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力促领导干部“为官有为”的策略探究
——基于电视问政热反响下的“冷思考”

2016-08-02郭强陈松松

中国领导科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领导干部

郭强 陈松松



力促领导干部“为官有为”的策略探究
——基于电视问政热反响下的“冷思考”

郭强陈松松

[摘要]电视问政作为领导干部与群众进行互动的重要平台,较好保障了群众参政议政的权利,推动着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和工作效能的改进。由于体制机制、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这一问政模式还存在诸多梗阻问题,需要从延伸电视问政的触角,形成对领导干部监督工作的全覆盖无缝化;着眼电视问政的公信,从加强追踪问效机制建设等方面着手,达到促使领导干部为官必为的目的。

[关键词]电视问政;领导干部;为官有为

电视问政是指执政者通过电视媒体就公共事务与民沟通,公众借此参政议政的传播活动。作为一种官民互动的媒介现象,从2002年郑州电视台开播《周末面对面》节目,到2015年全国各地相继开播的电视问政节目已达几十档,其中以武汉电视台的《电视问政》影响最大。新形势下如何通过对电视问政进行有效变革,在领导干部“为官有为”方面更好发挥促进作用,成为着重探讨的课题。

一、显效利器——电视问政是促进领导干部“为官有为”的重要方式

1.扭紧“思想阀”:电视问政有利于强化领导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领导干部的工作宗旨,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对上不对下,在上级面前谦卑谨慎、阿谀奉承,在群众面前摆官老爷架子,工作推诿塞责。这种对上对下的两面人,对干部的形象和公信力造成了很大损害,影响着干群关系的和谐。通过电视问政,领导干部在群众面前不敢懈怠,戒除形式主义的官僚习气,积极接受群众的督促和鞭策,自觉以群众是否满意来衡量工作成效。

2.练就“硬家功”:电视问政有利于推动领导干部提高思想修养和工作能力。参加电视问政,对领导干部既是考验,也是提升能力的机会,督促那些平日里习惯于关起门来听汇报,下基层较少的干部,多把身子扎到一线,多听些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让平时不注重加强自身能力修养提升的干部主动给自己充电,使他们明白只有平时下苦功,才能在问政台上不脸红。电视问政这种民意诉求渠道的开通,在实现对领导干部有效监督的同时,不断提升领导干部的素质。

3.闯出“新天地”:电视问政有利于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如何有效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取决领导干部对事业有无开拓创新和责任担当精神。电视问政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问政保障了群众对领导干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公务信息开放透明,领导干部才不敢懈怠,才能在破解难题过程中以锐意革新和勇于担当的气魄履行职责。

二、梗阻尚存——电视问政在促进领导干部“为官有为”方面凸显的问题

1.电视问政没有成为领导干部履职提能常态化的监管方式

一是“长官意志”凸显“人治”色彩浓厚。民意诉求渠道不畅通、领导干部作风庸懒散的问题倒逼,是电视问政模式开创的重要原因。但是我们更看到,凡是电视问政创办和开展比较火热的地方,大都离不开当地党政主职干部的强力推动,可以说,没有地方党政主要领导的“撑腰”,要想开展出成效实际很难,所以这种“人治”推动下形成而没有建立有效机制保障的问政,是否会因主职领导的调动和变化而改变,尤其值得关注。

二是“形单影只”未能有效衔接其他监督方式。作为舆论监督的一种方式,虽然电视问政在具体节目形式中依托党政领导、纪检监察等部门的支持,吸纳了一些民意代表、点评嘉宾,但是毕竟没有更为有效地和人大政协监督、法治监督、媒介监督实现最大程度的融合,制约了其后续成效。

三是“耗资巨糜”远离节俭问政促新风的活动本意。电视问政的策划组织,需要多部门配合,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进行保障,这也就使得大型的问政活动不可能频繁开展,所以单靠这种方式推动领导干部履职能力不现实。

2.电视问政对领导干部的参与和考评覆盖面狭窄

一是问政覆盖面较低,存在对象“排斥性”。由于涉及多数群众利益又反响强烈的具体问题容易引起重视,也便于整合力量解决,而那些和群众直接利益距离较远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则不好进行有效监督和问政,致使电视问政覆盖面有限。此外,不少基层干部被认为层级较低,很少受邀参加问政,致使问政对象代表性不够。

二是问题取向度窄,存在较大“偏向性”。对领导干部的问政选题主要涉及民生领域,如食品安全、交通、公安、城管、环保、住建等职能部门,难以触及更敏感或更基层的实际问题,点评嘉宾的现场评论也难以做到尖锐深刻,直接制约了问政问责的深度、广度和实效性。

三是“政治秀”的色彩凸显。“主持人+电视短片+访谈官员+群众质询+专家点评”的提问形式已经基本固定,被问政官员也逐渐摸清了所谓应对的门道,以前那种被问冒汗脸红的尴尬场面不多了,取而代之的是对答如流,甚至还有些领导干部在会场上炫绩,对于质疑的问题,除了“深感震惊”“真诚道歉”外,要么表态“回去研究,尽快就办”,要么就“打太极,踢皮球”等,反正只要能安全度过问政节目时间就达到目的。

