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廊道遗产现代复兴的动力机制研究*

2016-08-02

中国名城 2016年1期
关键词:茶马廊道古道

李 飞

我国廊道遗产现代复兴的动力机制研究*

李 飞

京杭大运河和丝绸之路于2014年6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标志着我国廊道遗产现代复兴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从目前学术研究来看,对廊道遗产倍受全社会瞩目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缺乏清晰阐释。从此问题着手,对廊道遗产在政治文化、管理、经济、旅游四个领域的动力因素进行分析,并以我国几条典型廊道遗产为研究对象,总结出科学考察、区域合作、名宿呼吁、工程带动等几种廊道遗产复兴的初始驱动力,以期把握不同廊道遗产的当代功能,使其能够更加有力地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廊道遗产;现代复兴;动力机制;驱动力

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随着2014年6月京杭大运河和丝绸之路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我国大型廊道遗产保护与开发进入到了新的历史阶段,这同时也成为廊道遗产现代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廊道遗产是在绿道、遗产廊道和文化线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文化遗产历史状况和遗产保护开发现实情况提出的新概念,同时也是大型遗产区域性、整体性保护与开发的新理念、新方法[1]。近年来,对廊道遗产的研究多集中于水陆廊道和城镇节点的空间构建,以及文化遗产本身的保护。诚然,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廊道遗产发展起到了强大的助推作用,但目前对廊道遗产倍受全社会瞩目这一现象之原因并没有清晰而明确的解释。是什么因素使得21世纪以来我国多条廊道遗产同时成为政界、业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对象?又是什么力量在助推和加速廊道遗产的复兴与发展?这些问题需要得到回答。

遗产讲述着一个民族的过去,对它的珍视程度将决定这个民族的未来。本文将以廊道遗产现代复兴这一社会现象为切入点,以我国典型廊道遗产为研究对象,对廊道遗产复兴背后的动力因素和驱动机制进行深入剖析,从而促进廊道遗产现代功能的发挥,以及对其进行科学保护和永续利用。

2 廊道遗产现代复兴的动因分析

新世纪以来,我国廊道遗产被全社会关注的程度空前提高。国人争相了解它们的历史,媒体用大量篇幅报道它们如今的发展,学者们关注它们的保护情况,旅行社纷纷推出廊道遗产的旅行线路。所有这些都预示着廊道遗产在现代复兴的道路上势不可挡。廊道遗产复兴的背后蕴藏着深刻的原因和巨大的推动力量。

图1 廊道遗产现代复兴的动力机制

廊道遗产的复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功能复兴;二是精神复兴。功能复兴是指廊道遗产经过漫长的衰退期和中断期之后,其原先的节点和廊道重新焕发了活力,进而继续发挥原有的交通运输、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等功能,在使这些功能得到强化的同时,还增添了新的功能。精神复兴是指,廊道遗产在衰退和沉寂之后重新被社会所关注,由于交通方式的变革使原有廊道的交通功能几乎丧失殆尽,但是廊道遗产所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被深入地挖掘出来,并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政治统治。历史上廊道遗产的复兴大多属于前者,而现代复兴大多属于后者。

2.1 政治文化层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民族复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与艰苦奋斗。在中国近代史上,我们的民族受到了太多屈辱,民族精神受到了巨大打击,民族性格受到了极大压抑。这些屈辱、打击和压抑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地被认知,民众产生了化解屈辱、释放压抑的内心渴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腾飞的同时,以一个大国的姿态广泛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中,中国共产党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当下,京杭大运河、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廊道遗产受到社会关注和旅游者追捧,这股热潮并非空穴来风,它谙合了现代中国人对光荣历史追忆的愿望,是对炎黄子孙这一“民族身份”的认同。国家政治文化的需要是廊道遗产发展最主要、最核心动因。纵观世界历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在国际政治中成为巨人,首先要成为先进文化的引领者,而这必然要经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再认识过程,文化的再认识过程往往表现为文化的复兴。

遗产是民族文化精华的遗存,廊道遗产是文化精华的集大成者。我国廊道遗产展示了历史中国的智慧、成就和命运,是中华文化的经典教科书。西方大国已经将原先对我国实行的政治对抗和军事威胁,转入了看似温和的经济殖民和文化入侵。文化沦丧是对一个民族的致命打击,保护廊道遗产、珍重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环节。文化复兴是民族全面复兴的先导,是一面极具鼓舞与激励功能的旗帜[2]。廊道遗产在中华文化复兴的历史时刻被国人所瞩目,它的内涵已经超出了文化范畴,它肩负着伟大的政治使命。

