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的逻辑机制*

2016-08-03

观察与思考 2016年12期
关键词:理政治国新理念

张 国 宏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的逻辑机制*

张 国 宏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的逻辑机制是由其逻辑主题、理论前提、现实依据、历史底蕴、文化支撑、实践源泉、思想主线、价值立场、个人条件等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诸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逐步形成。深入探究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的逻辑机制是学术界需要予以回答的重要现实课题。

习近平 治国理政 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作者张国宏,男,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社科部主任,教授(杭州31005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实现中国“由大向强”发展的历史跨越,围绕治国理政新的时代实践,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了统揽国际国内大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我们党何以能在短短几年内形成如此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成果?深入探究其形成的逻辑机制是学术界需要予以回答的重要现实课题。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的逻辑机制,是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形成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过程中各构成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的逻辑机理。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的逻辑机制是由其逻辑主题、理论前提、现实依据、历史底蕴、文化支撑、实践源泉、思想主线、价值立场、个人条件等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诸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逐步形成。

一、逻辑主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创,并经过90多年的接力探索不断推进和发展的伟大事业。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8、22、23、22页。党的十八大后不久,在新进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同志强调:“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8、22、23、22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③《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8、22、23、22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要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框架内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要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治国理政。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都可以囊括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主题下,都是以这一大主题为统领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和建议,也正是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大主题出发而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

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主要体现在为避免出现颠覆性的错误,强调要始终保持清醒坚定,保持强大前进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做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针对近些年来有国内外舆论对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作是 “资本社会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的曲解,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④《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8、22、23、22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此,在经济、政治、 文化、社会等领域,习近平同志都旗帜鲜明地强调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首次从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四个方面解读和阐释了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内涵;提出了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目标维度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和治国理政的宏伟愿景;强调要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必须积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深刻阐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首次提出和确立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谋划——“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引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五大发展理念”;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改革强军新战略,等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坚实步伐,保证新时期治国理政伟大实践的前进方向和生机活力,构成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主题和基调,也是治国理政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二、理论前提: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坚持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在对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合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提升和飞跃。无疑,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坚持是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得以形成和确立的理论前提。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和理论创造都要求我们必须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又不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死板的教条。所谓科学的坚持,就是坚持和发展的辩证统一,坚持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发展是坚持的条件和体现。

(3)如全面开放转专业在高职院校可行,能更好的满足人才培养需求,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减轻就业难的问题。

“坚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逻辑前提。所谓“坚持”,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坚持贯穿于这些基本原理之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否则,理论创新就会失去正确的理论基础和灵魂。“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形式。坚持的同时要发展,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死的教条,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也就没有新时期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国共产党人更是把发展马克思主义当作自身的历史使命。毛泽东就曾提倡过,既要学习马克思又要超过马克思。所谓超过马克思,就是既不丢老祖宗,又要说新话,进行理论创新。他把“解决中国问题”和“创造些新的东西”①《毛泽东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8页。确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根本任务。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传承了我们党长期以来理论创新的强烈意识和使命担当。2015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就提出了“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任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向全党提出了“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重要要求,向全世界昭告了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肩负起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源和流的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源”,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流”。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树立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认识、解决问题的典范。2013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和201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主题分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与“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说明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治国理政的基本功和看家本领。事实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实践的生动体现。从直面中国问题的实践论到人民至上的历史主体论,从全面性与重点论相结合的辩证法到相互促进协调推进的方法论,无不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智慧。就拿辩证法来说,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一直都是中国政治的国家哲学思维,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思维自信。一方面,习近平的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超前思维、发散思维,归根结底,统一于辩证思维,万变不离其宗。另一方面,习近平的治国理政辩证法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继承和拓展。从毛泽东的革命和军事辩证法到邓小平的改革辩证法,再到习近平全面的治国理政辩证法,是辩证思维整合与集成的过程,是中国辩证思维作为一种国家思维进一步的成熟和升华。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现时代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最新成果,是在对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合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提升和飞跃。比如:习近平关于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思想正是对邓小平“三步走”战略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升华;习近平关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正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注重的“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思想的系统整合、提升,从总体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习近平关于“五大发展理念”正是在新历史条件下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把科学发展观推向了新境界。

三、现实依据: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所处时代背景和面临现实挑战的郑重回应

现实是治国理政的立足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建立在对我们党所处时代背景和面临现实挑战作出科学判断的基础上思考、提升、谋划出来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挑战是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的现实依据。伟大的思想孕育于伟大的时代。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到今天的新阶段,我们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往开来、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转变和历史跨越的新时期,这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肩负的时代使命。可以说,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正是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中产生出来的,是从对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中产生的“中国问题”尤其是时代性课题的解答中产生出来的。

