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学的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
2016-08-01苏华峰
苏华峰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基于生态学的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
苏华峰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文章通过对国内外现有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提炼和总结,指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不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生态学视角界定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内涵并对其进行生态系统隐喻,提出生态学视角下科技成果转化的三种新模式,即“高校种群与企业种群协同开发模式”、“高校种群、企业种群交替主导动态转化模式”和“政府种群引导、多种群协同转化模式”。
生态学;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创新
一、引言
虽然官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越来越受到重视、官产学研合作越来越多,但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问题长期以来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截止到2014年,我国高校每年的科技成果能够实现产业化的仅有8.13%[1]。可见,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实际上是一直存在的问题。想要实现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高,关键取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能否选择正确、合适的转化途径。因此,想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实现经济结构的良好转型,选择适合的模式进行成果的产业化就变得尤为重要。
自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指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以来[2],协同的理论以及实践已经成为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一次G20峰会上更是提出了“创新、活力、联动、包容”八字方针,其中“创新”和“联动”则是协同创新的进一步延续。协同创新已经成为整合科技资源、提高创新效率、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重要途径[3-5]。鉴于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已经出现了生态学特征,如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动态性特征,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呈现的共荣共生性特征等。为此,我们认为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以下简称“成果转化系统”)是以利益共赢为目标,以企业、政府、高校(包括科研院所)和科技中介组织等为参与主体,具有动态性、自组织性、共荣共生性等生态特征,经过“研发-中试-产业化-商业化”等过程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创新系统。从协同创新生态学视角出发,对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及对比分析
(一)国外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学者们对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已经取得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各国结合本国国情采取针对性的转化模式。为了更直观地呈现不同国家转化模式的特点,我们从模式导向、模式主导者、科研管理、政府作用等维度将美国模式、德国模式、英国模式、日本模式特点加以汇总(见表1)。
表1 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比较
通过对表1分析可知,国外科技成果转化优势主要集中在:(1)科研导向明确,结合本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情况,以科研导向为核心,各司其职;(2)企业为核心参与主体,并且和科研机构有良好的合作机制;(3)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承担的作用基本一致,主要是引导和鼓励的作用,以及对于科研成果的保护和确保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虽然国外和国内环境存在一定区别,但是在政府投入和政府职能上对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国内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近十几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学者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和模式具有相当高的关注度。本文通过对原来的模式分类进行总结和研究,认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即“自行投产模式”、“技术转让模式”、“委托开发模式”、“联合开发模式”[11-14]。为了更直观地呈现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特点,我们也从模式导向、模式主导者、科研管理、政府作用四个维度对四种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我国主要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比较
通过对表2总结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主要以参与方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地位来分类,即:高校、企业、中介机构和政府谁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主要还是依靠高校和政府推动,脱离市场问题较为严重,普遍存在重视科研成果忽视转化,重视论文及专利发表忽视市场等问题;(3)国内模式主要集中在对参与转化的个体进行研究,从整体角度系统性分析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
为此,本文将通过对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对比分析和总结,从生态学视角,探索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新途径。
三、生态学视角下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一)成果转化系统的内涵
关于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学者们多有论述。熊彼特最早提出创新概念[15]。Chesbrough首次提出了开放式创新模式这一协同创新重要的理论基础,指出有价值的创意可以从组织外部和内部同时获得,其商业化路径也可以在公司内外部进行[16]。Nelson和 Winter等人进一步把生物进化理论引入到协同创新研究中,为人们从生态学视角研究协同创新奠定了基础[17]。王文亮等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从产学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界定了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创新系统,认为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创新系统是各参与主体基于一定的创新生态环境汇总形成的具有共生共荣性、动态演化性的产学协同创新生态系统[18]。也有学者从生态学视角研究创新生态系统,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是通过创新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共存共生、共同进化创新体系[19-20]。
