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德里的城市与城市设计*

2016-08-02

中国名城 2016年1期
关键词:马德里大街西班牙

张 敏

马德里的城市与城市设计*

张 敏

全面回顾了马德里城市建设演进的历史过程,介绍了“插图式规则”等古典主义规划要点与主要思路,并具体剖析了上世纪末伊拉斯特拉松大街规划建设时对社区生活及城市传统风貌的尊重,最后结合中国万达集团购买西班牙大厦的房地产开发案例比较了西班牙与中国城市建设的差异。

马德里;城市设计;插图式规则

马德里,西班牙王国的首都,坐落于欧洲西南部伊比利亚半岛的中央,瓜达拉马山脉东南麓的山间高原盆地中,海拔 670 米,是欧洲地势最高的首都之一。此处气候干燥,风和日丽,享有“欧洲阳光之都”的美称。从此南下可与非洲大陆一水为限的直布罗陀海峡相通,北越比利牛斯山可直抵欧洲腹地,因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素有“欧洲之门”之称。

当今的马德里是西班牙乃至欧洲的政治、经济、金融、商业、文化中心之一,现有市区面积607平方公里,人口360万,分18个市区,120个街区。若将郊区和卫星城镇包括在内,则总面积 1020 平方公里,人口约452 万,是仅次于巴黎、伦敦的欧洲第三大都会(图1)。

图1 马德里旧城鸟瞰,远处依稀可见“欧洲之门”倾斜双塔办公楼

1 马德里城市形态的演变

马德里的地形决定了它的旧有城市形态。马德里旧城坐落在一个边缘陡峭的台地上,这使得它从郊区接近时看起来象一条石头的镶边。在镶边下面,限定城市西面和南面边界的是曼萨雷斯问谷(Manzanares River Valley);在东面,限制不断扩展的城市边缘的,首要是加斯特利亚纳谷地(Castellana Valley),然后是阿布龙尼格谷地(Abronigal Valley);在北面,另一条谷地又限制着不断澎胀的城市边缘(图2)。

图2 马德里旧城(原环形城墙内)及周边地区Google

在二世纪的时候,马德里还只是一个罗马殖民者的前哨基地。九世纪至十世纪之间,一个阿拉伯古典风格的城镇围绕着阿尔卡扎要塞(Alcazar Fortress)发展起来。1083年,阿方索六世(Alfonso VI)将马德里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取过来。1561年,菲力普二世(Philip II)将他的王室从托莱多(Toledo,马德里西南方向附近一城镇,现为西班牙一省会)迁至马德里并居住在阿尔卡扎要塞里。1625年,也就是菲力普四世(Philip IV)统治时期,一道新的城墙建设起来,以代替十三世纪建的环绕阿尔卡扎要塞的老城墙,这道新城墙使城市领地向东扩展了三倍多,划定了新的城市范围直至十九世纪马德里扩建计划为止。

1734年,阿尔卡扎要塞因失火而烧毁,菲力普五世请来意大利人胡安·巴乌蒂斯塔(Juan Bautista)在阿尔卡扎原有基础上设计新皇宫。新皇宫(又称“东方宫”)是西班牙现存古典主义建筑中最重要的代表。它是个方方正正的四合院,长宽都是一百二十多米,立面很象法国的凡尔赛宫,由于它位于四面空旷的高地上,所以体例明确、完整,极为壮观(图3)。阿尔卡扎要塞当初主要为了防卫目的而建立的,在它的四周集中了一些狭小的居住街区,新皇宫的建设完全改变了这个组群并给予了旧城西缘一种规则的古典主义构图形式。

