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审部门价值塑造探讨与 实践分析
2016-08-02方亮
方亮
【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企业间的竞争不仅是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竞争,更是企业内部管理、内控水平等内功方面竞争,这需要发掘每个后勤部门价值,特别是内审部门。
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发布的新版《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中,内部审计全新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从对内部审计的定义看,组织对这项经济活动寄予相当高的期望,它是一项帮助组织实现目标的系统工程,是对企业内部提供服务,确保内部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的一种内部控制机制。
本文将从部门定位开始,探索工作模式的改变作为内审部门价值塑造的焦点,结合自身企业实践经验,基于内部环境支持下,内部审计部门价值塑造的方法与作用。
一、背景与现状
从本人从业13年的历程看,经历了集团旗下7家国有企业,所接触的大部分企业基本属于业务导向型,即强调业务部门是企业龙头,片面弱化职能部门的功能,甚至可有可无,审计部当属其中之一,内审部门价值不被发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从内审部发展层次看,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发展经历三个层次,首先是财务审计;第二是业务审计;第三是管理审计。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审计工作从财务审计开始,目前相当多的企业停留在财务审计,内部审计更大的作用,目前依然被忽略。
(二)从内审部门组织架构看,分为:不设内审部门只设内审岗位;内审部门隶属于经理层;内审部门隶属于监事会;内审部门隶属于董事会等。从欧美发达企业组织架构看,内审部门隶属于董事会(德国属于监事会),直接对董事会负责。但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设置看,基本上属于前面两种情况。
(三)从内审部门定位看,内审部门作为企业职能部门,基本上视为企业的消耗部门,不属于创造效益的“生产”部门,作为企业的消耗型部门,他的价值一旦没法展示,即如它无法产生“开源”,那么将被“节流”,因此将形成恶性循环,为节省开支。
综上,内审部门目前虽处境尴尬,但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对经营管理的发展,会进一步促进内部审计由“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将其审计领域由“财务审计”扩展到“管理审计”。
二、现行模式与价值模式塑造探讨
从自己工作实践和经历中看到,内部环境对于内审工作实施有关键作用,但内审工作的成绩是推动内部环境持续的重要环节。要使内审部门价值被发现,必须对现有模式进行改变,在标准化管理体系发展过程中,把内审部门建设成与企业发展相适应,准确识别风险,通过科学评估和数据分析,帮助和支持企业目标实现的企业特色部门,实现良好的内部环境。下面将分列目前主要模式,并提出改变模式。
(一)现有模式
1.简单职能模式(内审地位):
2.常见企业架构模式:
(二)探索模式:在不变的企业管理架构上,体现审计与管理层,审计与其他部门间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不是简单地强调内部受托职能,更体现协作职能、服务职能,体现其价值。形式平衡,但结构紧密。
三、内审部门价值模式塑造的探讨
内部环境是有效审计决定条件,通过重新对内审部门作出功能与角色定位,相应建立标准化的业务体系,将内部审计工作与企业发展方向融合,兼顾其监督和服务职能的体现,使内部审计的增值能力获得企业管理层的认可,实现良好的内部环境,体现其与企业发展共进步的价值。
(一)内部审计工作功能重构
(二)内部审计工作分项说明
1.防御性作业:审计最基础的功能,它能公正评价企业经营因子,在过去的任职时期内的经营实绩,避免“一白遮三丑”的灰色,实现对人和制度的公正评价,使企业提升内在质量。具体分为对人和制度的评价:
(1)重点岗位负责人离调任审计:审计要点主要包括:该负责人的背景情况和履历、任期内管理职能履行情况、任期内经济责任情况、薪酬发放情况、工作交接情况等,对人的评价,避免简单的数据评价,更全面地展示该离调任者的整体情况,体现“德能勤政”。
(2)内控审计:审计要点主要是对企业组织架构及其内部运转评价,企业对风险识别和管理,各种经营业务的风险管理,内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和权力制衡等。内审部门模拟旁观者的视角,审视企业自身,目标使企业运营更科学和健康,实现对企业管理层和股东负责的内部受托职能。
2.增利性作业:作为内审部门的企业价值构建重要环节,这个是创新性工作,使内审部门摆脱事后监督“防御性”角色,重点进入企业内部管理,尤其是成本、存货、应收、资金等企业营运重点环节,更是弥补外部审计无法详细分析企业内部核心问题的不足,实现其部门价值。具体分为对资金与资金元素的审计:
(1)资金方面:除了对资金账实稽核外,重点对“资金支出”作出审计。对于企业来说,采购核价是重要环节。采购价格决定企业资金流出多少,也决定企业的效益,更涉及企业发展持续力度。这一环节长期是一个难题,加入审计环节的价格稽核,一方面对采购权限的控制,另一方面是保持原料价格受监控,对于工业生产企业尤为重要。内审部门承担采购核价的职能,有效实现对采购环节的监督,保持采购人员的责权利,作为企业内部第三方参与经营,实现协作与监督,体现内审价值。
(2)经济元素方面:业绩审计实质是对企业内各经济元素评价,不单销售部门有业绩,生产、仓管等部门都可以体现业绩,而且对于企业来说,这几个环节的经济元素都是企业的根本。对业绩的审计,必须弥补外部审计无法准确掌握企业内部真实情况的缺点,加强对企业成本、存货、应收(含其他应收)等三大环节的定期审计,对财务部门可以发现成本核算方式与企业发展是否相适应;对仓库,可以发现存货价值是否与市场价值脱离,存货风险是否有效化解,存货管理手段是否先进;对销售部门,可以发现应收管理手段是否完备,应收风险是否有效控制等。
对经济元素的管理者,定期进行评分,详细列明评价标准,对应的分值,并提出改进的方法。通过分数去反映业绩,而不是简单片面强调某项指标,忽视其他相关因素。
3.建设性作业:它同属于提升内审部门企业价值重要一环,相对于上述两个作业,它更具有个性,视企业发展阶段和企业类型而不同,可弥补防御性作业或增利性作业的不足。例如,配合人力部门,对企业绩效考核的效果作出审计,绩效考核本身是希望员工更有作为,为避免流于形式,引入绩效考核的审计,能体现考核真实效果,促进绩效考核不断适应企业发展。
四、实证
1.成本节约:本人2008年任职于集团旗下一家中型中外合资企业内审部,由于企业特殊性,每年的审计花费相当大,双方分别聘请中介,年度审计开支接近80万。
因此,本人提出企业内部管理的改革,首先是建立内审部门的内部环境,争取董事会支持,制定年度内审计划;其次是建立定期的任期内审计和调任审计,重点检查重点岗位和重点经济元素的运转情况和运作效率,针对每年审计中重点关注的问题,建立定期自我检查;再次是针对企业表面上企业效益良好但浪费比较严重的特点,建立经济元素的分析,对人员进行绩效审计。
经过以上的努力,存货与应收的周转率明显上升,尤其是历史呆坏账得到处理,积压存货明显下降,企业资源使用效率大幅提升。中外双方认可内审部门对关键点的控制较好,年度审计速度提升,费用有了明显下降。由50万降至单边审计。
2.防微杜渐:3年前本人调入集团旗下汽油及橡胶等大宗商品销售公司。该公司建立初期已显示其比较良好的盈利能力和扩张速度。集中反映问题在于合同管理和采购价格。由于大宗商品波动较大,尤其是原油价格波动,它对公司原料价格影响较大,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之间。因此,公司建立采购核价机制,由内审部人员参与价格波动管理,建立价格档案,及时比对每天原油波动,采购价格能及时变化,节省企业资金;另外,采购合同管理日趋完善,对有关采购主管进行业绩考核,从采购时机、安全库存、结算方式、资金成本等综合评分,科学考核员工,内审部门的价值也得到公司管理层高度肯定。
结语
内部审计看上去是“得罪人”的工作,但是其对企业的作用远大于所谓的“得罪人”,只要内审工作能实现它的设计目标,获得管理层的肯定,内部环境予以支持,自然可以促进内审工作的发展。通过与平级部门建立紧密合作,更畅通的沟通,为企业目标实现保驾护航,内审部门价值将进一步显现,强化企业良好的内部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卫星,汪春信.建设内部审计标准化管理体系思考和实践[M].
[2]耿慧敏.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发展研究[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