国情有如植物生长的土壤,只有深深扎根于中国国情这一特定的土壤中,治国理政才能顺理成章、游刃有余。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提出,正是立足于对日益复杂的当代中国国情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第一,我国正迈入“发展起来时期”。邓小平曾指出,“我国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①《邓小平年谱》(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4页。。自从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总体上正迈入“发展起来时期”。习近平强调:“当前,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论是新问题还是老问题,不论是长期存在的老问题还是改变了表现形式的老问题,要认识好、解决好,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我们自己的本领。”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01-402页。习近平所思考的,总体上是我国进入“发展起来时期”,由大国成为强国所呈现出来的问题;新时期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主要使命,也是完成这一时期所提出的历史任务,即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第二,我国正处于整体转型升级时期。我国发展起来以后正呈现出“整体转型升级”的特征。从经济发展驱动看,正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走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创新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大战略大思路应运而生;从生产关系视角看,正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向更加注重“共同富裕”,“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实现“共享发展”成为实践的新要求;从国家权力运作方式看,正由“国家主导”走向更加注重“国家治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时代新要求;从整体社会发展水平看,正由非均衡发展走向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成为实践要求的主旋律。第三,我国正处于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使命。习近平同志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5-36、39-40页。。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逻辑要义,正是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展开的。第四,我国正处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时期。习近平同志指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一句话。‘新的历史特点’这个概念,含义是很深刻的,是全面审视和判断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大势得出的重要判断。”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36页。这一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面临着“四大挑战”即一些国家对我国围堵打压的挑战、国外社会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民族分裂主义的挑战和改革发展稳定深层矛盾和难题的挑战,面临着“四大考验”即长期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和外部环境的考验,面临着“四种危险”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和消极腐败的危险。这就意味着新一届党中央需要担当的任务使命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治国理政的考验之大前所未有。要积极应对上述挑战、考验和危险,要有效破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出现的诸多难题,就必须积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正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四、 历史底蕴:从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传承和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脉络中走来的历史渊源

从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是一种历史自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质。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0-471页。习近平同志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④《习近平在布鲁日欧盟学院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4月2日。习近平同志从历史借鉴的角度对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作出了深刻阐释,体现了新时期治国理政思想的深厚历史底蕴。

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传承中理解中国道路的深厚历史根基。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⑤《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5-36、39-40页。。“四个走出来”连起来说,表明绝不能把中国道路仅仅看作是近30多年来探索的成果,而要把30多年与60多年、与170多年、与5000多年紧密相连,表明中国道路植根于悠久的中华文明。30多年离不开5000多年,否则,就难以理解中国道路所具有的悠久历史纵深和深厚历史渊源。

从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脉络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习近平同志把世界社会主义500年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历史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定为继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五个时段之后的第六个阶段①参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9-24页。,从而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及其实践的经验教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思想来源。

从历史经验教训中借鉴治国理政的历史智慧。2014年10月13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第18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②《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8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4日。因此,建设国家治理体系,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学习历史、了解历史,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汲取历史智慧。

五、文化支撑:立足于创造性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性吸纳世界多样文明有机融合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它灌注于特定民族或特定时代人群的内心深处,历史地积淀、凝结成为人的稳定的存在方式,内在地左右着人的各种行为,赋予人的行为以根据和意义,进而影响社会的政治经济活动乃至历史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多次强调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同志强调:“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③习近平: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他要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4页。。 在2016年5月17日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进一步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⑤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可以说,无论是中国梦的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铺展,还是“一带一路”的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中国内政外交中的文化底色越来越凸显,也越来越重要。

在日益开放的全球化时代,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中西文明的关系,无疑是关系到治国理政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习近平同志以宽广的视野、博大的胸怀,提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彰显了治国理政的文化智慧。一方面,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宝贵精神财富,必须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科学态度来对待,并将之转化为当代治国理政的重要元素。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可以说,在新时期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及其精神理念是无处不在的。比如,知行合一、实事求是,民为邦本、以民为本,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礼法合治、德主刑辅,居安思危、改易更化,勤政为民、夙夜在公,廉洁奉公、两袖清风,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等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经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倡导和全党上下的躬身实践,已经逐步内化为党的治国理政理念、外化为党的治国理政形象。另一方面,坚定文化自信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闭上眼睛不看世界。习近平同志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必须以虚心学习的态度对待世界各国文明,使之成为优化治国理政的重要借鉴。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亲诚惠荣”等诸多方面,也正是文明交流互鉴、和平合作共赢的鲜活体现。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在创新性吸纳世界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既是增进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之路,也是与时俱进建设国家治理体系、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需。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文化自信越发重要,也更为根本。我们应紧抓机遇,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感与担当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省和文化自新,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更稳健、足音更强劲、风采更久远,使我国尽快从文化资源大国向文化强国转变,不断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六、实践源泉: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

