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散文化笔法在消息写作中的运用

2016-08-01安雅心

活力 2016年9期
关键词:运用

安雅心

[关键词]散文化笔法;消息写作;运用

一提到散文,人们想到的就是那些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的文字,消息写作中,如能恰当运用散文化笔法,更能增加表现力,从而提升传播效果。

那么,如何将散文化笔法运用到消息写作中去呢?

一、可以尝试“散文式”标题,吸人眼球

消息标题是报纸上新闻的题目,它的作用是概括和揭示消息的基本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消息的意义;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表明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吸引读者产生阅读兴趣。散文化标题能更好地突出这些作用。

以《清明追思》(1985年4月5日《解放军报》一版)为例,初看以为是篇散文的标题,细看副题“首都三千少先队员向女战士、烈士郭榕榕致敬”,方知是篇新闻的标题,仅仅4个字就很好地突出了主题,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非去“追思”不可。

人们常把标题比做文章的“眼睛”,而散文式的标题则是带有感情的,这样再经过编辑对版面的“打扮”,则更撩人,更能引发受众的好奇心、阅读欲。

二、新闻导语中适当应用“散文化笔法”提升效果

新闻导语是消息的开头,它要求文字简练,主题明确,可读性强。“散文式”导语,能诱发读者的求知欲,增强可读性。如《清明追思》的开头:

“本报北京4月3日讯 记者简妮报道:这是一个引人追思的日子——清明。42岁的中央乐团作曲家郭成志今天把一首怀念曲献给妹妹---共产党员、某部电影组长郭榕榕。那一年,她参加了自卫还击战……”

这则导语别具一格不落俗套,没有直接记时写事,读来别有一番风味,带着情感与读者见面,给读者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运用散文式的手段,通过拟人化手法,能使新闻形象生动,引人入胜。1979年12月9日《参考消息》刊登的《大平夫人看望“欢欢”——长得多么可爱啊!》就是一篇典型的拟人化消息:

“啊,新娘子,让我看看你的脸蛋吧!”正在中国访问的大平首相夫人大平志华子,7日下午访问了北京动物园,看望赠送给日本的熊猫“欢欢”。

记者没有按照老格式报道大平首相夫人何时、何地由谁陪同在动物园访问,尔后再描写几笔动物园的情况,而是用“啊,新娘子,让我看看你的脸蛋吧!”一句话便使大平首相夫人音容笑貌、言谈举止跃然纸上,把读者带进了“现场”。

三、在新闻主体中加入散文元素

新闻主体又称“新闻躯干”,对导语中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的解释、补充与叙述,是发挥和表现新闻主题的关键部分。主体散文化,能增强新闻的立体感,深化主题,打动读者。

“散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散文式,二是结构散文式。《清明追思》就是一个范例:

“军帽下是一张俏丽而富有生气的笑脸,记者凝望着郭榕榕的遗像。她入伍前是一名芭蕾舞演员,祖国一声召唤,她脱下奥杰塔的舞服毅然告别首都从戎。宽大的军装虽然掩盖了少女线条优美的体形,但一个普通的灵魂却成为中国一代青年的楷模。每当春天来临,人们便会想起她。今天,3000名少先队员在北京市少年宫举行悼念前线英烈的活动。如林的手臂高举过头顶,向这位美丽而勇敢的女兵敬礼。一个小男孩缓缓地庄严地把一朵小白花放在郭榕榕的遗像前,他说:‘郭阿姨,您真勇敢!”

郭榕榕已壮烈牺牲了,但记者笔下“军帽下一张俏丽而富有生气的笑脸。”却使郭榕榕“起死回生”。读者透过她那充满生机的笑脸,不难看出她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性。她的内心世界里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情与爱……

“如林的手臂……一个小男孩……”短短几句,便把少先队员对郭榕榕的怀念和敬慕之情展现在读者面前,好像读者伴随记者亲临现场……

文中第三自然段又通过郭榕榕哥哥的言谈举止,反映出一个女兵的情怀:

“榕榕的哥哥告诉记者,她的遗物里有一个日记本,那上面竟没有爱情的痕迹。她年轻得还没有来得及爱上一个人,但是字里行间却流露出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强烈的责任感。牺牲前,她一定要坐在汽车前面担任警戒任务,那是一个最危险的位置。当时一排子弹打断了她的腰,她提起手枪指了一下敌人的火力点,便猝然倒下,没留下一句话。说到这里,这位男子汉孩子般地哭出声……”

从这个新闻事件来看,似乎价值不是那么很大,但通过记者的散文式笔法,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如果记者按照往常的模式平铺直叙,不进行内容、语言、结构的创新,则会大为逊色。

四、新闻背景中的散文笔法应用

新闻背景是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与起因的说明,解释事件发生或人物成长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实际意义,为烘托和发挥新闻主题服务。它在新闻中处于"游离"状态,可以在导语中、主体中、结尾中运用,也可以独立出现。

恰当运用背景材料能增加报道的知识性、趣味性以及报道的深度。"散文式"能使背景材料运用自如,简短明了。

新闻中交代背景的方式一般有:比较法、解释法、穿插法。而这些背景都是为主题服务的,用得不恰当或过多过长就会喧宾夺主。“散文式语言”洗炼,能形象而又简明扼要地表达背景材料,克服这一缺点。

五、新闻结尾的散文化

消息的结尾部分通常为最后一个自然段。新闻结尾散文化以情感式的笔法出现,能增强读者的情感,加深读者的印象,引起读者思索。如《别了,可爱的军马!》蕴含着记者对“无言战友”的距离(感情距离)一下子缩短了许多,并且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再如:“她的事业是把春天留在祖国。生活中的她消失了,但记忆中的她将会永存。”这虽然是记者的感情,但它却给人留下烙印。

新闻写作借散文的优势,提高新闻价值,引起读者(受众)的兴趣,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记者不但要有创新意识,还要加强文学修养。同时,作为编辑记者不能只坐在办公室翻材料、看文件,要勇于吃苦,亲临现场,深入采访。这样,才能打破"广告式"、"文件式"的框架,写出立体感强的散文式新闻,满足受众的需要。

当然,我们运用散文式笔法写新闻时,一定要实事求是,不得“合理想象”,不能强加于人,不要使“散文式”影响“新闻性”。特别是一些政治色彩浓厚的报道,更要恰当、适度、稳重。

猜你喜欢

运用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企业管理中社会网络的运用及相关问题阐述
节能降耗技术管理在电气设备的运用
工厂电气节能技术综述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