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2016-08-03梁彩虹李爱香南宁市中医医院广西南宁530001
陈 姗,罗 莎,梁彩虹,李爱香(南宁市中医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1)
针药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陈姗,罗莎,梁彩虹,李爱香
(南宁市中医医院,广西 南宁530001)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19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59例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予以中药内服、针灸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程度更显著(P<0.05)。治疗组痊愈24例,显效21例,有效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痊愈15例,显效14例,有效11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67.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药联合针灸可有效缓解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药治疗;针灸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临床表现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按照罗马Ⅲ标准肠易激综合征可分为便秘型(IBS-C)、腹泻型(IBS-D)、混合型(IBS-M)和未定型(IBSU),临床约74%患者为腹泻型(IBS-D)[1]。在我国,IBS-D发病率逐年升高,消耗医疗费用巨大,已经成为消化科的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2]。目前西医治疗IBS疗效欠佳,副作用多,患者难以接受。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报道逐渐增多,且疗效显著[3]。本研究采用自拟疏肝健脾中药方联合针灸治疗IBS-D患者6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参照罗马Ⅲ诊断标准[4],所有病例均来自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确诊为IBS-D的119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9例和治疗组60例。治疗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38.21±10.65岁;病程6.61±4.02年。对照组男31例,女28例;年龄40.07± 9.38岁;病程6.12±4.37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经统计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匹维溴铵(商品名:得舒特,厂家:Abbott HealthcareSAS,批准文号:H20120127),每次50mg,3次/天,进餐时用水吞服。
1.2.2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自拟疏肝健脾止泻方联合针灸治疗。①中药处方:柴胡10 g,党参15 g,茯苓15 g,白术10 g,白芍10 g,佛手10 g,白扁豆10 g,补骨脂10 g,吴茱萸10 g。辨证加味:湿热者加黄芩、薏苡仁;肾阳虚者加肉桂;腹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每日1剂,水煎至400m l,分2次饭后温服。②针灸。取穴:双侧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太冲穴,施电针,持续20min,每日1次。
两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期间停用其他一切治疗IBS-D的药物。
1.3症状评分标准参照《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5]。①腹痛和腹胀程度评分。无症状为0分;轻度:经提示后方觉有症状为1分;中度:不经提示即有症状为2分;重度:患者主诉主要症状为3分。②腹泻频率评分:无症状为0分;轻度:<3次/天为1分;中度:3~5次/天为2分;重度:6次/天为3分。以①、②项总分作为主要症状评分。
1.4疗效标准[6]痊愈:症状全部消失,肠道功能正常,随诊复查无异常。显效:症状明显好转,大便次数明显减少,粪便性状接近正常。有效:症状好转,大便次数有所减少,粪便性状改善,但不及显效明显。无效:症状无减轻,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及排便过程异常无改善。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用t检验,等级资料则采用Ridit分析,P<0.05为两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程度更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组 别 n 治疗前积分 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后差值治疗组 60 5.13±0.38 1.91±0.11①② 3.72±0.14②对照组 59 5.42±0.15 3.82±0.31① 1.85±0.25
2.2两组疗效比较见表2。
表2两组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属于中医学“泄泻”“腹痛”等范畴,主要病机是久病脾虚,加之情志不调,气郁食滞,致肝气郁结,肝木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生精微,湿浊内蕴,混杂而下故发泄泻。文献[7-8]表明IBS-D发病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疏肝理脾法为中医治疗IBS-D的主流方法[9]。本临床观察中运用自拟疏肝健脾止泻方具有疏肝理脾、温肾健脾、化湿止泻之功效。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党参、茯苓、白术益气健脾除湿以培补坤元,白芍味酸、收敛固涩使肝木不至过分克伐脾土,佛手理气宽中,白扁豆甘微温、补脾和中化湿,补骨脂温肾助阳、涩肠止泻,吴茱萸散寒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温肾健脾、渗湿止泻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柴胡的活性成分柴胡皂苷具有抗焦虑、抗抑郁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5-HT和DA的含量,从而减少脑神经细胞的损伤有关[10]。白芍抑制胃肠平滑肌的张力和运动,既可减轻腹泻,又能止痛解痉。党参、茯苓、白术具有明显止泻作用,可抑制大鼠肠蠕动,增加肠管对水及氯化物的吸收,提高大鼠肠管扩张引起腹壁收缩反射阈值,减少水应激诱导的排便量,对腹痛腹泻作用明显[11]。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节免疫的作用,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上也取得显著疗效。天枢为大肠募穴,可作为治疗肠道疾病的首选腧穴。动物研究表明,电针(天枢、上巨虚)能抑制结肠肌间神经丛神经元P2X2受体异常表达,改善IBS大鼠的内脏痛觉敏感状态[12]。电针足三里能降低IBS大鼠血浆P物质(SP),升高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从而达到治疗IBS的目的[13]。电针太冲穴能疏肝解郁消气,调畅气机。匹维溴铵是一种对胃肠道具有高度选择性解痉作用的钙拮抗药,对结肠平滑肌具有高度选择作用,通过阻断钙离子流入肠壁平滑肌细胞,防止肌肉过度收缩而达到解痉作用,能消除肠平滑肌的高反应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前后积分差降低幅度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说明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及针灸可以更好地提高IBS的临床疗效。
[1]蔡利军,吕宾,孟立娜,等.疏肝健脾温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5):1097-1099.
[2]鲍德国.肠易激综合征[J].全科医学教育,2006,4(1):13-15.
[3]徐义勇,李清,朱丽娟.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概况[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1):91-93.
[4]罗马委员会.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J].胃肠病学,2006,11(12):762.
[5]张声生,李乾构,魏玮,等.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12(7):1062.
[6]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5):587-590.
[7]吴兵,张声生.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证候学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药,2007,26(5):312-314.
[8]杨爱学,何家鸣.抑肝法和扶脾法对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患者心理因素的影响比较[J].世界中医药,2014,9(11):1500-1502.
[9]陈久红,谢元元.肠安汤联合西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1):43-44.
[10]张颖,陈宇霞,黄世敬.柴胡及柴胡类复方的抗抑郁研究现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9):985.
[11]胡旭光,唐青萍,相湘,等.痛泻要方及有效成分对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30):4429-4430.
[12]吴璐一,翁志军,窦传字,等.针灸对IBS内脏痛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神经元P2X2受体表达的调节[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6):601-604.
[13]王兴,电针足三里对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血浆SP及CGRP的影响[J].广州医药,2012,43(3):14-16.
(编辑熊瑜)
R256.34
A
2095-4441(2016)02-0019-02
2016-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