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379件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告诉我们的事:守护食品安全,供给侧怎么改?

2016-08-02韩青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村科技 2016年5期
关键词:安全事件食品质量供给

文|韩青 中国农业大学

2379件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告诉我们的事:守护食品安全,供给侧怎么改?

文|韩青 中国农业大学

2005~2013年,经我国权威媒体报道披露的质量安全事件共2379件。这些食品安全事件折射、暴露出了我国食品生产供给侧的种种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为研究食品安全供给侧改革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样本。

近六成曾导致严重健康损害甚至死亡,多集中在加工环节

从生产、初加工、深加工、流通、零售到餐饮消费,这2379个事件发生在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统计分析发现,从发生的供应链环节来看,近45%的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在深加工环节,其次是初加工环节约33%,发生在生产环节的事件占8%。

从公布的发生原因来看,产地环境污染47件,无知导致的过失型违规操作414件,而故意违法操作和故意非法添加占到所有事件的80%以上。

依据我国《食品召回管理办法》,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的严重和紧急程度,把食品安全事件划分为三个等级:一级事件是指食用后已经或者可能导致严重健康损害甚至死亡的食品安全问题;二级事件是指食用后已经或者可能导致一般健康损害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三级事件是虚假标注标签、标识等信息并且不会导致健康损害的食品安全问题。

就媒体公开的2379件食品安全事件中,导致严重健康损害甚至死亡的食品安全问题的一级事件近六成,而较轻微的三级事件147件。从分析结果来看,添加有害投入品、假冒食品、添加剂超标、使用非食用原料依次位列前四,共占50%以上,并且添加有害投入品和使用非食用原料造成的一级事件占38%以上。

当然,媒体所爆料出的食品安全事件大都集中在大城市,而农村食品安全事件被严重忽略,或许发生在农村的食品安全事故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本质原因 供应链环节 合计生产 初加工 深加工 流通 零售 餐饮消费产地环境污染自然环境污染 47 0 0 0 0 0 47无知导致的过失型违规操作加工程序不当 3 43 27 6 1 16 96农药残留,食品生化指标超标 47 16 32 4 2 3 104营养含量不合格 0 5 13 0 0 0 18细菌微生物超标 3 20 56 1 2 9 91原料存储不当 0 16 32 1 4 3 56包装材料污染 3 5 24 0 0 4 36成品储存环境不当 0 3 4 1 5 0 13小计 56 108 188 13 14 35 414故意违法操作废料回收再利用 5 16 54 0 1 6 82添加剂超标 10 111 143 13 3 7 287使用违禁添加剂 7 44 39 1 1 7 99伪造证明或标识,无证经营 1 44 73 2 15 7 142人员环境不卫生 2 44 79 0 11 3 167小计 25 259 388 16 31 30 777故意非法添加使用非食用原料 11 103 103 21 2 5 245添加有害投入品 31 151 143 35 3 25 388使用劣质原料 5 51 89 3 18 16 182假冒食品 28 103 157 17 14 7 326小计 75 408 492 76 37 53 1141合计 202 775 1068 105 82 136 2379

本质原因 一级 二级 三级 合计自然环境污染 37 10 0 47加工程序不当 60 31 5 96农药残留,过氧化值超标等 76 28 0 104营养含量 9 9 0 18细菌微生物超标 63 28 0 91原料存储不当 23 33 0 56包装材料污染 24 12 0 36成品储存环境不当 3 10 0 13废料回收再利用 47 35 0 82添加剂超标 173 112 2 287使用违禁添加剂 79 19 1 99伪造证明或标识,无证经营 40 77 25 142人员环境不卫生 81 86 0 167使用非食用原料 181 60 4 245添加有害投入品 343 43 2 388使用劣质原料 117 64 1 182假冒食品 39 180 107 326合计 1395 837 147 2379

食品质量安全的根本原因

经济学为食品安全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提供了两种解释:一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也是农产食品特性所导致的,农产食品的经验品和信任品特征导致供给与需求的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就导致一些不法生产者用成本更低的劣质品排挤出了市场上的优质品。二是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完全体现在几个方面,小规模生产者文化水平较低,缺乏足够的农产品安全生产经验和知识;规模化的食品生产企业专业化分工日益明显,对专业技能和食品安全生产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产品加工门槛低导致从业人员缺乏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经验。

供给侧改革与食品质量安全

基于需求角度的分析,以猪肉为例,对北京城镇消费者的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市城镇居民对生鲜猪肉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偏好和支付意愿最高,其次是生鲜猪肉通过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对生鲜猪肉具有无瘦肉精和兽药残留的质量安全标识的偏好和支付意愿最低。

还有学者以奶制品为例,对我国4个大中城市(西安、武汉、沈阳、厦门)消费者的调查研究显示:对可追溯食品进行认证可显著提高消费者对所购食品安全的预期与支付意愿。其中,消费者对政府认证的奶制品支付意愿最高、其次是行业认证的奶制品、最后是独立认证公司认证的奶制品。

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日益提高,虽然对质量安全农产品有较强的购买意愿,但是并没有形成现实的购买行为。为什么?

从国民需求变化的角度来推进结构调整,扩大农产食品有效供给,通过制度和技术创新全面提高农产食品供给质量,迫在眉睫。

从国民需求变化的角度来推进结构调整,扩大农产食品有效供给,通过制度和技术创新全面提高农产食品供给质量,迫在眉睫。

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三条路径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调整农产食品供给结构。目前市场农产品按质量安全程度,可划分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农产品等。不同等级的农产品满足着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在对我国消费需求结构现状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政府首先应引导无公害农产品满足消费者基本无危害的需求,逐渐满足更高层次的质量可追溯的需求,进一步完善供给结构。

二是通过制度和技术创新,引导市场提供优质农产食品。首先,从小规模生产者角度来说,由它们来提供高质量、认证农产品在当前国情是不现实的,国家对这部分生产应重点规范,使之能够完成无公害等最基本安全的产品生产。第二,规模化的生产经营企业提供更为优质的农产品。第三,经纪人,特别是在生猪等畜产品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如北京生猪很大一部分就是由经纪人收购之后,进入批发市场。对他们的监管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一环,如何把他们纳入到监管环节,或许有益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第四,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与欧盟、日本农协相比,我国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所发挥的作用还有限,激发他们的自治能力,对保障食品安全意义重大。此外,法律法规的完善也不可忽视。

三是强化食品质量安全意识的消费者教育。劣质农产品之所以难以铲除,存在的土壤就是消费者的安全意识缺乏。供给和消费要达到匹配,实现市场出清,也需要消费端的配合。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通过供给侧改革,设施园艺也会像中国高铁一样形成巨大的产业,将我国由设施园艺大国建设成为设施园艺强国。

猜你喜欢

安全事件食品质量供给
淮安市加强安全事件管理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中的应用
提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
标准化在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中的重要性
2020年度区块链领域安全事件达555起
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性现状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