国内外学者关于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虽然比较丰富,但从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视角分析和论证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成果相对缺乏,从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视角全面考察科技成果转化,有助于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理论,促进经济结构转型。
(二)成果转化系统的生态学隐喻
生态学是以生物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为核心内容的科学,其研究方法和基本原理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情报信息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并为相关领域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成果转化系统作为一个功能完善的整体,也具有相同的生态系统特性,具备单个创新个体不拥有的优势。系统在保持自身相对独立的同时,又必须依赖经济社会大环境生存,为了实现其特有的功能和目标,就必须与外部环境保持紧密联系。因此,成果转化系统具有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因此,我们基于生态学基本理论,把成果转化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各个生物组织层次进行隐喻[21],总结如表3所示。
表3 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创新系统的生态学隐喻
在表3中,成果转化个体是指整个转化过程中的个体承担者,主要包括政府、高校、企业、科技中介组织等。成果转化种群由同种成果转化个体的集合构成,不同的种群集合构成成果转化群落,由个体到种群,再由种群到群落的组织方式,是参与个体进行成果转化活动的一种组织方式。而在具体的成果转化活动中,成果转化协同创新联盟是成果转化群落最常选择的组织形式。环境的好坏决定了系统的运行状况,有利的成果转化环境能提供更多的优质成果转化资源,推动各成果转化种群成果转化能力的提升。综合相关文献,成果转化环境主要包括法制政策环境、信息环境等6大类[22]。成果转化种群正是在创新环境的支持下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协同,形成了以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创新联盟为主要组织形式的成果转化群落。成果转化种群、成果转化群落为成果转化协同创新系统进一步演化为成果转化系统奠定了基础。
(三)生态学视角下三种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及分析
结合成果转化种群在成果转化系统中的不同特征与作用,可进一步把其分为以下三类:(1)领导种群。在整个成果转化系统起着领导者的作用,负责将系统资源进行整合并优化配置,同时还要担负起协调其他参与主体的任务。可以由成果转化系统中的一个种群或者多个种群联合构成。(2)关键种群。主要承担成果转化系统的关键创新活动,由成果转化系统内的四大种群共同构成,是整个系统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参与者。(3)支持种群。它是支持成果转化系统正常运转的种群,主要是由政府种群、科技中介组织种群构成,主要任务是协助领导种群保证系统健康顺利地运行,为关键种群实现成果转化任务提供政策导向、信息平台等支持功能。
类比生态系统种群之间的协同模式,结合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实践,通过对当前38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资料筛选以及相关报道整理归纳,结合对部分协同创新中心的访谈,剔除6个未获取有效分析数据,我们提出三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分别是“高校种群与企业种群协同开发模式”、“高校种群、企业种群交替主导动态转化模式”和“政府种群引导、多种群协同转化模式”。
1.高校种群与企业种群协同开发模式。在该模式中,高校种群和企业种群共同承担领导种群的作用。政府种群和科技中介组织负责支撑系统运行,高校和科研院所种群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是新知识、新技术、新学科、新文化的发源地,拥有基础研究的绝对优势以及专利持有的强大后盾,是整个系统存在的基础。人才作为成果转化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中坚力量。高校和院所种群为系统培养高素质的专项人才不仅是必然趋势[23],也具有培养人才的绝对优势,必然要承担起领导整个模式运行的重任。
该模式特点在于,一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种群不再是单纯的直接提供技术,而是把培养熟知该专利技术的人才作为载体;二是通过人才培养完成层次之间协同互动,把高校种群的知识和技术融入企业种群,实现“知识-技术-产品”的转化。
2.高校种群、企业种群交替主导动态转化模式。在该模式中,高校种群和企业种群交替发挥着领导种群的作用。企业种群通过对环境分析,在主动确定自身知识和技术需求后,反馈给高校种群,而高校种群则根据企业种群需求进行科技创新。因此,需要企业种群和高校种群都必须在协同不同阶段,根据需求方以及反馈情况动态调整自身定位,担负起主导协同模式的重任,以避免出现脱离市场、专利持有高但是产业化低等问题。该开发模式与之前的技术转让模式不同之处在于,避免了科技成果源与吸收体相分离等问题。
该模式的运行特点在于,企业获取商业化技术和平台机会更多,有利于快速高效解决市场化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在不同阶段,起到主导作用的种群根据市场反应动态变化。前期,高校种群通过派遣专家到企业种群进行调研主导模式运行,企业种群根据专家提出技术改进的意见进行自身调整;中期,企业种群利用高校种群技术优势,结合自身在市场的敏锐性主导模式运行,向高校种群提出需求,高校以企业目标导向进行研发;后期,高校种群通过对企业种群需求凝练,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担负起主导责任,企业种群结合前两个阶段积累,消化吸收高校关键技术以实现商业化。
3.政府种群引导、多种群协同转化模式。协同创新系统已经到了全面协同阶段,过去单纯计划经济以及现在全面市场经济都不能完全适应国内经济发展需求,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也显现出生态学的特征,其运行模式主要表现为政府种群引导、多种群协同转化模式。政府种群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外在环境的提供者和保护者,中央与地方政府财力支持对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具有积极的正相关作用[24]。由国家出面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进行引导和支持,各种群以政府种群战略需求为导向进行相关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研成果直接为政府所用,最终可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实现科技成果商业化。
该运行模式特点在于,政府种群在科技成果转化整个过程中起到完全主导作用,其他种群在政府种群引导下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政府种群对其他各种群进行引导、政策倾斜以及资金注入,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提供先行动力,各参与种群紧密协同,科技通过企业种群最终服务于客户,完成最终商业化。