四是“问政多,问责少”已成众矢之的。对于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要问责,这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期待。但现实是,电视问政是民主监督其表、权威监督其里的一种形式,主要依靠高层领导的强力意志和科层问责监督来推动,这种体制内的问责形式,往往成为一种选择性的问责。在一定程度使得应该问责的问题和责任人没有受到查处。这种只重问政,而不严于问责的现象极大损伤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的公信力,使问政既有的成果难以保障。

三、策略探究——变革电视问政促使领导干部“为官有为”的重要着力点

1.编好“多维网”——延伸电视问政的触角,形成对领导干部监督的全覆盖无缝化

一是重视台上台下互动。电视问政作为媒介监督,其监督形式在透明度、群众参与度和社会影响度等方面有着其他制度监督无可比拟的优势,正是通过电视问政,释放了更多政府信号和赢得了不少群众认同,同时也有利于催生优秀的制度化举措。

二是重视台网有效联动。要更好地实施电视问政,促使对领导干部问政现场内外、不同时段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需重视电视与其他媒介之间的联动。着力将电视问政打造成为大型全媒体问政动态栏目,实现广播、电视、报刊、网站、微信微博、手机(APP)和户外数字媒体“七位”一体。这种台网的有效联动有助于拓展市民参与的渠道,延伸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空间,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力量,增强其品牌效应。

2.设好“导航仪”——强化电视问政的深度,找准领导干部善政能为的方向

一是“把好脉”,将问题找准。始终让电视问政成为反映群众呼声的传声筒。一方面严格流程筛选问题。通过平面媒体、电视预告、热线电话和新媒体等方式,向社会发出问政议题公告,征集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明察暗访,确保问题的真实性和代表性。通过问政节目工作组的严格筛选,将有价值的问题提供给问政主持人进行现场提问。另一方面要在选题内容上下功夫。电视问政在关涉民生领域的同时,兼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要确保这些选取的问题是公众关注、需要迫切解决的,更是由领导干部的不到位、缺位甚至不作为造成的。“电视问政”就是要加强领导干部作风方面的质询力度和监督力度,让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曝光,切实改进干部工作作风,转变工作态度。

二是“用足功”,在现场问深。现今的电视问政,讨论的相关话题基本浮于表面,深度不够,而且有限的时间大多是主持人与领导干部之间的互动,如何实现真诚交流和有效沟通,把问政问题问深,在一定程度上让领导干部更为清晰地透视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达到提能增效的效果。具体来说,就是参与主体要侧重问政重点,相互补充,相互联动。其中群众的“问”是重点,他们是民生问题的感受者和体会者,对领导干部的工作有较强的话语权;专家嘉宾的“问”,重在对问题权威剖析,以犀利的评说和追问调动气氛;现场主持人的“问”起到把握火候、掌控局面的作用。只有把各类参与者问的深度和热情调动好,领导干部才能在正视问题的同时,深刻反思自身存在的为政不为、为政乱为、为政难为方面的深层次的问题,为工作整改明确方向。

三是“表真情”,把整改做实。首先,干部要摆正电视问政的心态。电视问政是干部与群众互动交流的平台,目的是通过干部群众之间的面对面交流,让干部正视自身工作和作风方面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吸纳民智和力量。其次,要抓住电视问政的机会。领导干部要真诚面对新闻媒体,学会与媒体打交道,善于借助媒体的平台,对工作问题进行开放式研讨,科学化论证,耐心和善于听取专家学者、评论嘉宾和民意代表的真知灼见,将问政当作是一种学习的黄金机会。再次,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整改。通过对纷繁复杂的问题表象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善于总结出一般规律,推动工作更好开展。要把问政现场进行的表态兑现,抓紧工作落实,不能给人留下表里不一、内外异同的印象。

3.激活“动力源”——着眼电视问政的公信,加强追踪问效机制建设

一是确定衡量尺度:将群众的满意度作为重要评判标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电视问政作为一种干群有效互动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受到人民群众欢迎和社会各界好评。电视问政要始终坚持民众主体地位,将其满意度作为检验标准,保障群众对干部工作的话语权。切实用好问政考评模式,将干部问政得分与干部的切身利益挂钩,让民意在工作评比、政绩考核、干部升迁等方面占有更大权重,从根本上推动干部“目光向下”,主动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二是立足深层考虑:建立改进工作的长效机制。电视问政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要着力解决体制机制方面的深层次问题。作为深层次的系统工程,怎么推动?电视问政给我们找到了很好的切点,那就是群众反映最集中的问题,也是领导干部必须重点破解的现实问题,把这些问题的解决常态化,就能形成改革的最大公约数。如此,才能免于所有问题都要借助电视问政的非常规方式进行解决,这是主政者希望电视问政达到的理想状态。

(本文作者:湖北荆门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党组书记;荆门市委党校科研处处长)

责任编辑:张 翔

潘一 书画作品

猜你喜欢

领导干部
加强自身修养 防范权力陷阱
习近平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思想论要
发挥集体领导 强化民主意识
领导干部如何提高媒介素养
领导干部在金融审计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浅谈领导干部的语言表达艺术
加强干部考德 注重领导干部德行建设
党员干部要以好家风涵养好作风
参加体育运动对改善领导干部“亚健康”状态的积极影响
领导干部如何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