图3 马德里新皇宫

随着1700年菲力普五世的加冕,西班牙的统治家族由哈布斯堡(Hapsburg)转为波旁(Bourbon)家族。菲力普五世和他的继任者卡洛斯三世(Charles III,1759-1768年在位)时代,马德里开始引进一种“插图式规则”(Illustrated Order)的城市规划形态。城市按照这种规则进行建设,就是意图建立一种概念化、象征性、几何状的一整套规律并赋予其一定意义。重要的城市空间“片断”(Pieces)例如皇宫、医院、博物馆、教堂等将分布于全城,形成一种足够辉煌的、由地标性建筑物构成的骨架,以体现马德里的大都会形象,并由此形成城市空间形态的特征规律。按照这种“插图式规则”,十八至十九世纪的马德里都市复兴计划重点建设了一些大型建筑物,理顺了城市内部道路,开辟了新的城市入口。另外,在旧城东部,一条南北向的干道打通了,这就是普拉多大街(Salon del Prado,1775-1782年建设)。沿着这条干道的东侧设置了植物园(Botanical Garden)、胡安·维兰纽瓦(Juan de Villanueva)设计的普拉多天文台(Prado Observatory)和普拉多博物馆(Prado Museum,1785-1808年建设)。普拉多博物馆至今仍是西班牙最大的美术品收藏馆,这条干道和这些建筑物构成了古典主义的旧城东缘。随着城市向东、向北的扩张,普拉多大街事实上已经成为今日马德里最重要的南北主轴。

在城市内部,维兰纽瓦于1790年又开始了君主广场(Plaza Mayor,历史上又称“宪法广场”“共和广场”,俗称“大广场”) 的重建(图4),这个类似于巴黎旺多姆广场和孚日广场的、四面围合的封闭性院落型广场已成为今日马德里旅游休闲的最佳去处。

图4 马德里君主广场

何塞·波拿巴特(Jose Bonaparte)统治的拿波列奥尼(Napoleonic )时代(1808-1813年)是马德里城市改造的又一个重要时期。这期间新皇宫东侧附近台地的旧有街区被夷平,以允许一条新的城市轴线(现阿尔卡拉大街,Alcala)从东方广场(Plaza de Oriente,1811-1816年建设)向东延伸,并与南北向的普拉多大街垂直相交,相交处建设了美轮美奂的中央邮局(图5)。伊莎贝尔二世(Isabel II,1838-1868年在位)统治时期,上述工程均告完成。

1857至1860年间,工程师卡洛斯·马里亚·卡斯特罗(Carlos Maria de Costro)为马德里的城市扩展提供了一份规划图,这份规划完全是理性主义的方格子作品,有点类似于同时代塞尔达(Cerda)为巴塞罗耶(Barcelona)所作的著名的Cerda-Grid规划。这个方方正正的规则路网与环形城墙包裹的旧城内不规则路网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差异在今天的卫星航片中仍一目了然、清晰可见。但由于政治的原因,这个规划的实施拖后了几年。1868年,伊莎贝尔二世倒台,阿方索十二世(Alfonso XII)重新掌权,这就是有名的“民主六年”事件(The Democratic Six Year)。在此期间,整理马德里的计划得以实现,一些主要的放射状道路穿出旧城通向北面和东面,旧城的南边缘也改造完成。二十世纪初,两件重要的城市改造工程使马德里更加完美。第一件是格兰维亚(Gran Via)大街的打通。这条大道东与旧城东西主轴——阿尔卡拉(Alcala)大街斜交,西北结束于旧城外的西班牙大厦及西班牙广场,全长1.5公里。从建设过程及两侧建筑风格可分为三段,第一段于1910年至1917年间完成,沿街房屋是西班牙古典风格和地中海风格的混合物,古典味道甚浓(图6)。但到1940年第三段最终完成时,建筑形式已体现出战后欧洲理性主义的倾向和佛朗哥统治时期的民族主义倾向(图7)。

图5 马德里中央邮局

图6 马德里格兰维亚大街第一段

图7 马德里格兰维亚大街第三段,大街尽端是著名的西班牙大厦及“西班牙塔”(高层住宅楼)

第二件重要的城市改扩建工程是加斯特利亚纳(Castellana)大街的修建。该大街实际上是普拉多大街向北的延伸段。它位于城市东部,原是一条南北向的河谷。1931年至1939年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时期,建筑师朱阿佐(Zuazo)和简森(Jansen)就为大街的改造作了设想,但直到五十年代作为比加多(Bigador)规划的一部分才得以实施。目前加斯特利亚纳大街已成为马德里最重要的城市南北主轴线,同时承担着交通干道和夜间散步道的功能,对马德里新的城市风貌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街两侧布满了许多随后而建的新的建筑,在漫长的大街北头、目前城市入口处,更新建有倾斜的“欧洲之门”双塔办公楼(图8)。