4.三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分析。通过对三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自身特点总结分析,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首先,基于生态系统的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正在慢慢形成,各模式根据自身协同目标,在运行过程中突显出生态学特征。如转化模式一和转化模式二,在模式运行过程中体现出自组织性和动态协同特征。协同模式三在运行过程中要在系统内外实现完整循环,要求各参与主体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体现了开放性。
其次,各参与主体在不同的转化模式下,其功能定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同样是高校,在第一种模式中是整个模式运行的人才和技术源头,在协同模式二中就要根据需求实时调整自身地位以实现主辅转换,而在协同模式三中则和别的参与主体一样要协调自身以满足政府需求。
最后,通过对国家现有32个协同创新中心参与主体定位研究可知,采用模式一的中心共有16个,占据45.7%,可见目前我国迫切需要在行业高精尖技术上进行突破,重点在于攻克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瓶颈,以实现技术重大创新;采用模式二的中心较少,共有5个,只有14%多一点,说明该模式在运行条件上有较多的限制,如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众多的浙江;10个协同中心采取了模式三,说明国家战略是当前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选择运行模式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结论与展望
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对比,探讨了各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优劣,为揭露生态学视角下科技成果转换新模式奠定了现实基础。其次对成果转化系统进行生态学隐喻,探讨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内涵、特征,研究了生态学视角下科技成果转化呈现的新模式,得到一些主要结论:如在对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对比的基础上,揭示了国外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之处,以及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出现的不适应,指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迫切需要寻求新途径。再次,在对协同创新生态学系统内涵和特征分析基础上,概括出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学内涵,归纳其具有动态性、自组织性、共荣共生性等三个基本特征。最后,探索出成果转化系统运行的三种新模式,通过对三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协同创新系统协同模式的选择要从系统自身所呈现的主要特征出发,考虑各参与主体功能定位,以保证系统利益最大化。
后续的研究可从以下方面展开:(1)结合成果转化系统参与主体功能定位和互动关联分析,探讨成果转化系统主体协同价值链的构成。(2)生态学特征决定参与主体的功能定位以及转化模式的选择,可深入研究文中所提及特征外的其他影响因素及因素分类。(3)由于研究仅限于理论阶段并没有通过案例进行实际论证,研究的局限性较大,后期可通过跟踪研究实现深入的案例分析。
[1]2014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胡锦涛,2011.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5):6-9.
[3]张水潮,2012.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系统及其旋进策略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231-235.
[4]许泉,吴强,刘欣,2014.推进协同创新 做大龙头企业——以南京农业大学校企产学研合作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Z1):51-52.
[5]张正国,2012.着力构建协同创新机制 有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18):20-21.
[6]汪佩伟,李帆,2000.当代美国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7):113-115.
[7]宋东林,付丙海,2010.再论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借鉴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经验[J].科技管理研究(8):18-21.
[8]李孔岳,2006.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比较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1):88-91.
[9]孙元花.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博弈分析[D].东南大学,2005.
[10]刘治平.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初探[J].科技与管理,2006,8(2):93-96.
[11]万慧颖,张辉,2015.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模式探讨[J].中国高校科技(5):65-67.
[12]孙宪民,肖玉平,2000.关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探讨[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3):156-157.
[13]陈兰杰.国内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比较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28(3):53-56.
[14]肖鹏,刘莉,杜鹏程.校企联合研发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3):19-23.
[15]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6]Chesbrough H W.The Era of Open Innovation[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3,44(3):35-41.
[17]Nelson R R,Winter S G.Evolutionary Theorizing in Economics[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2,16(2):23-46.
[18]王文亮,陈亚男,肖美丹,等,2016.产学协同创新生态机制理论假设与结构模式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288-294.
[19]张运生,2009.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战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1):134-143.
[20]陈斯琴,顾力刚,2008.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7):453-454.
[21]戈峰.现代生态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2]虞佳,朱志强,2013.基于生态学理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J].科技通报(7):224-229.
[23]康德宝,2007.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技术经纪人的作用及转化机制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5):138-142.
[24]原长弘,孙会娟,王涛,2012.存在双元:政府支持与高校知识创造转移效率[J].科学学研究(9):1397-1404.
(责任编辑:C 校对:L)
F204
A
1004-2768(2016)12-0131-04
2016-10-21
苏华峰(1990-),男,河南周口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创新管理。