2.2 管理层面:当代中国遗产危机

遗产资源是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旅游资源,这一点已经在国际上达成共识。我国是世界遗产大国,已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数量居世界第二位,中国遗产旅游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际遗产旅游发展的步伐。敦煌壁画的剥落、水洗“三孔”事件的发生、武当山遇真宫的失火、张家界的百龙电梯以及泰山索道引发的争议,让人们意识到遗产资源面临着严峻的管理问题。

我国目前的遗产管理,无论在遗产的宏观制度环境还是微观的管理形式上都没有形成一套与世界遗产保护要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目前大多数遗产沿用的是文物、风景区等管理模式。不可否认,这些管理经验对遗产保护起到一定作用,但必须看到现有管理体制仍有明显缺陷,已发生的多起破坏遗产事件都是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而造成的。廊道遗产为遗产管理体制改革找到了突破口,它为各地区、各管理部门的合作寻找到了新的机会。

廊道遗产的提出从表面上看,可能会加剧遗产危机,因为单体遗产问题尚且层出不穷,跨区域、多类别的大型廊道遗产会使遗产管理愈加困难,保护与开发矛盾更加尖锐。但是,从现实中我们发现,丝绸之路旅游区总体规划项目促进了丝路沿线六省区的合作;对茶马古道的研究促使川、滇、藏旅游经济圈构想的出炉;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提出的“生态经济带”建设势必会增进沿线省市的紧密联系。这是廊道遗产为遗产保护领域带来的新气象,对跨区域遗产管理、旅游区域合作、遗产保护与开发都具有启示作用和示范意义。

2.3 经济层面: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为缩小东西部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国家早在 “九五”计划中就明确提出经济开发战略重点西移的方针,这是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支持。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国家战略之始。从此,廊道遗产建设已被视为是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文化和经济工程,除大运河以外的几条重要廊道遗产均地处中西部,廊道遗产沿线经济相对落后。

遗产旅游热将使廊道遗产沿线地区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来进行文化消费,其中主要客源来自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旅游者的流动将促进社会收入的再分配。廊道遗产的复兴一方面带动了西部地区之间的合作,另一方面吸引发达地区优良资产的注入、优秀人才的流入和管理经验的引入。由于区域合作,带动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基础设施、美化生活环境、缓解就业压力、盘活相关产业,有利于东西部经济差距的缩小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4 旅游层面:遗产旅游热潮涌动

遗产旅游热潮的兴起成为廊道遗产现代复兴的主要表现形式和重要原因之一。在遗产地中,廊道遗产受到旅游者格外的青睐,各旅行社为迎合旅游者需求纷纷推出丝绸之路游、长江三峡游等旅游产品,国家旅游局也将2015年定为“丝绸之路旅游年”。影视剧作品对廊道遗产旅游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电视剧《茶马古道》、纪录片《再说长江》、《新丝绸之路》等,在向观众讲述历史故事的同时,以其唯美的画面激起人们旅游的欲望。巨大的游客量表现出遗产地的文化魅力,同时也为其保护工作提出了难题。

廊道遗产分布在一个相对广阔的地理空间,对于分散客流具有特殊作用。在它的沿线不仅有古老的城市、众多的古迹、神秘的文明,而且还有多样的地貌特征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廊道遗产承载着一般遗产地所没有的、由时间和空间共同浇铸的多元文化,这是吸引旅游者的关键因素。如果说遗产是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旅游资源,那么廊道遗产便是其中最为精彩的部分。遗产旅游为廊道遗产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机遇,廊道遗产的发展反过来会极大地推动遗产旅游向更理性、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3 廊道遗产现代复兴的动力分析

3.1 科考推动: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典型的廊道遗产,历史上它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道路群,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道路系统[3]。茶马古道是西南汉藏多民族逐渐聚合、象征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历史见证,自古以来在联接汉藏地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打通对外交流途径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茶马古道一词产生的历史并不长,在过去的历史文献中没有使用过。1990年7月到10月,在木霁弘、陈保亚、李旭、徐涌涛、王晓松、李林六位同志步行考察茶马古道之后,才完成了对这条古道的命名[4],并在随后的专著《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中进行了论证。正是这次艰苦的徒步考察,为这个廊道遗产取了浪漫诗意的名字,极大提高了茶马古道的知名度,促进了对廊道沿线少数民族文化和古道历史的研究,同时还带动了一批批的学者、专家一次又一次地走上茶马古道进行学术考察活动。2002年6月,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联合举办茶马古道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并召开了茶马古道学术考察研讨会,提交论文近40篇,央视、凤凰卫视、《中国旅游报》、《中国国家地理》等十多家媒体随队报道。此次活动成果丰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对于茶马古道廊道遗产的宣传与研究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茶马古道的名声大震得益于科学考察活动,从开始就为其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正当外界给予茶马古道更多关注的时候,它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古道的主干不断地被公路替代、古道网络被分割成局域网络、古道上的语言文化在逐渐地消亡,对茶马古道的开发与其它遗产一样面临着保护的难题。古道的消失不仅是古道本身不复存在,而且古道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逐步恶化、语言文化逐渐消失,这对人类文明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损失。科考活动像当初探索发现古道一样,正在以其严谨的科学精神护卫着古道,使其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能够以人类遗产的姿态妥善地延续,甚至蓬勃地复兴。