伟大的理论来自于伟大的实践,没有实践需求的理论是无效的理论,顺应实践需求的理论才具有生长的空间。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①②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每一个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都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在科学总结分析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实践及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出来的,是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实践需要的满足,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孕育形成了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立足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在实践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性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其理论结晶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基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不断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创造性回答了什么是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怎样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新理论,是从总结中国新的实践经验中提炼提升出来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新实践在续写中开创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基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有机地合成在一起,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为标志,我国的国家治理正在进入新阶段。我国发展到现在,国家治理问题成为突出的瓶颈而被提上党和国家重要议程。新的三十年,新的伟大实践,要求我们党适应新的需要,在前“两个三十年”的基础上,推进国家治理迈上一个大台阶。面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速度放缓等新情况,习近平同志提出要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针对小康社会建设中依然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针对单方面的改革已不足以解决新时期面临的复杂矛盾,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建设国家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针对依法治国实践中存在的立法不够科学、执法不够严格、司法领域存在不公以及全面守法观念有待提高等诸多实践课题,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针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全面从严治党;针对中国发展中创新性不足、协调不到位、开放水平有待提高、绿色理念仍待普及、百姓希望进一步共享改革成果,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复杂局面和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以及媒体格局深刻变化,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针对国际环境的复杂变化和全球治理的瓶颈问题,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等等。

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引领社会进步,是我们党开创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我们党具有高度理论自觉自信的实际体现。 2015年1月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①《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光明日报》2015年1月25日。

七、思想主线: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中国共产党人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思想精髓,也就是其中最具时代要求,被称之为“精神精华的东西”,它是整个思想理论体系赖以成立和富有生命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贯穿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魂和纲,是其精神实质和思想主线。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我们党在新时期不断增强理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思想原则。在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党形成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并进而集中凝炼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一种富有中国气派的理论概括,精辟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也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运用的鲜活性。正是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实事求是为基础,我们党的理论才跟上了时代的步伐,适应了实践的要求,并引导全党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不从本本、概念和抽象的原则出发,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立足新的实践基础,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我们党对世界发展趋势的判断,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把握,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拓展,都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实现的。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始终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习近平同志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十八大后不久,习近平同志向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们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①《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15、549、696页。2013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部署全面深化改革时强调:“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②《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15、549、696页。他指出,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因此,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③《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39页。

习近平同志也对坚持实事求是提出了明确要求。他指出:“我们要自觉坚定实事求是的信念、增强实事求是的本领,时时处处把实事求是牢记于心、付诸于行。”④《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15、549、696页。实事求是既是一种信念,又是一种本领。他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要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智慧的滋养,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求我们的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状态,与时俱进地把我们的事业和各项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坚持实事求是,也必须有求真务实的作风。他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把工作落到实处。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习近平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分析,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和说明,本身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精神的实际体现。

八、价值立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信念

实践主体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实践主体的价值取向密切相连,价值取向不同决定着价值主体在社会实践中寻求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产生不同的理论认识,这也正是真正的科学理论与伪科学理论的区别所在。一种思想理论,不管多么系统严密,如果没有价值导向,就会迷失方位进而丧失群众的认同。惟有坚定的价值信念,才能支撑起伟大的思想体系。正确的价值立场以及由此所决定的价值主体和价值目标,是执政党治国理政理念、思想和战略实践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立场就是人民立场,人民当家作主的国体决定了执政党治国理政的理念和实践必然坚持以人民为价值主体,以人民利益至上为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

贯穿和渗透于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核心精神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信念。这种坚定的价值信念,是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价值标准和价值灵魂。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 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责任重于泰山,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02、68、98、98页。这种“为民”和“担当”,鲜明回答了治国理政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问题,渗透在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理念之中。首先,进一步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对人民群众富有深厚情感。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始终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自觉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和政绩”②习近平:《之江新语》,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7页。。 要“培养和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③习近平:《之江新语》,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7页。,需要以党的先进人物为榜样,学习情怀感( 邓小平) 、幸福感( 雷锋) 、境界感( 雷锋) 、责任感( 郑培民)以及光荣感( 钱学森) ,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其次,进一步强调相信群众,尊重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要“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④《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02、68、98、98页。。再次,进一步强调要从人民立场出发,为人民利益谋事。习近平同志指出,“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的思路、制定改革的举措”⑤《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02、68、98、98页。,以实现改革成果的人民共享。最后,进一步强调要以群众满意为最终评价标准。习近平同志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要认真想一想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 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 群众利益如何保障? 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⑥《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02、68、98、98页。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信念,在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起着“定海神针”的作用,确保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确保不失其根、不忘其本。新一届党中央极其鲜明地确立了以人民为主体、为中心、为依靠的执政信念和发展理念,并将其转化为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融入执政目标、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等所有构成治国理政活动的要素之中。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凝聚了民心、汇集了民智、维护了民利,是坚持真理标准与价值信念相统一的典范。