图8 马德里“欧洲之门”倾斜双塔办公楼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城市向多个方向、但主要向北急剧膨胀(机场在城市东北方向;欧洲大陆在西班牙北面,故新建的国际列车站也处于城市北端)。这除了外来人口迁入的影响以外,也无疑是历史上马德里高密度建设旧城街区所造成的向外疏散的必然结果。在城市原有结构及生活形态似乎必然被破坏的情况下,西班牙当代建筑师、规划师们开始深入思考和探索。

2 马德里当代城市设计与伊拉斯特拉松大街规划

从1981年开始马德里进行了大规模城市改造,各个局部地区的规划及单体建筑的设计都已着手,但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如何将城市组织好。马德里的城市总体规划(Plan General de Ordenacion Urbana)历时两年于1983年4月颁布以便让公众讨论。新的马德里规划建议调整城市的肌理(Fabric)、提取城市的空间与风貌形态(Form)、决定重点建筑项目的风格。

新的规划认为,目前拥有三百多万人口的马德里是由一片一片的自发地孤立地发展起来的,当前首要任务是赋予这些性质各异的居住区片以一种统一的规律性,在不同地区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并充实历史发展中随意遗留的空闲用地。这些工作都需要一系列整体的空间形态原则作指导。

当然对马德里这样一个大城市作全面的城市设计是很困难的,而目前只是需要建立一种各项规划和设计都可参考的基准。这也许仅是一种初级的还停留在文化意义上的探讨,但它可形成一种有关秩序和形态规律的公共策略的框架。

为了探索和引导马德里都市改造空间规律的新方法和新策略,马德里市政府邀请了一百多位建筑师参加名为“马德里复兴五十条想法”(Fifty Ideals for the Recovery of Madrid)的一项活动。市政府给予建筑师们十五天时间,不作任何题目上、方向上的限制,最后的结果是一系列有关城市形态改造的小试验被提交上来,其中包括居住街坊的协调规整、某广场地区的重新设计、零散住宅区的复兴计划、废弃火车站改造成博物馆,等等。这些设想并不完全是某一个具体项目的设计,它更多地提供了一种建议,一种即席式的想法,一种尝试性的实验措施。它们的贡献是提供了一种方法论,以便为具体的规划设计提供指导意见。

在“五十条想法”进行的同时,马德里又开始了“城市五项计划”(Five Schemes for the City)的工作。这五项计划都是一些大尺度的城市设计,其中就包括伊拉斯特拉松大街(Avenida de la Ilustracion)及其周围地区的整治改造规划(图9)。

伊拉斯特拉松大街地处今日马德里的西北角,其东端与加斯特利亚纳大街的最北端(即“欧洲之门”倾斜双塔办公楼附近)相交,其西头是曼萨雷斯河谷(Manzannares River)。整个规划范围东西5公里长、南北2公里宽,区内共有人口20万,相当于西班牙一普通省会城市的规模。

整个地区可分为三个城市片段,各以它们典型的建设时间、空间特征、人口构成等相互区别开来。东头是巴里奥·庇拉区(Barrio de Pilar)和帕里奥迪斯塔区(Cindarl de los Periodistas),这里的房屋多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均为一幢幢14至20层冲入云霄的公寓大楼。巴里奥区主要居住着工人阶层,帕里奥迪斯塔区则居住着中产阶级。地段的中部是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工人独户住宅村,规划打算把它改造成台阶式的独户别墅村,并计划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改变别墅村的社会构成。地段西头是一个高尔夫俱乐部和马德里一些大资本家的独家别墅,在它们的旁边,一些低层、低密度的中产阶级独户住宅刚建成不久。

图9 马德里伊拉斯特拉松大街Google地图

在规划师云奎拉(Junquera)和帕拉兹·皮塔(Perez Pita)进行规划之前,马德里道路规划办公室(Roads Planning Office)曾经设想在此地建一条高速的、半地下的、并有立体交叉桥的快速机动车道。但这种想法遭到了居民和当地议会的强烈反对,也受到了马德里总体规划小组工程师的异议。因此,云奎拉和帕拉兹·皮塔被邀请来作为一个中立的小组进行重新规划。

