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团结主旋律走出云南和谐音
——昆明市城市社区民族工作走笔
2016-08-02黄宏
□ 文 / 特约记者 黄宏
奏响团结主旋律走出云南和谐音
——昆明市城市社区民族工作走笔
□ 文 / 特约记者 黄宏
社区民族合唱团唱响《金星之歌》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如今已是一家公司掌门人的王荣平,经过10余年的艰辛打拼之后,在昆明安家落户。但是,在他的手机里,时不时总会响起这首歌。
回想起13年前,王荣平一脸的凝重,为了赚钱,为了过上好日子,王荣平毅然离开了楚雄大山深处的彝寨,只身一人“飘”往广州谋生。
在他看来,只要有活计做就能赚到钱,再苦再累也毫无怨言。然而,铁打的身体也有扛不住的时候,一次胃穿孔差点要了他的命,也花光了他在广州辛辛苦苦攒下的积蓄。
“当时,由于是外来人员,人生地不熟,难以享受到优惠的医疗服务,即便有对外来人员提供的帮助和服务,也苦于摸不着门道只能不了了之。”
自从身体出了问题之后,王荣平便很难找到如意的工作。不得已,他只能打道回府。在昆明站下了火车,看着这座繁华的城市,王荣平犹豫了,“如果就这么回家,也许一辈子只能窝在大山深处,过着平淡的日子。”
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之后,王荣平决定留在昆明试一试。一个上午,王荣平不经意路过位于老螺蛳湾旁边的云纺社区,社区张贴出来的招工信息让他停住了脚步,“在当时社区工作人员张大姐的帮助下,我顺利地找到了一份在螺蛳湾运货的工作,就这样,我在昆明落下了脚。”
在此后的日子里,王荣平得到了社区太多的帮助,社区医院优惠便捷的医疗服务让他省下了不少开支,说到这里,王荣平凝重的脸舒展开来,用他的话来说,社区提供的各种帮助,让他在这座城市中感受到了别样的温情。
王荣平感激社区曾经为他提供的帮助和服务,但他不知道的是,在这偌大的城市中究竟有多少社区,正默默地为需要帮助和服务的人们提供着无微不至的关怀。
金星社区民族团结百家宴开宴
促团结 云南明确新定位
值得一提的是,历届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在维护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也创造了民族团结进步的“云南模式”。可以说,云南始终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一直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都十分关心云南的民族工作, 2015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时特别强调,“云南民族关系亲密融洽,云南民族工作成绩突出,这是云南最宝贵的财富”,明确把努力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作为云南发展的三大目标之一,这既是对云南民族工作的充分肯定,又是极大的鞭策和鼓励,饱含了党中央对云南民族工作的殷切希望。
紧随其后,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实施意见》。在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谭鑫看来,这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把云南建设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一项重要举措。
谭鑫认为,新定位不仅是针对民族地区,而且是立足于云南多民族边疆省情,着眼全省各地各民族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体现了统筹发展、包容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是要以团结促进步、以进步拴紧团结纽带,促进全省城乡一体、区域协调、民族和谐、共同富裕。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建设小康同步、公共服务同质、法治保障同权、民族团结同心、社会和谐同创。
省委主要领导此前指出,要做到建设小康同步,绝不让一个兄弟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做到公共服务同质,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头号”民生工程来抓,让各族群众都有获得感,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做到法治保障同权,使各族群众不分民族、信仰、性别、职业、地域,平等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享有公平正义的获得感,从而真正树立法治的信仰;做到民族团结同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上“亲情链”、架起“连心桥”,做到“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做到社会和谐同创,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底线,让各族群众有人身安全、社会安定的获得感。
顺城社区回族民俗博物馆
增和谐 社区服务很给力
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汇聚的省份,尤其在城市中,来自省内外各地的少数民族群众在这里谋生活、求发展。许多像王荣平一样的少数民族群众已然成为了城市中的重要一员,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助力作用。
各民族亲如一家
尤其是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新定位得到明确之后,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出来。正如昆明市盘龙区联盟街道金星社区党委书记苏琼芬所言,抓好城市民族工作必须从社区入手,社区作为城市管理中的重要单元,与群众联系最为密切,与群众打交道最为频繁,深入群众最为彻底,了解民心最为真实。
