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研究
2016-08-02赵枚辉
赵枚辉
强化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研究
赵枚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长,企业改革不停深入,民营企业获得大幅度发展。加上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结合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取得成功的民营企业都拥有专业的管理、长远的发展战略、较高的产品质量以及优秀的服务,但这些又和企业完善的内部控制轨制是完全分不开的,换句话说就是成功的内部控制可以使企业起死回生。
民营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来说,它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同时其本身存在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原因就是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在这种背景下,进一步完善我国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势在必行。
一、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内部控制一般是指某一单位为实现其经营与管理目标,保证单位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以及会计信息资料的可靠性,保证其经营与管理方案的顺利进行,提高经营与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而在单位内部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手段(包括自我调整、规划、评价及控制等)的总称。
根据《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可以得知,内部控制的总目标是实现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具体目标包括保证企业各项业务的顺利高效开展、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性与安全性、避免经营过程中出现欺诈行为。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中关注的重点就是企业资产的安全性问题、业务效果问题以及欺诈和舞弊问题。因此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可以大致概括为三项:第一,经营目标,即要对企业面临的风险做出合理应对策略,保证企业运营效益;第二,报告目标,即要保证企业对内或者对外报告的准确性;第三,合规目标,即企业经营与管理应符合法律法规要求以及企业内部政策。
二、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特殊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体制的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内部控制制度则成为其必然产物。我国民营企业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实践,在企业内部控制方面总结出大量的经验,可是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就没有建立起相对完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即使制定出制度,也很难得到贯彻落实。在绝大部分民营企业中,企业头领是整个企业的决策者,决策者行为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的质量,这是许多民营企业最普遍的企业文化。这一“老板文化”导致中国民营企业存在的时间并不会很长。民营企业由于其自身发展的特殊性,企业的思想文化理念就是企业领导的直接观念及自身才能的体现。领头羊个人的思想和行动,对企业的荣辱产生直接的影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很难得到贯彻落实。
三、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我国诸多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相对较差,缺乏对内部控制环境进行改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企业内控还有待提高。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大多是由创始人直接进行管理,创始人的家族各成员构成了董事会的主体,集体决策审批制度很难推行,董事会不能完全有效作用于企业运营的监督与控制。第二,多数民营企业对员工的岗位职责没有进行精确划分,员工很难了解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甚至出现一人多职的情况。虽然能节省大量的人工成本,但是极易造成资产的滥用与舞弊现象。在职位晋级时,经常出现任人唯亲的情况,许多能力突出的人才得不到重用。第三,民营企业的领导层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缺乏长远的眼光,在企业内部环境及外部社会环境出现变化时更是不能及时进行发展战略的调整,经营管理理念较为落后,缺乏创新精神。
(二)风险意识淡薄,管理机制不健全。民营企业风险意识淡薄的最直接体现就是缺乏完整的风险评估程序。对于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问题,多数民营企业领导层都是根据自身的经验来商讨对策,缺乏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方法,更没有完整的评估程序。多数民营企业较为重视企业规模的扩张,进行企业融资时也偏爱选择实力雄厚的融资机构,由此引发的债务纠纷层出不穷。而多数民营企业家缺乏与时俱进的管理思想,风险规避意识较差,资金链断裂或者资不抵债的可能性也就加大。
(三)信息收集和传递不畅,缺少良好的反馈机制。信息与沟通系统是企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人员能够根据信息系统明确自身的职责,架起沟通于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桥梁,来促进企业高效运转。但从现在民营企业的现有情况来看,企业信息的收集与传递存在很大问题,缺乏明确的岗位职责、会计报告等信息,加上企业舞弊行为的存在,无法为领导层及企业员工提供准确的信息。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信息传递很不顺畅,通常只有在出现运营问题的时候才会出现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沟通。民营企业与大中型企业相比,比较缺乏与外界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播,管理观念及管理水平很难融入创新意识。企业员工在了解企业信息之后,没有适当的途径发表自身看法,一些有益的思想很难反馈到管理层。因此,反馈机制的缺乏极大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及创新意识。