3.2 区域合作: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成名”要远早于茶马古道,19世纪60、7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中国经西域与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名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作为贸易路和民族迁徙交流的大通道,其形成应不晚于公元前5世纪[5]。国内外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

丝绸之路在世界历史上发挥的作用大于任何一条廊道遗产。丝绸之路作为贯通亚欧大陆的动脉,是世界史发展的中心,是世界主要文化的母胎,是东西文明的桥梁。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几经兴衰,新中国成立后,对丝绸之路的研究登上了一个高峰,而作为商贸之路、宗教传播之路、民族融合之路的古道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只残留下零星的遗迹,证明着丝路逝去的繁荣。

世界敦煌学的发展和不断的考古发现并没有让丝绸之路真正地被普通人所关注,直到上世纪90年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遗产旅游的发展,才使这条千年古道走进了亿万普通中国人的视野。现在,丝绸之路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线之一。它贯穿我国西北五省区和河南省,将中原与西北串连起来,从战略层面促成丝路沿线六省区的合作,构成中国距离最长、辐射面最广、形象最突出、最具吸引力的黄金旅游带,从而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

丝绸之路是西北地区区域合作的纽带,共同打造丝绸之路旅游线路是六省区打破省级行政区划束缚、进一步联手协作、整合资源、实现区域旅游资源互补的契机。丝绸之路促进的区域合作有利于带动各省区旅游及相关产业进一步繁荣;有利于增强西北地区及其他旅游景区人民的经济收入;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解决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有利于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有利于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6]。丝绸之路还是国际化的廊道遗产,此次“申遗”的成功正是深度国际合作的结果①。我国目前着力打造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依托这条廊道遗产开展深度国际合作、恢复其亚欧贸易大陆桥本色的战略举措。

3.3 名宿呼吁:运河申遗

京杭大运河全程贯通于隋朝,长约1800公里,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是世界上最早、早长的人工河流,与古老的万里长城齐名天下。大运河联通了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是南北商贸往来大动脉,极大促进了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对我国古代南北政治、经济、旅游、文化和渔业等均产生了重大影响,是我国珍贵的廊道遗产。

大运河历史上曾是黄金水道,南北交通大动脉。随着工业的发展,运河的交通功能逐渐让位于铁路和公路。又由于工业化初期不注意环境的保护,运河成为沿途工厂与居民的排污捷径,河水变黑、变臭,两岸颓败衰落,运河传统功能正逐步衰弱,历史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正在遭到破坏,大运河遗产告急,对其实施保护迫在眉睫。

2005年12月15日,我国著名文保界元老、90高寿的郑孝燮和82岁的罗哲文,以及61岁的著名工艺大师朱炳仁先生,三位一起联名致信给京杭大运河沿岸城市的市长,呼吁用创新的思路,加快大运河在申报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遗产领域的工作进程,以更好地保护我们民族的珍宝。他们的呼吁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从而正式拉开了大运河保护的序幕。2006年5月,国务院核准公布“京杭大运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政协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自通州至杭州对大运河进行了全程考察,发表《杭州宣言》;10月“中国(北京—通州)京杭大运河文化节——中国京杭大运河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成功举办,会上发表《通州宣言》。两次《宣言》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及运河沿线城市,应加强对大运河遗产的保护力度。同年12月,大运河(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河南省)被列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第一项[7]。

大运河是我国水陆廊道遗产的代表,其价值不仅包括实体型的文化遗产,还包括构成运河廊道遗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复兴将激活整条运河沿线20多座运河历史名城和众多名镇,将促进对沿线无数历史文化遗迹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

3.4 工程带动: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是依托自然水系天然形成的水陆廊道遗产,三峡及其周围地区,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文化长期碰撞与融合的重点区域,也是长江流域东西部文化的交汇地带,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早期人类和巴楚先民在这里活动频繁,难以计数的人类文化与文明活动的文物遗存构成了一座珍贵的人类历史文化宝库。