“不管是哪个地区,哪个民族的群众,来到城市中无论是居住、就业,还是就医及子女就学等,都少不了与社区产生联系,社区对其做好相应的服务既是义务也是责任,社区只有服务给力,才能更好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苏琼芬说。
走进金星社区办公服务区,记者发现,这里的社区工作人员均身着标准的职业工作装,见有人来到服务区,社区工作人员便笑脸相迎,细致入微地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和服务。
据了解,早在2011年,金星社区就被国家民委列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试点单位”,2012年,金星社区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社区”。
一项项荣誉的取得,源自于社区优质的服务理念和方式。金星社区按照“融入总体、以人为本、双向服务、因地制宜”创建原则,通过“上级指导、社区主导、社会引导”的创建方式,夯实社区基础,提升社区品质,突出民族元素,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工作融入社区“三有一化”区域化党建责任网格,以实施民心、惠民和品牌三大工程为抓手,形成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工作机制,营造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幸福安康、文明开放的社区氛围。
记者注意到,金星社区建立了少数民族“八到家”服务机制,即新婚喜事庆贺到家,办理丧事慰问到家,家庭纠纷调解到家,有病住院看望到家,计生走访关爱到家,两劳、重点人员帮教到家,生活保障发放到家,下岗待业安置到家。
近几年来,共为20名少数民族独居老人上门发放高龄补贴、提供免费家政服务,为23名少数民族育龄妇女办理生育证,调解民族纠纷24起。
在金星社区内,彝族外来务工人员张天明可谓家喻户晓,他在社区从事小区物管安保工作,妻子身患尿毒症,每周需做两次透析,导致家庭经济困难,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农村低保来维持,社区了解到情况后,积极与辖区爱心企业联系进行捐助,解决了张天明一家的燃眉之急。
事实上,在省会城市昆明,像金星社区这样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的社区并不少。在昆明市五华区顺城社区,记者见到了社区的党委书记罗霄,这位务实的社区领导在工作中不断创新服务群众的模式,实施“一引领双下移三线服务”,即“坚持党建引领,人员和资源双下移,提供基层信息、综合治理和疏导救助三线服务”,用制度推动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用“零距离”服务努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各民族互帮互助
在深化文明服务站建设过程中,顺城社区将十条服务线整合到五个窗口,以设定“菜单式”服务内容调节工作事项,定期交替走出社区,走进群众家开展民情恳谈活动,提供上门服务。开发社区服务APP手机平台,创建顺城社区微信平台,整合社区所有的服务内容、商业信息,让群众到社区办事时,扫一扫社区二维码,就能办理社区力所能及办理的事项。设置圆桌式接待区,通过“圆桌接待”“圆桌访谈”“圆桌对话”,为群众提供一对一服务,进一步拉近沟通距离。
除了强化服务队伍建设,顺城社区还进一步强化服务载体建设。以“爱心驿站”为载体,采取由社区主导、驻区单位参与、群众受惠的方式,开展“深入院坝、走进巷尾、惠及群众、服务万家”志愿活动,通过定期组织开展志愿服务,让各族同胞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中真正感受志愿者活动的精髓并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传承志愿者精神的队伍中来,将服务送进各民族群众家中。
“社区工作人员坐在办公室里等人来办事是不行的,只有深入到社区群众中去,去与大家谈心交心,才能更好地了解群众的诉求,才能第一时间解决群众的各种困难,也才能在第一时间把矛盾化解促成和谐。”
罗霄坦言,正是采取了这样的服务方式,才增强了社区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为各族同胞提供了温馨精致服务,实现了社区经济繁荣发展、民族团结友爱、邻里和睦相处、社会平安稳定的良好局面。也正因如此,顺城社区先后荣获省级文明社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市级党建“五好”社区、“三八红旗”集体、“巾帼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
以昆明市官渡区关上中心区社区为例,该社区依托世界500强企业沃尔玛国贸店及周边企业的资源优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进企业活动,为少数民族群众设立专柜,方便少数民族群众。同时,还在社区为民服务大厅内专设少数民族便民服务绿色通道,整合辖区各类资源,以贴心、真心、细心的真情服务为少数民族办理各类事情。
昆明市官渡区关上中心区社区党委书记张慧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帮扶少数民族困难群众,社区每年坚持开展送温暖活动,在各个重大节日期间,定期不定期以座谈会或走访慰问形式,组织少数民族代表参与座谈会,慰问社区少数民族老年人、困难人群等,3年来共开展各类座谈会30余期,各种爱心慰问60余次,慰问款近30万元,慰问品近2000份。通过座谈会和走访慰问,真真切切了解到了他们的生活需求和实际困难,倾听到了他们对社区建设的宝贵意见。
同时,还坚持开展送服务活动,建立少数民族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援助、心理咨询服务点,开展各类服务200余次,组织党建工作理事会成员单位的医院、药店等单位为少数民族提供医疗义诊20期、妇检10期、法律咨询12期、心理咨询12期。