九、个人条件:习近平个人理想和经历孕育出的卓越品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与此同时,它又十分重视杰出人物历史作用。马克思说过:“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450页。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和不容抹煞的。诚然,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形成,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肩负的时代使命所决定的,是时势造就的。但是,毋庸置疑,党的十八大以来短短几年能够形成如此深刻丰富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与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智慧和雄才大略是分不开的。在一定意义上,习近平同志的卓越核心能力和领袖品质影响和创造了时势,有效地推进了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的新局面。

习近平同志传承弘扬了父亲的风格,高度重视个人理想信念的修养。始终强调共产党员尤其领导干部要树立崇高理想、坚定信念,严格自律、夙夜在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页。习近平少年和青年时期下乡的艰苦磨练让他对基层社会和民众有着真实深切的了解。他曾说:“我的成长进步起始于陕北的七八年,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 众;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②《外媒热议习近平》,《看天下》,2010年第29期。习近平同志40多年的从政经历,从陕西到北京,从河北到福建,从浙江到上海,从西部贫困地区到国家政治文化中心,从东部欠发达地方到沿海发达地区,从政经历遍及村、县、市(地)、省(直辖市)和中央党政军主要岗位,历经16次重大工作调整,先后担任过三个省市的党政主要负责人,这样的从政经历为其从党和国家事业战略全局的高度治国理政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以其特有的政治远见、变革魄力、治国智慧、人格魅力彰显出其治国理政强大的意志力、掌控力、创造力、感召力,昭示了一个正在崛起复兴的大国卓越领导人风范。主要体现在:第一,自信笃定的政治意志力。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老路,更不走邪路,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强大的政治定力;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和强国兴邦高度统一,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基本执政理念; “一个伟大梦想”“两个百年目标”“四个全面布局” “五大发展理念”,不仅站得高、想得深、看得准,而且遵循规律、紧贴实情、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紧紧抓住了党和国家发展的要害,牵住了改革发展的“牛鼻子”。第二,高瞻远瞩的全局掌控力。他对党情国情世情吃得透,布局谋篇格局大,掌控全局落脚实;他善于统揽全局、举纲张目,先后亲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国家安全领导小组(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等7个领导小组组长,并亲自谋划部署、亲自推动督办,解决了一系列深层次、交织性、顽固性问题;他善谋敢断、气宇非凡,上任伊始,即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拉开了反腐大幕,展示了当机立断的果敢、雷厉风行的气魄。第三,坚韧无畏的变革创造力。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充分展现出勇于变革的领导特质,站在人类发展和社会制度创新高度,带领党中央坚决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迈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步伐,努力打破制约发展的旧框框,走出了一条科学治理社会主义的新路。第四,大气厚重的凝聚感召力。他坚持学以修身、兼济天下,始终把修身立德、治心养性作为立身之本、从政之基;注重严格自律、率先垂范,具有讲信义、重情义、树道义的君子之风和人格魅力;爱民如亲,与人民群众建立了一种亲密无间的天然感情,身上有着浓浓的公仆情怀;宽和大气,具有宽广的胸怀、包容的品性、海纳百川的气度、容人容事的雅量。习近平同志自身具有的这些核心能力和卓越品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支撑,无疑是形成其治国理政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③参见周新民:《习近平治国理政核心能力内涵》,《人民论坛》,2016年第1期。总之,逻辑主题、理论前提、现实依据、历史底蕴、文化支撑、实践源泉、思想主线、价值立场、个人条件等要素互为条件、协同作用,构成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的逻辑机制。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尚处于初步形成的过程中,它是开放的、有待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应该科学揭示和准确其形成的逻辑机制及其构成要素,通过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这一机制来不断推进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程。

责任编辑:徐友龙

* 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马克思主义研究工程”专项课题“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理论特质研究”(16MYZX13YB)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理政治国新理念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新理念实干 高质量作为
清洁工程——汽车维修保养新理念(下)
国外兴起长寿新理念
신시대
韩新政府成立百日:文在寅谈治国理政重要目标
回答时代新课题,践行时代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