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转化留住绿水青山间的金银山
2016-08-02王留东黄宏
□ 文·图 / 王留东 黄宏
优势转化留住绿水青山间的金银山
□ 文·图 / 王留东 黄宏
“生火、做饭、烧水、取暖……祖祖辈辈只能靠上山砍柴。”在家住禄丰县一平浪镇的杨蕊记忆中,自家后院里总有烧不完用不尽的柴垛,家中的火塘除了做饭的时候烈火熊熊之外,在平日里也从未熄灭过。
“每年冬季农闲的时候,父母都会按照惯例上山砍柴,在那个年月里,柴火是每日生活中的必需品,少不了也缺不得。”杨蕊说,早些年不断地砍树,让屋后山上的大树变小树,松针铺地变红土裸露。
如今,已在外工作多年的杨蕊回家,必做的事情就是到屋后的山上转转,自从家家户户建起沼气池解决热源之后,村民们都不愿再上山砍树。现在,整个村庄又被绿水青山环抱,迷人的林间美景让杨蕊久久不愿离去。
“每年6月份,我都会回来住上一段时间,当然,吸引我放下繁重工作返回这里的主要原因,还是这山中难得的美味——野生菌。”杨蕊告诉记者,自从山上的植被因为不再随意被砍伐恢复起来之后,山中许多绝迹多年的野生菌又再次长了出来,“不仅吸引了我这样的‘吃货’,而且这里的村民们也多了一项可观的经济来源。”
杨蕊的二叔杨怀德背着一个空篮子刚从集市上回来,篮子虽然是空的,但他脸上喜滋滋的笑容表明,今天他又赚了一笔。“满满一篮子野生菌,不到两小时就卖完了。明天我得再早起一会儿,争取到山上多拾点菌子。”一面说着,他一面将清点好的200多元钱塞入了口袋中。
看到这暖心的一幕,杨蕊感慨万千,在她看来,保护山林保护生态永远都没有错,绿水青山间总在不经意中藏着一座座金山银山。
事实上,在当前的云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依托生态优势并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一致共识。
留住绿水青山必须久久为功
记者走进青山环抱的德宏州梁河县,大盈江、龙江和萝卜坝河常年在这里奔流不息,滋润着梁河每一寸土地,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梁河人。
站在梁河县著名的大金塔下,远眺环抱县城的四面群山,记者目光所及之处满眼翠绿,看不到丝毫裸露的土地。而这正印证了那句话,“青山常在,绿水常流。”
正是受到这青山绿水的滋养,梁河县对生态的保护和建设意识显得尤为突出。梁河县林业局局长江宗省表示,梁河县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近年来,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在梁河各项事业的发展中更加被凸显出来。”
据了解,梁河县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始终坚持改善生态、改善民生的根本任务不动摇,坚持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结合梁河实际,大力发展梁河优势林业产业,达到生态保护和群众增收致富的良性互动。
江宗省介绍,为了做好山水文章,近年来,梁河县多次组织生态保护行动,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千方百计保护好森林资源。
当谈及梁河县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如何凸显绿色可持续时,江宗省给出了答案。他认为,要念好“生态经”,以林业为例,就得在恢复、修复和保护等方面花力气、下功夫。
据介绍,梁河县不断实施陡坡地生态治理行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在增加林地面积、恢复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还积极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行动,管护好该县32.39万亩生态公益林,完善森林分类经营和生态补偿机制。
2002年以来,梁河县实施了退耕还林13.97万亩,其中,荒山荒地造林5.1万亩、封山育林3.5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3.67万亩、退耕地还林1.7万亩。
“另外,我们还实施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行动,加大城镇面山、公路沿线、江河两岸、湖库周边及水源涵养区的防护林建设力度,逐步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防护林体系。”
江宗省说,梁河县一直积极按照国家政策,加快天然林保护行动步伐,同时,实施森林灾害防控行动,加强森林火灾、有害生物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预警防控体系建设,提升林业灾害防控水平。“追求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短期工程,必须久久为功。”
事实上,近年来梁河县千方百计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广大群众的增收致富问题。一方面深入推进林业改革,盘活林地资源,提升林业活力,另一方面则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林业产业。
梁河回龙茶园
江宗省称,梁河县通过引导和扶持一批个人和企业结合区域实际,大力发展木本油料、林下养殖、速生珍贵用材林和林产品加工,增加林农收入。“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绿色发展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绿色与经济有机衔接,形成良性互动、循环发展,广大群众才能从中获益。”
截至目前,梁河县主要造林树种营造林面积49.89万亩,其中西南桦、旱冬瓜乡土用材林10.6万亩,杉木、秃木用材林7.37万亩,油茶面积9.6万亩,核桃基地9.12万亩,竹子6万亩,滇皂荚4万亩,石斛72万平方米,林下草果3.2万亩。
“下一步,梁河县将把生态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绿色发展步伐,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持续增大资源存量、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使资源保护、培育与利用协调发展。”江宗省说。
盘活金山银山专家出谋划策
梁河美景——三岔河林海
在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谭鑫看来,生态优势与经济优势之间,存在悖论与冲突,只有牢固树立并坚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并以此指导各项工作,才能把云南的生态优势有效转化为发展优势,才能为保护生态提供物质保障,才能通过保护好生态,为发展提供持久动力,这就是破解发展与生态保护困局的关键所在。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并列提升为“五位一体”的位置,2015年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
显然,生态文明已经被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之上。因此,生态建设不是要不要搞的问题,而是要怎样搞好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明确指出云南发展的三大战略定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既要保护好生态,又要加快发展速度,这就给我们带来了思考,怎样才能实现双赢目标?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早些年就有一段精彩论述:“在实践中对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只有‘留得青山在’,才能‘不怕没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境界。”
对此,谭鑫的建议是,云南省要抓住新常态背景下全国经济发展速度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遇,紧紧围绕习总书记给云南的新定位,下定决心,在保护提升生态优势的同时,大力挖掘云南生态优势的潜在价值,在转化上做足文章,努力让云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云南应当高高扬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高位推动,高水平谋划,大力保护生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不仅仅体现在生态保护上,而应当是生态保护与生态经济共同排头;不仅是环保、国土、林业职能部门的工作,而应当是‘全省一盘棋’;不仅是‘政绩’,而且将是真金白银的巨大产业。要以此统一思想,下定决心,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各部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的生动局面。”
同时,谭鑫认为,云南要进一步加大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产业链研发,大力提升转化率,做大做强做优生态产业。在做大做强高原特色农业方面,要完善研发、生产、精深加工、物流、市场产业链,对已经形成转化基础的石斛、玛卡、芦荟、沉香、辣木等资源要列为重点开发对象,投入科技力量,加大支持力度,加强产品开发研究,增加产品附加值,建立生态特色经济的示范基地。要把握住东部地区大气、水环境污染严重,广大群众对优质空气、优质环境的强烈需求,进行供给侧改革,积极发展健康养生养老产业。还应该加快培育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国家级生物医药高科技开发区,加大专业人才培育,加快云南生物产业发展壮大。
“云南要依托自身优势,抓紧制定生态建设与生态经济发展一体化发展规划,科学确定各地发展重点领域,避免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完善现行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加大生态建设的权重,形成激励导向,进一步推进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谭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