社区民族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显温情 各族亲如一家人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社区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居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地,是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阵地,是为民造福的工作场所。社区服务工作,说到底就是一个知民忧、解民难的过程。想方设法办实事,办好事,用实际行动把党和政府的关怀,落实在各族居民群众的心坎上才更显温情,更有意义。
昆明市官渡区关上中心区社区干事王冶告诉记者,要想各族亲如一家人不能走形式、走过场,必须把实事做实,做到少数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受益的地方去。关上中心区社区在开展送救助活动过程中,积极协同劳动保障中心、民政局等部门帮助少数民族就业468人、办理少数民族困难户低保72人,为少数民族残疾人办理残疾证17人,向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介绍相关优惠政策,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
关上中心区社区组织的“社区文化大舞台”
据介绍,该社区充分发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的组织优势、资源优势、智力优势,在创建官渡区幼儿园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基地中,丰富完善社区儿童民族文化传承体验馆,在面积600平米的校园内,分别建立民族生活习俗体验区、民族美劳艺术体验区、民族歌舞服饰表演体验区、民族茶艺体验区、民族团结教育知识电教欣赏区5大功能区域。
为此,官渡区组织该幼儿园内16个班级720名小朋友、106名教职员工、小朋友家长近1400人参与到每个功能区域的活动中去,让小朋友及家长们都亲身体验云南民族传统文化中刺绣、绘画、编织等17项具有云南地方民族特色的工艺及55个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习俗等。并实现了月月有主题、天天有内容的少数民族教育常态,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树立了启蒙教育的典范,培养并提高小朋友们的民族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不难看出,如果没有社区的引导和组织实施,很难产生如此充满正能量的聚合效应。
在金星社区,苏琼芬的干练感染和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她的话来说,必须把社区内少数民族的事当自己的事来办、小事当大事办、缓事当急事办、分外事当分内事办,只有这样才能把社区的民族工作落实到温暖民心、稳定民心、赢得民心上。
顺城社区服务大厅一角
该社区增设少数民族服务窗口,设立民族专干,开通少数民族热线电话,建立民族工作台账,为少数民族开通绿色通道,并提供预约办理、上门办理、全程代办服务,赢得了少数民族对社区的信任和支持。多年以来,金星社区为社区民族企业办理业务50余件次,依托公共单位金星小学、金星金康园小学解决了22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社区所做的每一件小事,无形中让这个民族“大家庭”更加和谐,更显温情。
金星社区有一名叫王国柱的男子,原籍黑龙江,人称“小东北”,他1岁半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1983年跟随哥哥远离故乡来到云南昆明,喂过猪、烤过酒、扫过大街、拉过车。娶了一个彝族媳妇蒋玉萍,因下肢残疾,每天进出家门,都要靠王国柱背出背进,但王国柱从来没有一点怨言。20多年对身患残疾的妻子不弃不离,20多年相濡以沫,20多年同甘共苦!他用自己弱小的肩膀为妻子遮风蔽雨,支撑起了一个平凡而幸福的小家庭。
金星社区被王国柱小两口的事迹深深感动,在与他们的进一步接触中了解到王国柱没有正式工作,全靠打零工度日,一家人生活很困难。
“于是在工作中我们极力给予小两口关心和帮助,为王国柱找工作,经常看望关心他生病的妻子,帮助他们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虽然社区对王国柱的帮助是微不足道的,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王国柱,他也以拳拳之心涌泉相报,激励着他无私地帮助别人。”
苏琼芬告诉记者,不论是社区里的群众家,还是街道上,不管是疏通下水道还是更换电灯泡,王国柱都有求必应。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因为我在困难之时得到过金星社区的相助,现在我要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在王国柱的带动下,他的妻子蒋玉萍也积极地加入到助人为乐的队伍,经常为社区和群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心系群众、为民谋利是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基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植根于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只有急群众之所急,确定真正有利于群众的工作方式及服务项目,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做好事,才能赢得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创建。”苏琼芬坦言。
(责任编辑 赵芳)
(文章配图由金星社区、关上中心区社区、顺城社区提供,特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