(四)控制活动执行不力。受企业自身特殊性限制,民营企业的务工人员流动性很大,人员流失也很多。针对此种情况,许多民营企业出现一人多职的情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人工成本,但是也导致企业资产的滥用及舞弊现象。民营企业对自身的运营情况分析不是特别透彻,因为没有及时发现企业运营现有的问题,加大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的难度。民营企业的财务报表透明化程度较低,对于企业预算方案的编制也不规范,资料信息的传递很不顺畅,由此导致企业无法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做出生产经营规模的控制。民营企业对于企业员工的绩效考核制度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并不能进行公平、公正、合理的考核。因此,无法对员工的实际工作成果进行客观评价,不能做到奖惩分明,难以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间接造成企业员工的高流失率,增加运营成本。
(五)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不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促进企业运营目标的完成。中国民营企业普遍范畴较小、业务量相对较少、管理权利相对集中,则对审计的监督功能很容易受到忽视。企业内部没有设置专门的审计部门或审计部门独立性较差,受其他管理层的干预较强,外加专业技能的缺乏,很难根据企业的经营规模、发展结构及发展战略进行精确的账目差错纠弊。监督机制构建的缺乏,使得企业内部各部门工作效率低下,内部控制缺乏实际效力。
四、完善民营内部控制的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企业内部环境的建设。企业开展内部控制活动的前提条件就是构建出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而我国多数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不理想,迫切需要得到改善。民营企业要根据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设置合理的管理机构,即法人治理机构。制定全面合理的公司章程来规定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使其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局面,在实行高层管理的基础上引进职业精力团队来进行辅助,提高企业管理层决策的高效性。对于企业用人这一方面,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对于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制定不同的用人制度。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员工的薪酬发放模式要不断得到创新与改善。与此同时要注重培养员工的权益意识,增强员工对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注重。而且企业要加强自我品牌的建设,提高企业知名度。企业的领导层要通过加强对企业风险的防范,严格控制企业的运营费用,减少企业各方面损耗,确保企业能高效运行。
(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完善民营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系统。我国民营企业在市场、质量、经营及人才等多方面都面临着较大的风险。那么公司就应该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按员工的工作成果进行等级划分,以任人唯贤为人才选拔途径,使员工的工作热情度充分发挥出来,能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发展规模扩张的加快,极易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管理素质远远不及发展步伐之快,出现经营风险。因此,民营企业应该充分评估自身的实力与潜力,制定合理的企业发展规划,控制规模扩张速度不要过快,以使企业可以平稳持续发展。
(三)加强信息技术的运用及沟通。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民营企业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企业的信息收集及反馈系统,促进内部控制活动与信息系统的有效结合。要利用信息系统对企业的各项业务进行自动控制,减少其中人为因素的干预。结合我国大中型企业所采用的ERP系统,民营企业可制定符合自身现状的ERP软件系统,对企业的工作流程、人员及资金管理进行科学规范的调配与控制,此时将企业和供应商、客户联系在一起,将采购、生产与销售相互融合,这就可以大大提高企业运营效能。企业要提高信息流通速度,开拓信息流通媒介,传递途径要顺畅,员工与管理者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要进行密切沟通,管理者积极获取员工的意见,以此形成有效的沟通与反馈机制。
(四)实行多项措施提高控制活动的质量。企业内部控制活动与企业的总体目标紧密联系,同时也是实现企业总体目标的重要因素。要充分保证企业管理层的各项指令得到实施,加强管理模式人性化进程,建立更利于调动员工参与的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大家的工资待遇,可以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热情。对于企业的资金、成本、采购、销售、合同等方面也要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以此减少企业的运营费用,提高了运营效能,保障其竞争力。
(五)加强内部控制的持续监督,增加内部控制执行力度。民营企业要制定严格规范的内部监督机制,对企业各项业务进行全面规范,对于资金的预算与使用进行有效监督,保证其高效利用。要完善监督活动的手段与途径,使之适应管理层的需要。民营企业可设置专门的审计委员会来主管企业的各项内部审查工作,发挥审计委员会的监督制约作用审计委员会在审计监督过程中发现问题后,要及时向管理层反应,以便制定迅速有效的解决措施。
[1]王青松.小微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实务探讨[J].西部财会,2013(05).
[2]段飞飞,安增龙.论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其改进措施[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2(04).
[3]沈幸韬.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4(06).
(作者单位:湖南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