云奎拉和皮塔1984年进驻现场,他们首先分析了现状:快速机动车道的想法是开辟一条100米宽的弯曲带状交通空间,而75%的道路土地都已开辟或征用,因此,任何变动都不能置这100米宽的路基于不顾。但交通上的调研分析表明马德里的城市与过境交通主要是南北走向,本地区东西向的交通量也已被其它支路所分担,因此没有特别的必要再增加一条东西交通干道。尤其本地公众担心大马路的开辟会增加交通噪声和事故,破坏他们相对静谧的、半郊区性质的居住环境。更进一步的交通测算表明未来大道上75%的交通量起迄点都在本区之内,只有25%的交通量是过境交通,因此,这里需要的不是高速公路(High Speed Road),而是高质量的城市景观大街(An Urban Avenue of High Capacity)。

在对周围零乱环境分析之后,规划师认为首要任务是将整个地区有机地组织起来。他们建议用醒目的城市特征来创造一种统一的城市网络,纵横交叉的分支道路网在各个零散的分区之间建立起来,不同地区之间是起到调和作用的建筑形式和各项公共服务设施,这个网络的骨干当然就是伊拉斯特拉松大街本身。

为了将大道两侧的街区有机地联络起来,规划打通了雷莫斯路(Calle Monteforte de Lemos),将此作为主要的地区性交通道路来连接所有不同的部分,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这条道路自然就成为承担步行交通和公共交通的地区性轴线,在此道路两侧布置日常性的商店、酒吧等。与此相对照,伊拉斯特拉松大街则可作为全市性市民游行和集会的场所。

伊拉斯特拉松大街带动了周围原先混乱地区的改善。沿着这条大街,9个新的节点广场开辟出来,广场中间有喷泉、雕塑、纪念碑等。广场一方面作为各个不同地区的公共活动空间,又作为各条垂直的分支道路与大街的交通转换点。各个广场将各有自己的特色,在大道穿过的东部高层住宅密集区将增设购物中心和大规模的文化中心。

通过这种调整设计,可以使我们联想起两侧植满行道树、机动车道与人行交通和平并存、互不干扰的著名的加斯特利亚纳林荫大道。从伊拉斯特拉松大道的断面设计我们可以看到,中间是21.5米宽的机动车道,两侧是修剪得保持24米高的无花果树(马德里市树),外缘的辅路有似典型的马德里街道的尺寸与风格。主路与辅路之间是12米宽的人行道,人行道的路面做法又与马德里市内的通行做法相同:河沙压实并风干。辅路向外,是5米宽的散步道,作为流动摊点和市场用地。

总之,所有的规划设计要素都是从马德里的“城市目录”中引用而来,包括人行道做法、行道树种、花岗岩的喷泉、花箱、沙子、小灌木、铺路石、路灯等等,当然还有建筑小品如饮料摊、凉亭、报亭等等。与大道交叉的各条支路也借鉴马德里城内的道路做法,使得整个伊拉斯特拉松地区成为与马德里其他部分相互连续、有机合成的组成部分。

3 几点启示

由马德里从古到今的城市设计中,我们似乎应该得到几点启示。

十八世纪菲力普五世时代,马德里开始实行一套名为“插图式规则”(Illustrated Order,或可译为“图画式规则”、“装祯式规则”)的规划方法。按照这种方法,马德里重点改造了一些大街、广场,建设了一批重要的地标性公共建筑物,其中包括普拉多大街、君主广场、普拉多博物馆、普拉多天文台等,这些建筑工程大都规模不小、设计精细,且都处于城市主要景观节点,至今在构建马德里城市面貌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插图式规则”犹如美国著名规划专家凯文·林奇在《城市意向》(The Images of the Cities)一书中所提出的“节点”(Node)“地标”(Landmark)“通道”(Corridor)“区域”(Area)“边界”(Edge)五要素,即使放在今天仍有其普遍意义。概括地说,我们可以发现每个城市都是由相互关联的一系列“点”“线”“面”所组成的。“点”就是一些重要的广场和公共空间,“线”就是各条大街小巷(当然也包括一些重要的市内河道),“面”则是道路内部的各个街坊,如居住区、大学等。“插图式规则”就是重点改造及建设了马德里的一些“点”和“线”,这在古典的城市建设中是屡见不鲜的,如法国巴黎的星形广场和香榭丽舍大街、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北京的南北中轴线等。这种方法在当今的城市设计中仍旧实用,处理好了主要的“点”和“线”,城市外部空间的形象就基本控制住了。如果再进一步细化好“面”的问题(如北京的四合院保护区、上海的石库门住宅区等),整个城市就可作到完整协调、内外一致。面对偌大的一个城市,我们在着手进行城市空间更新改造的时候,往往有时会茫然不知所措,“插图式规则”也即“点”、“线”、“面”的方法会很容易给出比较清晰的头绪。

