三阴交、脾俞、足三里,将穴位进行常规消毒,选取直径为0.30mm,长度为25mm针灸针,进针得气之后留针30m in,每周治疗5次,休息2天,治疗10次作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4.2对照组予口服归脾丸(药物成分含炙甘草、白术、炙黄芪、远志、木香、当归、茯苓、党参、大枣、龙眼肉以及酸枣仁,李时珍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42020565),每天口服3次,每次6 g,治疗2周作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5疗效标准依照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2]对患者睡眠质量进行评分,总分21分,得分越高提示睡眠质量越差。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进行疗效评价:患者的睡眠时间完全恢复正常,夜间睡眠时间大于6小时,睡眠深沉,醒后患者精神充沛,则为痊愈;患者的睡眠显著好转,睡眠时间提高3小时,睡眠深度提高,则为显效;患者的症状出现缓解,睡眠时间与之前比较提高小于3小时,则为有效;患者在治疗之后的失眠症状没有变化或是出现加重,则为无效。
1.6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使用Ridit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积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积分对比(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积分对比(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5 11.25±2.04 5.51±1.57①②对照组 35 11.82±2.29 7.84±1.83①
2.2两组疗效比较见表2。
表2两组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失眠指的是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是睡眠障碍中常见类型,患者临床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以及续睡困难,失眠不但影响到患者的躯体功能恢复,使其免疫机制降低,还会严重影响到其生活和工作,使生活质量下降[3]。心脾两虚型失眠症主要病机为气血失和、阴阳失调,治疗宗旨为调和阴阳气血,补脾益气,养心安神[4]。头部属于诸阳之会,取穴百会调节阴阳,将头部保持气血流畅;安眠穴属于特效经验穴,能够起到安神和调节睡眠的作用;四神聪具有镇静安神作用;神门具有宁心安神以及调理心气的作用;心俞和脾俞具有补心益脾的作用;三阴交具有调节肝脾肾气机,保持心安的作用;足三里穴具有燥化脾湿以及升发胃气作用[5]。通过对本文患者的分组研究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积分比较存在明显差异,且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针对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通过针灸进行治疗效果明显,在以后工作中可以加大样本量,实施多角度以及多层次的研究,为临床治疗失眠症提供更加有力的依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9-20.
[2]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分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18-119.
[3]阮经文,易玉珍,严英硕,等.针灸对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0,10 (8):361-362.
[4]汤艳娟,刘婧,李桂芝,等.联合用药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56例疗效观察[J].中医杂志,2013,20(12):80.
[5]韩璐,徐玉欣.扫散法合点揉法治疗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伴失眠疗效分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9 (1):225-226.
(编辑熊瑜)
R256.23
A
2095-4441(2016)02-0021-02
2016-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