多年来,长江三峡是一条经久不衰的旅游热线,山峡观光旅游是其主打产品,由于长期以来对两岸文化遗产价值的挖掘不够,遗产旅游始终不温不火。三峡工程建设的前期论证和文物保护工作极大地推动了三峡地区遗产事业的发展。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它的开工建设使长江三峡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保护三峡文物、研究三峡历史、普查评估三峡资源赋存等工作相继开展。三峡大坝竣工时最终蓄水位达175米,三峡工程淹没区的文物多达1200余处,2000年经国务院三峡工程委员会审批,正式将1087处文物列入保护规划,20世纪全世界最大的文物抢救性保护工程轰轰烈烈地开展,全国数千名专业考古人员为此进行着艰苦而卓有成效的工作[8]。同时三峡工程对旅游业影响深远,一方面由于水库最高水位将淹没部分旅游资源,同时又将形成一些新的景观,增添一些新的旅游胜地;另一方面将淹没、搬迁某些现有旅游设施,同时又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新的良好条件,特别是世界水平的、超大型的三峡工程本身,具有很高游览价值[9]。

长江三峡廊道遗产经历了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大考验,考验的缘由是三峡工程,这项工程是人类在原有的文明上面添加砝码。廊道遗产只有当其历史剖面不断叠加、地理空间不断延展,才能够不断地发展,为后世留下当代的印记。魏小安曾说:我们的义务不仅仅是将那些前人留下的、代表人类文明发展的实证符号传给后人,我们还有义务为后人创造可供他们用以传递的伟大作品,为后人留下能够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烙印与创造力的遗产[10]。

4 结语与展望

廊道遗产在当代中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京杭大运河、丝绸之路、茶马古道、长江三峡、滇越铁路、唐蕃古道、藏彝走廊等,一批大型廊道遗产在物化空间变迁、衰落或消失的同时,其功能正在发生根本性地转变。廊道遗产的新功能在文化传承、身份认同、经济辐射、区际合作等方面得到凸显,从而带动了廊道遗产的全面复兴。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国遗产领域的管理危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求、倍受追捧的遗产旅游,都成为加速廊道遗产复兴的动力因素。在此背景之下,我国各条廊道遗产的复兴路径又有所不同,有的因科学考察、有的因区域合作、有的因名宿呼吁、有的因工程带动,无论源自哪种动力类型,廊道遗产都会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精神动力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股强大力量。

注释:

①按照世界遗产委员会规定,每个国家每年只能有一个文化遗产的申报名额,中国2014年的名额由京杭大运河占有。而丝绸之路则由我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所用的是吉尔吉斯斯坦的申报名额。项目全称叫做“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

[1]李飞,宋金平.廊道遗产:概念、理论源流与价值判断[J].人文地理 ,2010,(4):74-77;104.

[2]蔡世华.论中华文化复兴的理性之源与价值重建[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02-107.

[3]任建新.论川藏茶马古道的形成与历史作用[EB/OL].[2011-12-21]http://news.t0001.com/2011/1221/article_133895.html.

[4]木霁弘,陈保亚,徐涌涛,等.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

[5]李明伟.丝绸之路研究百年历史回顾[J].西北民族研究 ,2005,(2):90-106.

[6]南宇,李兰军.西北五省区旅游产业联动开发战略研究[J].旅游经济 ,2006,(2):71-74.

[7]孙炜.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J].纵横,2006,(7):21-24.

[8]李小波.三峡文物考古成果的旅游转化途径与三峡遗产廊道的时空构建[J].旅游科学,2006,(2):12-17.

[9]胡玉厚.三峡工程对旅游业影响浅析[J].水利规划研究,1989,(1).

[10]魏小安,王洁平.创造未来文化遗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蒋亚林

Both the Great Canal from Beijing to Hangzhou and the Silk Road were successfully designated world heritage sites in June 2014. This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a new era of the corridor heritages’rejuvena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ynamic factors of corridor heritage in four fields: politics and culture, management, economy,tourism. Also, the author takes several classic corridor heritages in our country as research objects in order to obtain the original powers of the corridor heritages’ rejuvenation, which include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regional cooperation, elites appeal and projects drive. Understanding the modern functions of corridor heritage can more forcefully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in China.

corridor heritage ; modern rejuvenation ; dynamic mechanism ; driving force

C912

:A

1674-4144(2016)-01-64(5)

李飞,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讲师,博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廊道遗产空间结构与功能协同演化研究”(编号:4130115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边界安全空间演变与政策实践研究”(编号:13YCJZH175);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编号:YETP0901)。`

猜你喜欢

茶马廊道古道
走古道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茶马古道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骑行“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
访茶马古道
郑州市2014年拟再建千公里生态廊道 共涉9条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