加斯特利亚纳(Castellana)大街是马德里最重要的一条南北交通干道,同时又是城市最重要的一条景观轴线,车流、人流并存,但因绿化较好、断面设计合理,两旁又有一系列重要的当代建筑物和充满生气的城市生活空间,给市民和游客留下了很深印象。在马德里,很多外国人称加斯特利亚纳大街为“散步的天堂”,它在形成城市特色风貌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伊拉斯特拉松大街地区的改造过程中,规划师云奎拉和皮塔就考虑到了这一点,非常重视新建大街和两侧街区与整个城市风貌的类似性和统一性。在当今交通规划强调人车分流的时代,加斯特利亚纳大街和伊拉斯特拉松大街的道路断面形式是否可取当然可以探讨,但当代规划师那种尊重前人成功经验、注意城市新旧地区有机结合的出发点却是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的。对比之下,我们国内普遍存在的建大楼、大马路、大广场、大开发区的做法是否值得反思呢?据媒体报道,我国大连万达集团2014年打算收购马德里的地标性建筑——地处旧城西北西班牙广场的西班牙大厦,准备将其改造为集酒店、商业中心和豪华公寓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即马德里万达广场)。当时执政的人民党马德里政府为促成项目的引进而降低了规划底线,只规定不允许更改建筑主立面和侧立面的原始风貌,内部可以改造。然而这样的让步万达集团仍旧认为“不可行”,因为出于功能使用和结构安全的考虑,建设一座大型城市综合体与保持现状建筑原貌是相互矛盾的。据称万达集团向马德里市政府递交了市政建设协商申请,在申请中万达集团提出:“西班牙大厦作为三级历史保护建筑,按照城市规划一般计划的工程规定,特殊情况下,如果在技术上不可行时,可以考虑拆除。”这一方案遭到了现任左翼政党领导的马德里市政府的强烈反对。不管这条消息是否属实,或许是万达集团在欧洲的一次高调广告炒作,但这种想法完全令人匪夷所思。西班牙大厦历史不算久远,在一些人的眼光中它可能并不美丽,甚至还有点前独裁政府的影子,但它毕竟是马德里老城附近的最高建筑,且是地处大型公共广场——西班牙广场轴线端头的地标性建筑,广场中还有著名的塞万提斯及唐吉柯德骑马雕像。这座建筑和这个广场早已是马德里乃至西班牙的重要标志,无论建筑好坏与否,至少它代表了一个时代。而中国的开发商居然敢随随便便拆除它,甚至为此找出各种理由,确实令我们汗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与中国众多城市相比,马德里的历史并不算太长,但马德里在历史各个阶段的成功的城市建设经验却可以给我们国内的许多城市尤其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整治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说明:文中图片除google地图外,均为作者自摄)

[1][澳大利亚]诺尔·科克里,[西班牙]厄拉蒂奥·赫尔南多.马德里里约热内卢改造城市项目——西班牙致力于空间打造[J].黎东莹,译.中国园林,2012,(5).

[2]孟登科,王清.马德里城市改造风雨兼程[N].南方周末,2010-07-08.

[3][法]克里斯蒂安·拉法雷.经济主体、政治权利与城市决策:伦敦、马德里和都灵的比较[J].公共行政评论,2012,(2).

[4]朱自煊.传统与创新——巴格达的城市设计[J].世界建筑,1985,(6).

责任编辑:于向凤

In first par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d the background and history of urban construction of Madrid, summarized the main classical planning’s ideas and key points such as Illustrated Order; In second part, with the sampl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venida de la Ilustracion, this paper showed how the modern Madrid urban design respects the community life and traditional cityscape; At last, combining a famous real estate project, the enlightenments of Spain to China’s today urban development has been analyzed.

Madrid ; urban designs ; illustrated order

TU981

:A

1674-4144(2016)-01-86(6)

张敏,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响应动态地理模拟模型及其在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中的应用”(编号:51178236)。

猜你喜欢

马德里大街西班牙
逛大街
西班牙(三)
奇怪的大街
在马德里淘古董
满眼“怒”红西班牙奔牛节开跑
马德里巴塞罗塔酒店
大街上捡来的爆笑图
西班牙国庆大阅兵
大街上真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